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寂語堂齋

    我就不理解,華人為什麼要過西方人的節日,西方人為什麼不過華人的節日?

    就拿聖誕節來說吧!聖誕節本是一個基督教節日,就是記念耶穌出生,然後華人也跟著過這個節日。要說宗教佛祖可比耶穌大多了,那佛祖的誕辰日怎麼沒這個節日?要說聖字,中國的古聖人是孔子,孔子的誕辰日也沒有這個節日。

    華人就是怪,中國自己這麼多節日還不夠過呀!反而過起了西方人的節日,反正我是不過西方人的節日。

    我只過華人自己的節日。

  • 2 # 漁火漫天

    節日的背後是文化!

    節日是民俗的縮影,當民俗逐漸消退,節日就失去了靈魂,只留下“假期”這幅軀殼,空蕩蕩、冷清清,於是新興事物乘虛而入,比如——熱熱鬧鬧的消費狂歡。

    小時候,覺得節日越多越好,至於怎麼過不重要,可以放假、不上學就好。以前習慣叫“禮拜天”,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名稱、一個放假的日子,現在叫星期天。現在的人們,都覺得春節越來越沒年味了。當下,西方節日和傳統節日都尷尬,誰也不比誰強。

    很多華人,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沒過明白,估計也不會深究聖誕節的背景,熱鬧就好。現在的節日,更像一場快餐,還沒到日子,商家就幫你安排好了,商超希望你去購物,景區希望你去旅遊,餐館希望你去吃飯,看樓車早就到位,院線希望你能再擠點時間,去看場電影。還不夠的話,商家為你再創個新節日,花錢就對了哦。

    還原節日元素,輸出節日內涵。

    當你真的瞭解屈原,你會發現,包粽子比吃粽子更有意義,划龍舟比看龍舟更過癮。

    端午是祛病防疫的節日。時值寒氣和暑氣交替,陰雨較多,容易形成寒溼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時節用艾葉、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溼以防疾病;陽氣變盛,五毒出動,古人以雄黃酒克之,大人飲用,小孩臉上塗個“王”字。許仙的白娘子,註定逃不過端午這一劫。

    “端午三友”艾葉、菖蒲、香囊,你齊集了幾個?雄黃酒塗在哪裡了?還有什麼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廣?只吃幾口粽子,不算過端午節。

    把文化底子做足了,把活動形式豐富了,在節日中找到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才算是過好了傳統節日。

    你能西化,我也能東進。

    光緒年間,李鴻章在俄方的招待酒會上,見盤中的冰激凌冒著白氣,以為是冰激凌熱得冒氣,就向冰激凌吹氣為其降溫。俄華人見此哈哈大笑,李鴻章十分尷尬,心中一直耿耿於懷。

    不久後,李鴻章請俄國使臣吃過橋米線。俄國使臣不知有詐,以為這是一種溫熱食品,俯身就喝湯,被燙得哇哇直叫。

    文化是包容並蓄的,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可以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廣東地區有很多僑鄉,有很多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建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象婦女節、勞動節這類西方現代節日,我們就過得很愉快。幼兒園做得很好,母親節、父親節時,教會小朋友做卡片向父母表達愛意,就很有意義。

    提出這個問題,估計是擔心西方宗教節日。知己知彼,開眼看世界,都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取其精華吧。我們要有文化自信,相信中華民族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幾千年來,底蘊和底氣都應該是槓槓的。

    我們既要參與到西方節日中去,也要肩負使命,將傳統節日推廣出去,讓世界過好中國節。

    西方節日和傳統節日如何共處,我覺得很簡單,合理安排好假期

  • 3 # 阿爾泰之巔

    可以非常不客氣地說,除了基督徒,或者有跨國婚姻,僑居外國,過西方節日更多地是因為崇洋媚外或者缺乏文化素養,當然商業機構在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聖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根本就和大部分華人無關,但是很多人還以此為“潮流”,覺得你們不過就是“老土”,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以“聖誕節”為例,確實太吸引人了!冰天雪地,聖誕帽,聖誕服,聖誕歌,璀璨的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禮物,聖誕大餐,聖誕大促銷,太“時尚”、太“潮流”了!哪像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那麼“老土”?

    說起共存,更多地是引導或者宣傳吧,把傳統節日搞活,政府文化部門多辦一些大型有意義的活動,全民穿漢服,遊街,狂歡節,嘉年華……

    華人還是非常多元信仰的,這頭慶祝完聖誕節,第二天又開始燒香拜佛了。但是,為何佛教的“聖誕節”,也就是佛誕節沒有幾個人記得或者慶祝紀念?功利心從眾心理作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老人老逼我吃飯我該怎麼委婉的勸說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