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頂級思維分享

    一是影響最大的業態,可能是消費者可去可不去的商場。目前大家議論比較多的是傳統百貨,有專家分析說,傳統百貨店逐步轉向補充類業態,就是因為替代性產品比較充分。還有一些場景集中的購物中心,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三是非必需品類的專賣店,對於生活快消強度來說,不一定要去這種場所購買的,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四是生活快消品類業態門店,與生活消費關聯密度較高的商業場所,可能影響不會那麼明顯,比如食品超市,餐飲店,日用生活雜品店等等。

    按照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商場的應對手段經驗以及日本在核洩漏事件以後零售商業應對的經驗綜合判斷,我給出四個方面建議。

    一是,加快資料化升級,開展會員或潛在社群網路營銷。用社群線上營銷代替實體店顧客面對面高密度接觸。目前很多實體店開展了社群營銷業務,但是很不平衡,可以加快推進此項業務。

    二是,改進或創新團體購物卡,集中辦理業務。可以透過線上辦理預訂,在實體店透過前置店倉優勢,快速配貨,直接將顧客購買的商品宅配到顧客指定的位置進行交易。可以在線上實現交付,也也可以選擇見面交付,大大減少交叉感染機會。

    三是,適時採用AI技術,運用機動車流動售賣。集中在相對空曠的廣場,小區門口指定區域。採取快閃短時交易,或者預約定製服務專案的交易,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高效率的售賣。

    四是,打造定向精細化定製服務產品。根據不同型別社群或者團體的消費特點,以及定向購買需求,形成一定規模的定製化的服務產品,或者大批次單品,可以彌補實體店鋪本身定製化服務不足的缺陷。

    透過上述手段,即是補償特殊時期業績,也是利用客觀戰略時機積極改進現有營銷短板,化消極因素為主動活力,加快業態跨界升級。

    疫情短期內影響了人們的整體消費支出,後續可能會引發反彈消費,帶來一波消費潮。同時也會引發消費者對健康的更為關注,運動類消費以及相關商品銷售有望進一步提升,會帶動如運動服飾、營養健康類等商品的銷售;商場超市在業態或品類結構上可以做一些應對調整。

    而商場作為人流密集場所,在平時就應該更加強衛生安全環境工作,如確保洗手間的洗手液不間斷供應,空氣環境加強持續監測和最佳化,注意賣場衛生死角的清潔維護,從而建設一個更綠色安全的消費環境。同時,對突發事件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緊急應對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累是時候休息,是什麼在休息呢?休息後怎麼有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