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爾高
-
2 # 知常容
曹丕為什麼統一不了三國?其實很簡單啦,因為他活得太短了。他當上皇帝沒幾年就死掉了。你讓他統一三國,統一三國需要時間呢,時間太短怎麼可能呢?
至於其他原因的話,基本上都屬於扯淡了,因為到曹丕的時候,三國基本上處於穩定狀態的歲月,誰沒有辦法一口吃掉誰。哦,我說錯了,不是三國是四個,遼東還有個公孫淵呢!
-
3 # 歷史麻辣鍋
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卻沒有戰略眼光,其實他是有機會可以統一全國的。
當年,劉備興兵向東吳報復關羽被殺之仇的時候,孫權就趁機向曹丕投降稱臣。這個時候曹丕的重臣劉曄出來向曹丕獻計,說我們不應該接受孫權的投降,而是藉此機會趁機攻打孫權。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時天下雖然三分,但是曹丕擁有天下的十之八九,而蜀漢和孫權只不過各自佔有一州,其中劉備的蜀漢佔有的是益州,而東吳的孫權只佔據了揚州。相比曹魏來說,他們都只是小國而已。
這樣的情況正確的戰略應該是互相聯合互相救援來共同抵抗強大的曹魏。但是這個時候兩個人如果互相爭鬥,這就是強國出擊滅掉這兩個弱國的大好時光。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曹丕可以進攻孫權,直達它的核心部位。而劉備攻打孫權,只能從邊境徐徐推進。如果宣傳被曹魏和劉備聯合滅亡了,那麼曹魏獲得的土地是孫權的核心地帶,而劉備只是拿到了孫權的邊境地帶。
按照劉曄的說法是如果孫權完蛋了,那麼劉備勢力孤單,即使是他拿到了孫權一半的土地,那麼蜀漢也不可能長久,更何況蜀漢只是得到了孫權的邊境地帶。而曹魏卻能獲得東吳的本土。
這樣的情況下,曹魏和蜀漢的力量對比一下子就分別出來了。劉備還能跟曹丕相抗衡嗎?估計沒多久,蜀漢也能被曹魏給消滅了。
這樣的話,曹魏統一全國就可以提前很多年了。
這樣大好的機會,作為曹魏皇帝的曹丕卻放棄了。導致了他在位的時候,沒有機會統一全國。這說明了曹丕缺乏戰略眼光。
雖然曹丕和他父親曹操一樣有著很強的文學修養和水平,但是在戰略眼光上,他和曹操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僅僅憑著這樣的戰略眼光,所以曹丕是根本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
4 # 林鹿蘋
老子打江山,兒子坐天下。
曹丕繼承了父親的文采,政治能力也不錯,但軍事能力就差一些了。我們看看曹丕的對外戰爭。
三次徵吳都沒有大的進展。在對內戰爭上平定了青徐的隱患,穩定了內部的地盤。收取上庸地還算可以。執政時間短,僅七年,在這樣的內外背景之下,曹丕可以施展的餘地很小,平定三國不是很容易的事,尚且能力不如其父,將領也不復從前,所以統一還是有一定困難。
-
5 # 沉墨I方之城
題主,你說的這是兩回事,曹丕取漢立魏和統一全國那不是一碼子事兒。
首先,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魏國,稱皇帝,這是他老子曹操打下的基礎,說實話,那個時候曹操基本上就是漢的當家人了,只是在朝堂上還擺著個“菩薩”而已。取漢立魏這個事啊,還得從曹丕的老子曹操說起。
曹操定都許昌的時候,把漢天子劉協搶了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曹操做得最漂亮的政治手段,畢竟當時群雄瘋起,到處都是諸侯割據的局面,但很有意思的是每個諸侯都打著漢臣的旗號,除了袁術那個二愣子稱了一次帝,被所有諸侯一頓胖揍,丟了性命外,其他的諸侯都沒有膽子說要獨立稱帝的,畢竟漢朝皇帝還活著呢,大漢的旗號還在,旌旗未倒啊。
大漢皇帝在哪呢?在曹操手上捏著呢,還時不時的給各位諸侯下個詔書,封個官啥的,大傢伙都是明白人,天子知不知道有這個詔書還是一回事兒呢,基本都是曹操自己寫的,估計皇帝的玉璽都放在他枕頭邊的,想起了蓋個章就蓋個,比用自己的夜壺還方便。但就算大傢伙都明白,你就拿人家沒辦法,誰讓皇帝那小夥吃他的喝他的,還睡了他女兒呢。
曹操捏著天子玩了那麼些年了,也打著天子的旗號,徵那個,討這個的,可沒少幹活啊,逐步逐步的就把該滅的諸侯都滅了,該佔的地都佔了,剩下大的諸侯就算東吳的孫權和西川的劉備了,這不,三國就僵持下去了,雖說那兩家還是尊漢為帝,實際上基本上都是獨立帝國,只是沒有刻名義上的國璽蓋章而已。
好了,這下曹操頭痛,華佗都治不好,殺了華佗,自己也死了。兒子曹丕就接了他的班,按理說,接班就接班吧,你把你家養了幾十年的皇帝咋還趕下臺,自己當皇帝去了呢?曹丕心裡苦啊,怪自己的老子太猛了,曹操生前文治武功各方面都是全能,誰都拿他沒辦法,手下的人別說反,就是有那個想法,曹操都能把你玩死,一代奸雄那可不是蓋的。曹丕就沒那能耐了,畢竟30出頭的人,各方面都顯得嫩了點,他接手做魏王不但兄弟有想法,原來老子手下那幫人又在自己弟兄幾個手下分為不同的陣營,保不齊就慫恿某個兄弟反了,咋辦?
封官!收買人心!就這麼辦,可老子是魏王,我也是魏王,沒有了封官的上限和名額了啊,咋整?得咧,我當了皇帝,那不是所有人都升一級了?至少我能騰個魏王位置出來封個兄弟,再說了,那皇帝老小子這麼多年了,吃了我老曹家多少糧食了啊,現在天下也諸侯沒幾個了,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能挾的都已經挾了,要麼就滅了,不能挾的,就孫老頭和劉皇叔了,反正也挾不了。現在這個皇帝位置讓給我,我在發揮發揮他的餘熱吧。
於是,曹丕就廢漢立魏了,他的目的是鞏固自己的位置。
再說,他為啥統一不了三國這個問題了,簡單點說,你以為滅孫劉兩家跟廢了漢獻帝那麼簡單麼?趕漢獻帝下臺,對曹丕來說,也就一句話的事兒,估計都是找人代個話而已,而曹丕要統一全國,那可是憑實力的事兒啊,都是要動刀動槍的,你以為孫權劉備是吃素的?連曹丕的老子都沒解決的問題,曹丕就當了6年的皇帝能解決了?不現實!最終老曹家就是丟了江山都還沒用統一三國啊,還是司馬家的人不但用幾乎同樣的手段拿了曹魏的江山,還統一了全國。歷史真是何其的相似。
-
6 # 戴眼鏡的獴
一、曹丕英年早逝,在位時間過短,還沒有來得及施展就駕崩了。
二、吳蜀的孫權劉備皆在,兩股勢力還存在大量能征善戰的猛人。
三、民心思定,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百姓早已厭惡了連年的征戰,各國都在意圖恢復生產。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巨大,而本書始終是站在蜀漢的角度去描述和虛構這段歷史,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蜀國是有很多機會一統天下的。
可小說畢竟是小說,三國當中,魏無論在人口、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是遙遙領先於吳蜀。假設給曹丕足夠的時間,在其任上統一中國是非常有可能的。
回覆列表
原因很簡單,時機不到。
在剛開始,曹丕頗有些想統一天下的願望,甚至還牛逼哄哄地去問賈詡,你看朕想統一天下,吳和蜀這倆軟柿子先撿哪個捏?但賈詡是何等老謀深算的人物,一番話直接給曹丕澆了盆冷水:
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大意就是,你以為那倆是軟柿子?非也,那都是硬骨頭。咱們還是繼續等待時機吧。
事實證明,賈詡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魏國依仗北方富庶之地,綜合國力超過吳蜀兩國總和,但是最後魏(晉)一統三國,仍然是要像賈詡所言“俟其變”,才能一舉成功。滅蜀,是因為蜀國黃皓亂政、民生凋敝;滅吳,則是因為吳主孫皓暴政、“人不自保”。
而在曹丕那個時代,這兩國“變”了嗎?沒有。蜀國雄主劉備尚在,又有諸葛亮等一班文武輔佐;即便劉備駕崩,但諸葛亮立刻穩定了局面,蜀中甚至得到“大治”。吳國就更不用說了,孫權這位將來的老壽星還在盛年,手下陸遜、徐盛皆當世名將。就如賈詡所說,“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這就是時機不到。
但是曹丕不聽。於是三度伐吳皆鎩羽而歸,軍隊就是過不了長江天塹。打蜀國,終曹丕一朝,也就拿下一個孤懸在外的上庸。而且曹丕不打則已,打了幾次,又把吳國和蜀國打到一塊兒去了,“孫劉聯盟”一致對抗魏國,又都是硬骨頭,統一自然難上加難。
按照三國的走勢,魏國的國力是越來越強,而吳蜀是越來越弱。由此可見,魏的強大和吳蜀的衰弱,是統一過程中缺一不可的條件。而在曹丕的時代,吳和蜀衰落了嗎?顯然沒有,這又是時機不到。
魏國實力強,只能說明曹丕掌握了統一三國的基礎,但何時在基礎上更進一步,曹丕僅執政了七年,他永遠無法等來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