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麻辣鍋
-
2 # 思考人生的兔子
沒有系統地讀過歷史古籍。前段時間心血來潮買了《資治通鑑》和《史記》,隨手翻了翻。覺得還是《史記》文學性更強一些。至今讀了一些,生僻字太多,古文功底不行,得反覆找註解。不過感覺還是挺好的。也許讀第二遍時候就好了。現在知道古人說的啃書的“啃”的確切含意了。
無論如何,古人說的開卷有益總是對的,起碼要比刷小影片看收穫要大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傾向於快餐文化淺閱讀,也許是時代的進步,也許是時代的衰落。但無論何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共勉!
-
3 # 尚胖子
讀書,到了一定年齡後,更要注重實用性,《資治通鑑》這一類的書,應該選一個固定時段慢慢去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到了社會上後更要注重時效性,讀書,第一,增加思想深度,第二,增加與人交流廣度,第三,學以致用。不要讀太過小眾的書,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並不能為你帶來什麼快感。只能讓人對你敬而遠之。
到了一定年紀,讀書應有目的性的速度,讀過之後,有些書可以慢慢精研,有些可以藏在書櫃了,不是每一本經典都需要精讀的,也不是每一本書你都能悟到其中真味的。所以我建議多看多讀,只要不是學者,那就不必死磕一本書。
-
4 # 國學精謀
如何精讀《資治通鑑》
首先簡單瞭解一下這本書。《資治通鑑》,北宋文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時間跨度共16朝,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周室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止,共1362年。
《資治通鑑》又名《通鑑》,可謂宏篇鉅著,300萬多字,不宜速成,只願日拱一卒,十年讀完是耐力,五年讀完是恆心,兩至三年讀好並學以致用,是為文學功底和技巧好。
馮唐在《如果只讀一本書,選<資治通鑑>》中說,選讀史書、古書、一本書去讀,他選《資治通鑑》,由此可以看出馮唐也是非喜歡這本書的。《通鑑》歷來為上至政治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去看,去研究,裡面講到了人性,同時也是一本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方面的書。
具體怎麼讀?我根據我之前讀史書的經驗在這裡分享一下,希望有所裨益:
♥方法一:
1,選一本純文言文無註解版本的《通鑑》,先大略讀一通,默記不懂句子。
2,參照理解讀純白話本,建議讀柏楊版。刻意讀那些不懂的句子,反覆對照。
3,重複閱讀,讀文言文版本,讀懂了則讀一下一段。
4,交叉讀,重點難點交叉讀。
♥方法二:先讀柴德賡先生(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資治通鑑介紹》,面向初學者的普及及讀物,其中第九節直講怎樣讀《通鑑》
1,唸書,且心閒靜思。
2,多準備一些與《通鑑》相關的工具書。
3,整篇至少讀三遍或以上。
4,總結自己的讀書心得。
♥方法三:
選優秀紙質書讀,最好是中華書局的文白(文言文白話文)對照版,翻譯權威,左邊文言文,右邊白話文,左右對齊讀,這樣也許會更好。
讀史書,像《史記》、《資治通鑑》這樣書讀它價值大,宜採用精讀的方式,如果採用泛讀則就沒必要了,而且泛讀也不一定讀懂它,真要讀懂,研究好,學以致用堅需要耐心和堅持及不斷悟道,方能吃透它。
-
5 # 文士野
第一遍讀了三年,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
第二遍讀了五年,在我三十多歲的時候
估計下一次要讀十年了
-
6 # 騎驢去高考
以前上學的時候,總是抱怨學校的事情太多了,使自己不能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整天忙於應付各種形式上的東西,而自己身處其中,又不得不在乎這些事情。知識總是理解的不夠深刻就得匆匆而過,因為考試就在眼前;想看的書籍總是忍著推到一邊,學業為重。結果學習總是迷惑多過努力,理解不了的知識總是讓自己憂心忡忡但是每天又得過且過。
在漫長而又緊張的學業生涯中,最漫長的休息當然便是寒假和暑假了,那真是莘莘學子最狂喜的節日,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打發漫長的時光,整日幻想著美妙而有趣的事情,那種被整日捆綁而偶爾放飛的心情你是不會懂的!
每當這時,我就會購買各種書籍,打算著自己輕鬆而又美好的假期時光。高一的第一個寒假,看完了《茶花女》,每一個上學時珍貴的間隙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很奇怪,這種間斷式的閱讀使我沒有感到挫折,反而幸福感爆棚!
那時我一直反感無聊的事務和應酬對我生活的影響,所以一直渴望有一個清靜的地方,沒有人打擾,能夠安安靜靜地看書。上了大學後,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那就是暑假的校園,我總是選擇不回家,或者回晚點,來早點。一個人獨來獨往,沒有人打擾,可以沒有時間觀念地看書,這種生活實在是太棒了,我非常享受!空蕩蕩的校園裡面,寂寥的幾個身影,不知疲倦地看書,看書,看書,啊,這種感覺太爽了,人不就應該這樣活著!
青春總是躁動的,討厭喧鬧又暗自靠近,討厭庸俗卻不由自主地庸俗,一個人要是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心無旁騖地看書,我看這比登天還難,但我們總會找藉口說是其它方面的原因,與我們自己無關!
一個人要把書讀好大概就我上面說的這些因素了吧,環境,應酬,心境。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總是要有恆心和毅力,少說話,多做事,少搞些形式主義,多做些實際工作。
至於《資治通鑑》,說實話,我是絕對不會看這一本書,因為我生活已經夠無聊了,我更喜歡看《史記》,那些傳奇的故事,那些俠義的文字,嘖,讓人百讀不厭!至於那些喋喋不休講大道理的書,您還是留著自己用吧,我覺得我這點道德就夠用了,就不勞您費心了!當然,那裡面可有治國理政的大道理哎!跟我有個錘子毛關係!
-
7 # 文城觀點
提點建議:
第一,既然下決心精讀《資治通鑑》就要首先要堅持的是一定要讀完整部書,而且不只讀一遍!只有堅持,才能讀出味來。
第二,先通讀一遍,不求全懂,但求瞭解大概,暫時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了解整本書的基本狀況,包括歷史脈絡、基本結構、編寫特點等,印象式感知是為以後深入瞭解做準備。
第三,按朝代或專題來讀,比如,先深入閱讀唐代的,比較通透地把握唐代歷史或者讀關於戰役的,大戰役比較著看;或者選擇宮廷政變的等專題來讀。
第四,選擇從某一角度來閱讀整本書,比如,從歷史變革,從謀略角度,思想更替等角度等去閱讀,從歷史中學經驗。
第五,如果想擴大閱讀,可以將《資治通鑑》與《史記》或《漢書》等比較閱讀,感受不同史學著作的不同寫作風格。
-
8 # 間進
明確一點:精讀不是讀所謂的精編版。
精編版都是經人挑選過的片段,含有較多編者的主觀意識,與編者的水平與偏好都很相關。精編版適合給小朋友接觸,培養讀史的興趣。實在沒有時間,可以選取感興趣的某一朝代通讀一遍。這樣的效果也比讀閹割版強,起碼對一時期的歷史脈絡有了基本把握。
那麼,應當怎樣精讀一遍《資治通鑑》呢?
01 備書第一步,就是選擇電子書or紙質書。
紙質書的好處是,儀式感,可以隨處翻閱,便於做筆記,對於隔絕網路的干擾也能起一定作用。當然,紙質書塊頭大,不方便攜帶,對於到處跑或工作繁忙的人來說,很難抽出特定的時間專門閱讀。紙質書的厚度,常常也讓人望而生畏,製造了閱讀障礙。書買回去就堆灰了。
第二步,選擇《通鑑》版本。《通鑑》版本繁多,選購時首先要挑出版社,中華書局的是最好的。
中華書局文白對照版:適合閱讀古文吃力的朋友。缺點是刪去了胡三省的注。
中華書局胡三省注版(繁體豎排):有一定古文功底的人食用最佳。胡三省的注有助於加深讀者理解。還有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同樣文白對照,通俗有趣,但包含較多作者的主觀意識。
最後,歷史地理不分家,想要讀通曆史,一本趁手的地圖集也是不可缺少的。譚其驤先生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歷史地圖集》都很不錯。一本相對較薄,一本較詳盡。
如果你還需要進一步釐清史實,年表方面,翦伯贊先生的《中外歷史年表》,嚴謹詳細可以中外對比。杜建民先生的《中國曆代帝王世系表》,漢朝以後各朝代皆列世系祥表,多政權並存的朝代尤其有助於釐清脈絡。
02 閱讀備好書,就是怎麼讀了。
1.迅速過一遍。適合於初讀者,讀過幾遍的大神自動遮蔽。讀任何一本書,不要想著第一遍就一邊讀一邊深挖背後的含義,就算你思維敏捷,大部分時候區域性得出的結論,與整體觀感會大相徑庭。所以第一遍可以不求甚解,不作過多思考,力求把握一時期的基本史實。
迅速過一遍,是指某一朝、某一帝王、某一年,整套《通鑑》是沒法這樣的。閱讀過程中,簡明的筆記不可缺少,這是精讀前的重要一步。筆記不必多,多了就臃腫,損耗時間也不利於再次檢視。迅速過一遍後,應當掌握不少筆記,就可以進入下一步。
2.將書讀薄。讀書,要學會將書讀薄。一本書有側重點, 自然也有無關緊要之處。側重點要反覆讀,無關緊要處掠過即可。簡明的筆記,就是將書讀薄的必備。筆記根據個人需要,記錄的東西也會不同,各有側重。研究某人,則側重於他的生平事蹟。研究一國興衰,則側重於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變化。
將書讀薄,就是重讀自己記錄了筆記的地方。有了側重點,不需要的部分可以略過,著重啃讀自己需要的部分。切記不要想著什麼都要掌握,略過就錯過了重要部分,人生有限,掌握一點是一點。
3.百科。科技改變生活,搜尋比你翻書快得多。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的資料,作為通鑑的註腳是很適合的。百科上的資料,基本上也是來自於《通鑑》等史書中,作為參考沒有什麼大問題。
03 輸出怎樣證明你掌握了一樣東西?
你能教給、教懂別人。著名的諾貝爾獲得者物理學家費曼,他的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的要義就是這一點:以教促學。
簡明的筆記是為重讀、精讀做準備。輸出則應儘可能詳盡,充分闡述自己的思考。實在覺得難以動筆,或是忙碌沒有時間的朋友,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思考列成提綱或是思維導圖。簡單卻不失效果,時間方面也得到了節省。
最後,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就像毛主席讀後說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瞭解歷史,洞察未來,把握現在。
回覆列表
宋朝的皇帝喜歡擺譜,就像後世的乾隆皇帝喜歡吹噓自己的十大武功一樣,宋朝的皇帝喜歡擺文治的功績。他們喜歡編書,還誕生了不少成語。比如開卷有益,就是講《太平御覽》的。《資治通鑑》也就是在這個時代編撰的,是一部編年體史書。
作為主編的司馬光本意是歷朝歷代的史書實在是太多了,沒多少人可以全部讀完,不如寫個簡版的,壓縮一下,這樣大家都可以通讀歷史了。這個立意很好,出發點不錯。
要知道,古代的官修史書都是紀傳體的,那是太史公老人家的發明。作為官修史書其實並不好讀。我們看到《史記》裡面的文學性很強,那些故事引人入勝。但,那僅僅是我們選擇看到的。那些講天文、制度、曆法、地理的篇章你肯本沒法看。特別是曆法的,裡面還包含了幾種哲學思想,嵌入了太史公對太初曆的思維,沒有一定的功底根本看不懂,很是枯燥難懂。
而《資治通鑑》不一樣了,他是一部政治史,其他東西很少講。最多講講某某天象,某某地震之類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故事了。而官修正史才是真正的包羅永珍的歷史。
所以,想精讀《資治通鑑》首先得有一個心理準備,這本書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事情的,符合大多數人的邏輯思維,不會讀不下去。是完全可以讀完的,這一點,是有信心的。
因此,有人說通讀過《資治通鑑》應該是可以相信的,但是有人說通讀《史記》我不太相信,至少好多篇章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讀的通。
通讀相對簡單,精讀就是有些難度。有幾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是語言。
古文也是一名語言,很現代漢語還是有所區別的。有了古文的基礎,相當於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有什麼難點可以破解呢?有以下幾個方法:
1、繞過古文,看白話文的《資治通鑑》,個人也是推薦的。畢竟大多數人的古文不太好。白話文對於理解大概故事是沒問題的。特別是柏楊版的,很有意思,可以看一看。但是對於精讀,不推薦。
2、學習古文,對於古文的學習推薦看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對於有高中古文基礎的人看完這幾冊書後,看《資治通鑑》大概上是沒問題了。
第二個難點是連貫性思路。
由於《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所以一件事情可能分佈在好多篇裡面,如果時間跨度夠長,就會把人搞暈。這就不像紀傳體,單個事情,單個人物脈絡都很清楚。
第三個難點就是人生閱歷。
說實話,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看不懂《資治通鑑》的。看書其實要一定的閱歷來輔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特別是讀史書千萬不能沉浸在裡面,為了讀而讀,要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讀出味道來。
關於這點,個人建議,人生每個階段都要讀一遍《資治通鑑》。二十歲一次,三十歲一次,四十歲一次,保證次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四個難點就是歷史透鏡問題。
我們看歷史都是拿今天的眼光在看。其實,歷史有他本來的樣子,古人有古人的價值觀、有當時的文化現狀。如果拿今天的眼光來看的話,很多都會讀不明白。
比如同樣是城、戰國時代的城、唐代的城和後來宋代的城都是不一樣的。戰國那會兒,都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其城市化程度比今天還高,基本上沒有農村這個概念。所以城市基本上就代表了領土。這才有價值連城這樣的成語。如果按照今天城市來理解的話就看不明白先秦兩漢那會兒的事情了。
關於這一點,個人建議是可以讀一些科普性的歷史讀物。不僅僅是看故事,更重要的是背景的解讀。
最好的辦法是去博物館。只有去博物館,看看那些實物,才會對歷史有深刻的體會。個人建議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軍事博物館。這兩個都是在北京。其實,去北京,最好的地方就是博物館。那才是真正知識的沉澱。
一個城市大不大,牛不牛,不看其他,看博物館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