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業人農村事
-
2 # 喵眼觀察
科技發展到今天,有沒有畝產能夠達到一噸的小麥品種呢,確切的說,確實有。
一種農作物能不能高產?涉及到的因素會很多,不僅僅只是品種問題。
下面我們就談談小麥農作物,為什麼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常規能達到噸麥的主因。
一、小麥屬於密集型作物,與玉米不同,它的產量不僅僅與穗種有關,也與種植密度和分孽能力息息相關。這就造成了育種因素過多,短期內很難遇出一種既高產,又符合種植特點的品種。
二、小麥植株的外形和自花授粉的特點,造成很難利用其他作物上,常用的雜交優勢育種方法提高產量,也就是說雜交小麥,無論是從育種成本還是技術推廣方面,都不具有優勢,很難推廣開來。
三、小麥這種作物的外形特點,決定了要提高小麥產量,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植株粗壯,高矮合適,根系發達,穗形合適,還需要葉片適合高光效特點,要把這些所有需要的優點,整合到一起才能發揮高產的目的。這個難度要比玉米等其他作物的育種難度要高很多。與其類似的水稻,物種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比小麥少一些。
四、小麥屬於旱地作物,生長過程中水肥等栽培要素的最佳化和根系吸收效率的考量,也是極其重要的方面。
五、小麥作為北方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地域廣,種植條件多樣,這也是一種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小麥要培育出噸麥的品種的確是可能的,但是目前的科技條件和種植水平,這樣的品種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加之還要考慮到口感、營養等要素,要培育出符合這些所有條件的一個超級品種,難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小。
當然我們也希望,農業科技上有所突破,儘快育出一個像袁隆平的超級稻那樣的小麥品種,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儲備。至於種與不種,那就是後話了。
-
3 # 彝家小農人
小麥與水稻、玉米共稱“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最新資料顯示,小麥提供人類食物的蛋白質超過了所有肉類總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冬小麥種植面積穩定保持在3.3億畝以上。
中國雜交小麥研究已經選育出了多個優質品種,其中京麥179透過國家審定後在河北、北京、山西等北部冬麥區種植,抗旱、抗寒、高產特徵明顯,大面積生產示範田中畝產達六七百公斤。與水稻相比,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約低1/3左右。
小麥很難向水稻一樣在短時間內大面積增產的原因,主要是兩個物種之間遺傳結構存在巨大的差異。據考證,小麥是在250萬年前的西亞從山羊草屬的植物中進化形成的獨立物種,之後經歷了150萬年漫長的自然雜交演化過程,才產生了野生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人類最早是在伊朗西部地區開始馴化種植小麥,這個作物已經陪伴人類生產生活、支撐社會文明發展差不多有1.28萬年。
雖然小麥在地裡和水稻之間看起來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小麥的育種工作卻是非常困難的。原因是小麥基因組非常複雜:小麥的基因組數量是水稻的40倍,甚至比人類的基因組還多約5倍。就是因為太過複雜,小麥基因組測序直到2010年才完成,而水稻在2002年就完成了。
由於小麥基因組巨大而且複雜,相比於基因組較簡單的水稻,小麥雜交育種成功機率低,雜交優勢不明顯。因此,未來小麥向水稻一樣達到畝產1千千克以上,還要繼續完成一系列非常艱辛複雜的高產雜交育種研究工作。
科技發的今天,小麥大畝產量一直在6一7百公斤左右,怎麼小麥育種專家一直培育不出大田畝產噸糧的小麥品種呢?象德國噸麥,超大穗小麥,分33小麥,畝產大田常規種植也就6一8百公斤而已,到底哪裡是不能高產穩產的主因,大家來講下吧!
回覆列表
目前,小麥畝產600多公斤就是比較高的產量了。小麥畝產是靠一個個個體組成的。正如男人一般身高1.7米左右,儘管有的人長到了2米高,那只是極個別的個體現象。小麥育種首先是要選育都能長到象2米高的男人的小麥個體,這簡直是太難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