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景此地最好

    幾千年以來,統治者們一直採取愚民政策和手段欺壓老百姓。他們把自己比喻成天之子,神之魂,即使大多數非常聰明的文人學者也是有神論者,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羅貫中的思想裡面有非常濃厚的忠君思想。其寫作該書的目的除了觀賞性,藝術性,當然也是為了神話一些人物,保護一些人物,宣揚忠君思想。羅貫中選中了諸葛亮這個適合於他要求的人物,把一個從農村中走出來的書生,甚至騎馬都不會的人,宣揚到了至善至美的程度。使得中國百姓在欣賞這個人物的時候不知不覺陷入了愚昧的圈套,恐懼崇拜害怕到了很深的程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晚期民國初期。這時候新生的西洋文化和東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劇烈的碰撞。中國文化亟需新鮮文化的滲入,不破除迷信思想的陳舊與落後,那麼被愚民化了幾千年的華人就不能自立自強,於是作為文化旗手的魯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當仁不讓地批判起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思想和被神話了的人物。毫無疑問,被神話了人物中的代表人物當數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人當然夠聰明,有文化,有才幹,但演義中的描寫卻無限制地擴大化了,甚至已經脫離了凡人的範疇,被妖魔化了。而悲哀的是,很多人卻把演義當作是真實的史實來認可了。這與唯物主義的理論哲學完全不在一個軌道。所以魯迅先生異常悲憤地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以此警醒華人當把漂浮的思想回歸到正常狀態。

    令人欣喜的是,魯迅的目的達到了,現在的華人在熱心欣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懂得了科學嚴謹地分析看待故事與人物的現實。當看到某些被神話了的情節的時候,除了欣賞其藝術性外不再深以為信。

  • 2 # 清風逐月2014

    《三國演義》作為藝術作品,首先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限制,及人們對歷史和歷史人物認知的侷限。畢竟,漢末到明朝,經歷上千年曆史,作者不可能還原真實。其素材的蒐集,源於口耳相傳或野史之記載,神化妖化則不足為奇。同時,為增添作品可讀性,娛樂性,作者也刻意潤色,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從而達到神化效果。

    而今天,一些偽磚家們追名逐利,將嚴肅的學術問題娛樂化,表演化,其目的在於譁眾取寵!其效果類似於娛樂圈緋聞。可以說,這些磚家“婊子”心態,歪曲中國歷史文化,禍國殃民。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根源!中國文化之亂象,罪魁禍首是急功近利的病態思潮造成的。

  • 3 # 壞老爸的教誨

    提問的人你知道什麼叫斷章取義嗎?

    你說的這種現象不叫斷章取義。

    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最多就是對魯迅的意思不瞭解誤解罷了。

    我沒聽說過有人這樣理解魯迅的原話,我先能這樣理解的人大概是語文水平比較差吧。

    另外魯迅的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他只是從他的角度去談而已。

    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寫得神乎其神不算什麼過錯。沒必要要求過於寫實。能寫的神乎其神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三國演義如果沒有神乎其神的諸葛亮可能就沒有如今的影響力。藝術水準和傳播影響力都會大打折扣。

  • 4 # 我說無名

    首先,這個題目的提法一是不科學,二是脫離實際,三是表意不清,讓人答起來無所適從。依據我對題目的理解,答之如下:一,“狀諸葛之多智而為妖”,這句話魯迅先生確實說過,如果我沒記錯,此語出自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因為是一部講史的學術著作,所以流傳並不甚廣。二,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評價小說《三國演義》之語,它的要義在於批評,批評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褒揚宣染過了頭,反而在後人後世中有損諸葛亮的形象。因為三國演義中確有諸葛亮祭壇施法借東風、七擒孟獲班師祭奠亡靈、五丈原祭燈等神怪描寫,與現實是不相符的。三,魯迅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大眾看法的寫照,我們對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有這種看法,並非是來自於對魯迅先生這句話的“斷章取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3歲,考全日制研究生,值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