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勺1

    《勤禮碑》

    可以說顏楷自唐以來,還無人出其左右。 而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

    之所以為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除了整篇無半點修飾,其點畫呼應,用墨枯潤,濃淡相間外,最重要的,顏真卿是在極度悲憤中書寫的草稿,正是書家當時精神狀態的典型特質,成就了一代大家的傳世佳作。據傳顏本人後來也曾效仿王羲之再書一遍,卻都因情境不同,狀態不同無功而返。可見一幅流傳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一蹴而就的。本人因臨習顏字僅兩三年時間,故無法把拙作呈現給親們,抱歉了……

  • 2 # 幸運相隨123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顏真卿喝醉後,把首骨擺在書案上,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由於顏真卿心情極度悲憤,情緒難以平靜,錯舛之處甚多,時有塗抹,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 元代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 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 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 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祭侄季明文稿》(又稱《祭侄文稿》),書者顏真卿,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號稱“天下第二行書”(另二件為王羲之書蘭亭集序和 蘇軾書寒食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品,是歷史的積澱,是行內人,群體性的品藻評價,而定論的。什麼叫內行?什麼叫休養?名煙丶名酒丶名茶,拿假牌子的,面對非專業者,或在非相應場合下,也或許不次於真品的市場效果。真假好壞,都會有受眾面。認識品鑑任何專業性較強的物品,那還非得需要專業性的眼力和感悟性。一位高級別的專業品嚐師,那舌尖上的感覺靈敏度是長時間丶多品種的感觸實踐養成的,他是不能理會非專業人的感覺意見的,他也不會試圖用專業術語去說服別人贊同他的專業性感覺的。

    當然專業和非專業,用的都是同一種感官,但就是感覺結論不同,甚至差距較大,或者正好相反。能使兩者認同感統一起來,不是口頭言語丶書面教條所能解決的。當西紅柿剛傳入中國時,華人有個普遍體驗結論:一個吃不了,兩個不夠吃。那就是,對這種口感不習慣的東西,咬上一口難以下嚥,過了這個瓶頸,倒嚐出妙味來了。

    對《祭姪文稿》的認識,首先我們要承認,直觀欣賞和理性覺照的經歷還太少,還處於非專業化的階段。如果太過相信自己的觀感,對其在書法史上的成就地位予以輕率否定,是不理智的。

    打個比方說,《\蘭亭序》是一杯甜酒,那麼《祭姪稿》就有些烈性的辣味了,必須換一種品嚐趣味心理才好接受。

    《祭姪稿》的定位評價當然不是個別人的主觀輕率和隨意。就其本身的因素條件也是多方面的。歷史長河中,名家不可多得,名作不可多見。中國書法品,絕對是體現人格個性,學養功夫,並且是因緣條件聚合成熟下,才能產生,絕對不可克隆複製的獨立品。我們時下的書法熱,真的與古人的書寫環境條件,個人修養素質,差距拉得太大了。都是毛筆寫漢字,我們現在玩的是皮毛,眼力不足,光注重手頭技術訓練。玩刺激眼球的表面張力。古人是深入骨髓的東西。

    我們現在對古典名品的感受有障礙,不甚接氣。第一,沒有見原作的方便,印刷品再精良,原汁原味的精氣神全感覺不到。縮小到電腦丶手機螢幕上,那是更不堪了。第二,時下講法的風氣濃,理論研究多,過度而無中道意識。干擾丶錯開了對作品直接臨習丶觀摩丶認識的直感性,綑綁了學習者自性發揮的主動性,誘導了心理依賴性。第三,書法實踐中沒產生出學養功夫兼具,堪作表率的三二一個服眾壓眾,與歷史傳統接氣,有真正權威影響力的人物。一個啟功先生勢單力薄還斷了活氣。醜丶俗丶甜三大片,沒有正向引導力,其副作用,除了一個亂,還直接觸動著一些逆反觀點和習慣。

    《祭姪稿》不可作初丶中級學書者的範本。接觸它須長期把玩認識,要培養感性覺知。《蘭亭序》倒可適用於中級範圍。

  • 4 # 水墨丹青5857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詩稿》在書法史上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派人尋季明首骨攜歸時,在極度悲憤,難以平靜的心態下創作完成的一幅藝術作品。整幅作品渾然天成,章法自然,線條凝重遒勁,結體寬博險絕,風格古樸淳厚,墨法上在蒼潤中顯露自然。這幅佳作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顏真卿的“氣格之美”,也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書法藝術創作者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5 # 創客IP老梁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作。此文是一篇書札草稿,內容是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本為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是無意之作,所以使得這幅字寫得神來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深得自然之妙。此文稿書法備受後人推崇。張晏評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 6 # 神秘烙劍許建鋒

    這文章譭譽參半!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口水也多的驚人!

    看到好多人居然噴祭侄稿?!我就不說什麼歷史背景,也不討論書法至情至性,也不談折釵股、屋漏痕筆法,也不談墨法,這些大家都談過,那麼,我就只談章法。

    有人說祭侄稿作品凌亂,我的觀點是:祭侄稿的章法,半絲都不亂!(想要噴,看完全文再噴)

    我簡單從章法層面,與大家做個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層面之外,有助於大家從理性的技術層面去欣賞。

    (注意,顏真卿在激憤狀態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細分析過了,包括尾部塗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我的觀點很衝:

    如果有人說祭侄稿這作品亂,那麼,我敢斷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實說話吧——

    1.同列重心垂連線:這個章法同列字重心的垂縱向連線,竟然與蘭亭序幾乎一模一樣(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測試),上部基本一條線,最後幾個字的重心微移。

    同類案例1:

    與蘭亭的縱向重心章法的規律,是不是一樣?

    拉個單列,看的更清楚!

    同類案例2:

    事實上,懷素自敘帖,也與此規律相一致。

    2.重心斜角連線

    十分到位的章法重心斜連線。

    【有些採用大字組和小字組方式來調劑章法,做到有變化,避免呆板】

    我把尺子輕輕一擱,你看!尺子上沿,居然基本上都是穿越字的中心(或者字組的重心),仔細看,是不是接近100%。

    你說顏公如此激動狀態下,章法居然一絲不亂,這功力……

    打個比方,這跟我們喝酒時候常說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樣。

    同類案例:看下米芾這個“長”字,為什麼在這個位置?是偶然,還是必然?答案是“非偶然”!

    這個,應該可以證明上述法則,在古典章法中的普遍性。

    3.次列次字的均距輻射: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兩側上下字(或字組)均距輻射。

    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4.同列筆畫的同向性協調

    注意,不同色彩的角度(分別代表橫撇點,主點和主捺一般角度趨同),是不是保持一致性?

    而隔一列則有變化(以主撇為例,大體上是45°和60°交替,這一點蘭亭序也是這樣的。注:撇、折、挑,一般保持一致角度)。

    同類案例1:

    給個蘭亭序對照組,看得更明白。

    同類案例2:

    看起來歪歪扭扭的中秋貼,原來這麼整齊劃一。

    這些角度,並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協調性的內在機制決定的。

    有的人認為過分解讀,那麼就再看一下,看狂草吧!

    同類案例3:

    看看這些狂草的撇,是不是同向?那一筆是隨便來的?答案是,沒有一筆是亂來的!!!橫和捺,點,勾之類的,請自己觀察吧。是不是一絲不苟,絕無僥倖?!

    好書法筆法自然!但,筆法自然≠筆法隨意!

    以上這些,是對祭侄稿章法的小分析,而這幅作品的技術含量遠遠超出這些!!!

    章法首先是秩序,和諧性,然後才是呼應和佈局等

    事實上,章法的問題,往往是“視之不見,察之彌彰”,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暗合,都並非沒來由的,而是一個頂級書法家千錘百煉而內化固化下來的功力,這就是底蘊!

    這幅作品,能夠沉澱千年,備受讚譽,不僅是因為至情至性,即使純粹只談論技術,也值得不斷去揣摩,它有非常多種層面的內涵!

    延伸探討:很多人認為章法的幾何解析,是過分解讀。那好吧,我再延伸一個經典案例,看看另一經典名帖楊凝式的韭花帖,到底憑什麼被譽為“落筆便到烏絲欄”?(若不瞭解本典故的,可百度一下哦)

    仔細看韭花帖,每個字的位置,幾乎都在該在的位置!

    所以,韭花帖才被譽為“落筆便道烏絲欄”,烏絲欄,就是古代書法的界隔線,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有真實的烏絲欄,而楊凝式的韭花帖本身並沒有烏絲欄,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講韭花帖看似偏斜,其實章法十分精當,合規合矩,直追蘭亭。

    落筆便到烏絲欄,更多贊探的並不是楊凝式的筆法,而是章法。該帖章法嚴謹之至,絕無隨機僥倖(連尾巴落款,都在精確的位置上)!

    韭花帖,同樣章法近乎完美的典範之一。

    蘭亭序,當然是章法的教科書式的典範了,所以,就不用再解析了。毫無疑問,每一個字的位置,幾乎都符合規律,甚至,連修改的地方也在重心連線的精準位置。不信如果你自己解析,你會發現,嚴絲合縫,滴水不漏,沒想到吧,一個即興之作,章法居然完美如斯。

    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規則,好比詩詞的“格律”,格律的存在,並不影響天才與才情的發揮!兩者並存。

    如果說,“法”即規則準繩(屬於全域性性),不折不扣,“度”即隨勢靈動(屬於區域性性),千變萬化。那麼,兩者可合稱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談古典章法),始終貫穿的“重心連線”法則,是一棵樹的主幹,是整體宏觀的,那麼,字和字組的正側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變化,則好比是一棵樹的枝葉,是區域性微觀的(分屬於章法的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層面,不要錯位來比較哈!)

    宏觀調控微觀,章法調控字法。正如無論你怎麼樣左右飄蕩,總體要必須迴歸主軸。無論你大小怎麼組合變化,無非字與字組。

    總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要反對也可以,但請談有理有據的乾貨,不要空洞唯心批駁,更不要粗言謾罵。注意文明用語!

  • 7 # 如月之恆66117589

    把祭侄文稿的作者換成一個普通人,這就是一坨翔!所謂藝術,書法是最不純粹的一種,人為影響太大!真正純粹的藝術是音樂,好聽就是標準!很多傳世名曲大多人可能不知道作者,但知道這曲子。

  • 8 # 鬱香墨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一點也不為過。我們單看其筆劃及造旨,精氣神突顯。沒有一處有敗痕,筆筆精到,幹練,無拖泥帶水,無裝模作樣,無故弄玄虛之勢,很是受許多書法者及書法愛好者追崇。顏公書法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沖刷,容顏猶存,這是無可非議的。以上僅代表個人。

  • 9 # 劉全坤書法

    書者意也,書法的藝術價值,在於抒發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古今書法作品中的第一品,書者的情緒,在這一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 10 # 墨海扁舟

    謝邀作答:這副作品是顏真卿極度悲傷時的率性而為,筆法、墨法、章法自然結合的絕世佳作。安史之亂,顏真卿家族幾十口人殘遭殺害。在他看到泉明攜帶回侄子顏季明首骨時,悲痛欲絕、揮毫而作《祭姪文稿》。作者取“篆籒筆法”、線條遒勁有力、墨法由濃而枯、章法渾然天成。是顏真卿留給世人不可多得的絕美精典之作。

  • 11 # 文濤12138

    顏門忠烈為國卒,碧血丹心映汗青。安史之亂,使顏家十幾口為國盡忠,最鍾愛的侄兒也被叛軍砍頭,魯公悲痛欲絕,哀慟之下寫出《祭侄文稿》,撕心裂肺,躍然紙上,情傷骨疼,湧現行間。雖因心傷多處塗改,但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名至實歸。(另一說第二行書為元趙孟頫書《洛神賦》)顏魯公一門忠烈,可欽可敬。顏書寬博敦厚,字如其人。

  • 12 # 早早曈

    如果想了解《祭侄文稿》,我覺得有必要先了解顏真卿這個人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家族歷史。這個書帖背後其實是一段大唐傳奇,涉及安史之亂。學習楷書時是顏體是我們練習的重中之重,老師專門拿出幾節課來講。每每講到於此老師都會熱淚盈眶,不能自己。而我們聽的時候也全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能純粹到如此地步。世上竟有如此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的人。

    其實顏氏家族從孔門弟子顏淵到南朝顏之推,期間都出現過重要歷史人物。唐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時候,是唐朝最著名的世家望族之一。如果要細說顏氏家族歷史那得說個幾天,所以從較為人熟知的顏之推------也就是顏真卿爺爺的爺爺的爸爸說起吧。顏之推的著作《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家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它集前代家訓之大成 ,不僅內容豐富、理論系統,對修身、齊家、治國 ,都能融合事理與親情, 並用言訓與心育,在嚴肅的道統傳承和尊長期待中包含了濃郁、細緻、深遠的人文關懷。

    顏之推的三個兒子在《顏氏家訓》指導下,個個學習成績出色,道德品質優良。為官後也都成為隋唐之際的知名人物。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的顏真卿,對各種歪門邪道,投機取巧有著天然的免疫力。當時唐朝書法之風頗盛,加上顏真卿本身悟性頗高而且勤奮努力,很快在書法上有一定造詣。但其實他一直想遵循顏之推的家訓傳統,崇才是學,端正操守,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實際人才。但這樣一個正直剛正的人在玄宗時期面對朝堂上隻手遮天的楊國忠,怎麼可能阿諛奉承,放下身段。所以他受到楊國忠排擠,被外放到平原太守,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陵縣。當時陵縣正屬於安祿山的管轄範圍內。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各處兵敗,名將高仙芝、封常青被皇帝冤殺,哥舒翰兵敗投敵,玄宗倉皇逃川,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危如累卵。但由於顏真卿在剛到平原時已經覺察到了安祿山的叛亂之心,早已暗中集結了二十萬人馬,備草屯糧,致使只有平原沒有失守。

    後來叛軍攻打常山,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當時為常山太守,他的兒子顏季明往來平原和常山間送信。他們父子率領部下頑強抵抗了六日六夜,和將士們晝夜防守,堅持到城內井水枯竭,糧草吃光,箭矢用光。但平原節度使擁兵不救,終因敵不寡眾、彈盡糧絕,叛軍攻陷了常山,顏杲卿不幸被俘。

    被俘後的顏杲卿不願投降,並痛罵安祿山為逆賊。安祿山命劊子手砍下他的一隻腳,並割他的肉吃,但這並沒有讓顏杲卿屈服,依然罵聲不絕,殘忍的劊子手就把他的舌頭用鐵鉤勾出來割斷。最終,顏杲卿被折磨致死,時年65歲。他的兒子顏季明被砍下頭顱,顏氏一家30餘口都被殘忍殺害,慘絕人寰!

    後來安史之亂平息之後,顏真卿去尋親人的遺骨,想好好安葬他們。但由於時間過長,大概已經過去兩年多的時間,找回的只有顏杲卿的一段腳骨,幾團頭髮,以及顏季明的一塊頭骨。

    顏氏滿門忠烈,卻幾近滅門。如今,他最愛的侄子,家族的希望,一個曾經年輕蓬勃的生命,就這樣以半塊頭骨的模樣,出現在顏真卿的面前。我們無法想象他面對這塊冰涼的、千瘡百孔的頭骨,是怎樣的戰慄和絕望。在這樣的狀態下,在淚眼模糊中,顏真卿以悲憤,以思念,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

    祭文開始文位元組奏還是平緩,筆墨也比較清淡,轉入祭文正題之後,他的字形變大、筆畫變粗,用墨也開始濃了起來。

    他寫道,侄子從小就很有才華,期望著做個好官。可誰想安祿山起兵造反,他們兄弟極力抗敵奮起抵抗,可是卻因為賊臣擁兵不救,讓常山成為孤城。

    通篇文貼,顏真卿在“父陷子死”四個字上筆墨最重。他質問蒼天:“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讓你遭遇如此殘害,再多的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

    他寫到亡侄的“首櫬”(放頭骨的棺)在三年後才被收得歸葬,短短几行裡改了又改,“嗚呼哀哉”,都是用草書連寫。

    最後,他告慰亡侄“再等一個好的日子,再選擇一塊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靈魂如果還能知道這一切,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做客。”

    顏真卿《祭侄文稿》

    後來《祭侄文稿》和以“中和之美”著稱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二行書”一是它是真跡,二就是它的純粹。

    它純粹於筆墨之工拙和情緒的自然流露。它率真、隨性,各種情緒流露,完全沒有一絲刻意。你甚至能看出文字隨著他的情緒起伏,時梳時密,墨色有重有輕,甚至有“枯筆”的痕跡。寫得那樣“雜亂無章”,又那樣隨性之美、悲壯之美、無意之美。“字字泣血,鐵骨錚錚”,它的背後是風骨,是一個人的骨骼與血肉。它包含著一個家族和顏真卿本人太大的生命投入。它就是一曲傳頌千年的忠義絕唱。

    我們歷盡風霜,看到過太多太多的喜劇和悲劇,總有一些人和事讓我們淚流滿面。每每看顏真卿《祭侄帖》和生平,都不得不淚流滿面。我看見那樣一位一身傲骨,歷盡滄桑又獨立於天地間的老人,一生曲折坎坷,波瀾起伏,可他寵辱不驚,愈挫愈堅,一生以身報國,忠於初心。他的忠烈之節、凜然正氣就像他端嚴渾厚的顏體書法,那樣宏大又氣象萬千。與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相得益彰,成為書如其人、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集合的範例。令後世高山仰止。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正如歐陽修所言:“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祭侄文稿》雖然時隔久遠,但這幅力透紙背、撼天動地的作品,經過血與火的淬鍊,成為中華忠義的見證者,讓我們時刻銘記這位可愛的老人,時刻銘記我們的中華文化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鉑金段位老碰到坑,如何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