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河童
-
2 # 隔壁的隔壁君
鬼谷子,戰國時期的大教育家!培養了法家名士商鞅,兵家名士龐涓,縱橫名士蘇秦張儀等!他的第子名滿天下,他卻一直只是一個傳說!史料記載的也很少,後人也就是從他的弟子的光環裡看到一丁點他的影子!
-
3 # 大意覺迷
我來介紹一個吧,先秦時期有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如果他們有幸把自己的著作流傳下來,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大概經歷和思想主張,而有的人就沒那麼走運了,我要說的這個人名字叫申徒狄,他到底是哪華人,生活的具體年代已經難以確知了。在先秦文獻中出現的頻率也不高。從古籍和出土的殘簡中大致知道,申徒狄曾經拜會過一個比較有名望的貴族——周公。這個周公可不是周武王的弟弟,而是戰國初年周天子重新冊封的一位新周公。兩人不知何故,有機會見面對談。周公說:“賤人強氣則罰至。”意思就是說,低賤的人如果過於強橫,就會招來刑罰。由此可見周公非常瞧不起當時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而申徒狄答道:“賤人何可薄也!周之靈珪,出於土石;隨之明月,出於蚌蜃;少豪大豪,出於汙澤,天下諸侯皆以為寶。狄今請退也。”許多珍奇異寶都是出自滿是汙穢的土地河流沼澤之中,諸侯們卻非常看重那些寶貝。言下之意就是低賤的人中間也會產生值得珍重的事物,怎麼能歧視他們呢?後來申徒狄因為不滿社會黑暗,投水自盡了。後來墨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申徒狄的思想,形成了墨家學派。
《論衡》中對申徒狄結局的記載
-
4 # 磨史作鏡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因此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在歷史上記載較少甚至正史沒有記載,比如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幾個奇女子,史書記載不多,但是名氣很大,故事很動人。
銅雀春深鎖二喬——大喬小喬
大喬小喬是橋公之女,被訛傳成橋玄之女,其實不是。但是姐妹二人都是國色天香,而且夫婿都是江東才俊,大喬嫁給了孫郎孫策,小喬嫁給了周郎周瑜。因為古代“橋”和“喬”通用,因此曹操的《銅雀臺賦》中“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就引起了人們的遐想。。特別是東坡的《赤壁賦》和電影《赤壁》中林志玲的演繹,更是讓人們對曹操垂涎大喬小喬的美色深信不疑。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閉月——貂蟬
貂蟬在三國志裡面僅僅有幾句話,而且並沒有出名字,但是王允的姬妾身份是說明的,據說是管理官員帽子(漢代稱之為貂蟬)的侍妾,由此而得名。正史記載雖少,不影響其故事的精彩性。四大美人之一,連環計,呂布、董卓、關羽、曹操等大名鼎鼎的人都和她有過或真或假的傳說。
勇猛不亞於男兒的孫權之妹、劉備之妻
孫權妹妹名字叫什麼,正史並無記載,但是演義和戲曲裡都是稱之為孫尚香,又被稱為“梟姬”,大概是因為劉備是梟雄,他的女人稱為梟姬,現在據說還有梟姬祠。三國志中關於孫權嫁妹妹沒有演義那麼熱鬧,就說了一句話,劉備勢力大了以後“權稍畏之,進妹以固好”,當然也說了她喜歡舞槍弄棒的愛好。孫夫人也的確最終又回到了東吳。
回覆列表
瀉藥。
說起記載很少卻印象深刻的人物,《左傳》裡恰好有這麼一位:王孫滿。
在楊伯峻、徐提二位先生主編的《春秋左傳詞典》中,對王孫滿這個人物的解釋只有聊聊數語:王孫滿,周臣。二見:僖傳三三·一(四九四);宣傳三·三(六六九)。
又透過查閱其他資料,我們得知,這個王孫滿是周襄王之孫,周恭王的十四世孫。這個生在王族之家,自小衣食無憂的人,在很多人眼裡,可能和那些頑劣的紈絝子弟並無區別。這個在人物繁多的左傳中僅僅露面過兩次的王公貴族,卻令人印象尤為深刻。他的兩次出場,分別面對兩位春秋霸主。一次給我們留下了少年老成的年輕智者的印象,另一次則是以巧舌如簧的舌辯之士出現。而《左傳》文約事豐,精妙優美,善於寫人敘事的特點也從中得以完美的體現。
那麼,具體來看看王孫滿的兩次亮相吧。第一次是《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隨著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的相繼去世,秦穆公自感稱霸已再無對手。為了奪得霸權,秦穆公命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率兵遠征伐鄭。這個事件便發生在秦軍經過周都洛邑的時候。
我們透過原文了解到,這時年紀尚幼的王孫滿,卻透過一些細節就判斷出“秦師必敗”這個結果。他判斷的依據又在何處呢?
我們知道,根據禮法,行軍經過周都時,除御車者外,射者、持戈者都應卸甲、下車以示對周天子的尊敬。這裡的秦軍則不然。車左車右下車時,僅僅脫下頭盔,而沒有去全甲;士兵上車之時,居然有三百多乘計程車兵是跳躍而上。王孫滿於是看出了端倪,下了結論:秦軍“輕而無禮,必敗。”
輕是指秦軍超乘,輕佻而不莊重;無禮是指秦軍不卸甲冑,過天子之門而不敬。如此,秦軍必然是寡謀而疏略,一旦進入險境,安有不敗之理?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王孫滿預料的那般。秦軍在班師回國之時,途經崤山遭遇晉軍埋伏,全軍覆沒,三位統帥也不幸被俘,秦穆公稱霸的計劃被無情的打碎。
王孫滿的第一次出場,無疑是喝了個滿頭彩。年紀輕輕之時便有如此的見識,實在令人吃驚不已,也讓我們對他在《左傳》中的再次亮相充滿了期待。
但是,下一次亮相卻足足讓我們等了22年,這一次是在《左傳 宣公三年》: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個故事更為我們後人所熟悉,即我們熟悉的“問鼎天下”的故事。而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莊王,王孫滿的一席言辭也是相當的精彩。
眾所周知,在夏、商、週三朝,鼎是王權的象徵。楚莊王當時已經打敗晉國而稱霸,這時候兵臨洛水而問鼎的輕重,大有取代周王、一統天下的意圖。對於他的這一野心,王孫滿看的是清清楚楚。楚莊王手下有當時戰無不勝的百萬楚軍,而王孫滿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臣,憑藉什麼能與之相對抗呢?透過原文我們得知,他擺出了“德”與“天命”之說來壓服楚莊王。
雖然在現在看來,“德”和“天命”之說都有些荒謬,但在當時,卻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楚莊王的野心。周王雖然日漸式微,可畢竟是天子。楚國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侵犯周王,必然會引起各個諸侯國的激烈反對。王孫滿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才敢於受周王之命孤身前往楚軍。這份勇氣、膽識無疑令我們佩服。
《左傳》裡王孫滿這兩次出場,雖然字數不多,卻將他的形象牢牢地印入讀者的腦中。《左傳》善於寫人記事、文約事豐的特點也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透過典型言行和細節描寫來凸現人物性格、及透過對比、襯托等來描寫人物,也讓人物更加豐滿,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