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德國在擊敗法國之後,能夠進入西班牙,或拉西班牙入軸,直取直布羅陀,然後給北非足夠兵力,奪取蘇伊士運河後不就能關門打狗了嗎?(看過一些書,說北非戰場的失敗就是因為巴巴羅薩行動後,隆美爾要不到兵,導致前期的優勢最後也被搬回來了)如果要奪取直布羅陀,德國對海軍的依賴性需要多高?依當時德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的實力,能否在進攻時對皇家海軍產生阻滯,使陸軍奪取直布羅陀?看戰後丘吉爾回憶錄,如果德國奪取地中海沿岸,英國主戰派壓力更大了,英國就有可能真的提前議和了,德國免去後患不就更能騰出手打蘇聯了吧。所以失去地中海沿岸是否可能導致英國提前與德國議和?如果英國退出戰爭,美國還能直接登陸歐洲嗎?我還想如果德國拿下中東,把猶太人放到以色列能轉嫁國內種族矛盾嗎?比如鼓動民間組織壓迫,官方以保護為名集中起來,收筆錢,然後畫大餅,承諾建立猶太國家,讓猶太人去北非中東作戰,然後在中東建立傀儡。傀儡(或遷移)猶太人是不是比直接斃了要好一些?
23
回覆列表
  • 1 # PACIFIC燈塔

    絕大多數華人並不知道1939年的英國叫大英帝國,今天整個非洲從埃及到南非的幾乎三分之一非洲,加拿大,中東阿拉伯半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馬來半島,澳洲,紐西蘭都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人口,面積都是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即使英倫三島失守,英國100%把首都遷往加拿大的多倫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海軍當時候實力世界第一,總噸位是德國的20倍,沒有一絲可比性,英吉利海峽以外的所有歐洲海域都是皇家海軍的天下,最精彩的莫過於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英國徹底的打碎了德國試圖奪取英倫三島的制空權,德國第一次在裝備上損失大於對手,蘇聯有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陸軍,幾乎是德國的兩倍,但是蘇芬戰爭的表現讓希特勒看到了斯大林許多薄弱的一面,用半年的時間規劃和進行動員,可以說在1941年的春天希特勒感覺攻打蘇聯最好的時機來了

  • 2 # 鬧市俠隱2016

    這個問題,出在南斯拉夫身上,納粹和蘇聯在波蘭會師,東南歐望風而降,本來形式一片大好,可這時候,南斯拉夫卻出了問題,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為爭奪誰是地區聯盟老大鬧出矛盾,本來蘇聯和納粹德國早就把他們瓜分了,可塞爾維亞偏偏不識趣兒,一心貼著斯大林,這讓開始把心思放在英國的希特勒陡然一驚,這是要讓我後院起火啊,對蘇聯也產生嚴重芥蒂,新仇舊恨加在一起,於是調轉槍口,直接炸平塞爾維亞,把整個東歐緊緊抓在手裡,這時候斯大林為了表示同盟誠意,也是睜一眼閉一眼默認了,可希特勒明白裂痕已經產就要一不做二不休,所以,先把英國放一放,因為英國海空軍實在不好對付,既然我陸戰這麼厲害,那就先把蘇聯滅了再說。

  • 3 # 朱志敏32

    這個問題其實在《第三帝國興亡》這本書中已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書雖是長篇小說形式,但作者基於歷史、還是比較實際的還原了德國在二戰前面臨的國內、國際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軍事狀況。還原了希特勒個人信仰、精神狀況及他身邊幕僚們的種種情況。

    朋友們有機會好好讀讀這本書,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幫助。也會對當前的國際環境有個深刻的認識。

    美國的特郎普其實很崇拜希特勒的,只是現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不容許他成為希特勒。但蓬佩奧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戈培爾式的人物。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入侵蘇聯是德國在二戰中的既定目標,德國之所以不在解決英國後,再攻打蘇聯,其主要原因是:

    1,德軍在二戰時期的戰果,主要來自於“閃電戰”。“閃電戰”是一種陸空立體作戰,也是一種不宣而戰的快速偷襲作戰。

    德軍當時缺乏跨海登陸作戰的能力,因此德軍無法對英國開展“海陸空”立體作戰。再則英德已開戰,德軍已不可能對英國,施展快速偷襲作戰。

    客觀的說,雖然當時德軍對英軍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得勢不得分。德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滅英國,但英國也只能自保,也無力渡海反擊德國。因此德國,才放心大膽的去實施攻打蘇聯的計劃。

    2,二戰時期,蘇德雖然簽署了和平協議,但是雙方都明白,彼此之間爆發大戰,不可避免。

    ①,德國害怕在西線作戰時,蘇聯突然從背後發起進攻。因此,德國要找準機會,突襲蘇聯,力爭一鼓作氣,滅掉蘇聯。

    ②,蘇聯也深刻認識到德軍的攻擊力,因此早就做了充分的戰略部署,準備以其遼闊的戰略縱深,拖垮德軍。可以說,正是由於蘇聯正確的戰略部署,才使得蘇聯贏得了戰爭勝利,全殲了德軍的精銳主力。

    總的來看,納粹德國戰敗,與德國總理希特勒不注重歷史經驗,犯下了兩大錯誤,是有很大關係的:

    1,希特勒總理沒考慮美國會在大戰後期參戰的問題。實際上美國一戰時期也是這麼幹的。

    倘若美國不參戰,納粹德國確實不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

    2,希特勒總理沒汲取,拿破崙征討俄羅斯失敗的慘痛教訓,重演了一遍征討俄羅斯失敗的歷史!納粹德國與拿破崙一樣,都敗於俄羅斯遼闊的戰略縱深丶冬季的嚴寒。

  • 5 # 歷史與文化縱橫

    主要從希特勒上臺說起。一戰後德國面臨的處境非常糟糕,要賠償巨大的戰爭款,德國內部工人運動發展起來,希特勒利用了工人運動,提出組建工人社會黨,登上了權力頂峰,但是希特勒還代表德國大資本家的利益,對蘇聯社會主義是充滿了仇恨,因此現在帝國天然的敵人是蘇聯,必須要消滅蘇聯的社會主義。但是德國又要借戰爭擺脫一戰後的德國不利處境,又大力支援軍方,要用武力爭奪Sunny下的日耳曼地盤,這就與英、法等中國產生矛盾。

    而英國遠在歐洲大陸的一個島上,英國向來實行大陸均衡政策,希望歐洲保持和平,沒有必要打仗,只是坐享其成就可以了。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形勢,英國的態度一直都是忍讓,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要讓德國先行打其他的國家,好坐收漁翁之利。

    而德國與法國有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之爭,這兩個國家也是不對付,希特勒採取忽然襲擊先打敗了法國,似乎是做好了對蘇聯的戰爭準備。希特勒是想打垮蘇聯再回頭收拾英國和西班牙。一直避免與英國決戰。

    但是英華人逐漸看清了形勢,瞭解希特勒的野心,於是借德國飛機誤炸倫敦,主動發起了對德國的作戰。再說大陸的均衡已經被希特勒打破,法國已經亡國,蘇聯遭到了重創,這個時候也顧不得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了與之結成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否則,希特勒在大陸形成氣候,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而希特勒早期不打英國,一個原因是德國海軍一直不夠強大,沒有能力直接渡海作戰,發起閃電戰可能性不存在。短期不可能打敗英國。如果短期不能打敗英國,讓英國投降,再對蘇聯作戰,德國就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歷史上拿破崙曾經侵入俄羅斯,但是又對西班牙作戰,佔領了西班牙,但遭到西班牙激烈抵抗,法軍陷入西班牙人民戰爭的海洋,法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法軍兩線作戰的結果就是在俄羅斯也遭遇慘敗。

    而希特勒決定先行拿下蘇聯,以閃電戰為主,發展機械化部隊,前期是推進很快,但很快不得不停下腳步。犯了如拿破崙同樣的錯誤。希特勒沒有料到蘇軍作戰如此頑強,完全不是法軍那樣不堪一擊,蘇聯戰略空間如此之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或者生活中,人都需要不停的奔跑,特別是年輕人,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