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金鑰匙

    研究表明,90%的家庭都曾經都對孩子大吼大叫過,這說明無論我們有多麼高的知識水平,多麼好的工作,和收入,在孩子面前我們都不止一次犯過錯,失去理智。

    育兒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留下一些傷痕,有時不是我們刻意要去傷害孩子,是因為壞情緒戰勝理智,在衝動的情況下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特別後悔自責,然後又加倍的對孩子好,來補償對孩子的傷害。更要命的是,這種暴力行為,週而復始的不斷迴圈。憤怒---吼叫---自責---討好。

    為什麼我們總是常常陷入到這種惡性迴圈中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容易憤怒?

    1.憤怒是期待未得到滿足。

    做父母的都懷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對孩子嚴格要求。女孩子就得有個女孩子的樣子,坐姿,吃飯,一言一行都得像個淑女樣,都要符合我內心的期待。

    如喏喏從小性格外向,活潑開朗,也大大咧咧的。小時候喏諾在哪裡定不住3分鐘,又跑了,玩具要不上一分鐘就要換了,爸爸特別苦惱,曾以為她是多動症,到大了,上小學了,喏喏常常因為動來動去,看個電視都是搖搖晃晃,被爸爸狠狠揍過,但依然無效,爸爸重新為喏喏的行為制定了規則,規定喏喏看電視,寫作業,吃飯時身子坐正,寫字時,一筆一劃慢慢寫,堅持了一段時間,喏喏進步了不少。

    2.憤怒是對未知的恐懼

    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做父母的特別想讓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現在就得好好學習,看到孩子成績下降了,看到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毛病,就會擔心害怕影響到孩子的未來,莫名的恐慌,看到孩子的因為就忍不住糾正,大吼大叫。

    瑩瑩媽天天跟我念叨,瑩瑩的同學成績優秀,做主持,上臺表演,樣樣一流,成績還好,看看瑩瑩,給她報個主持班,不願意去,報個輔導班,鬧情緒,我都快被她氣死了,為了她我已經全職在家了,看她那個樣子,就是欠收拾。

    3.內在的小孩在作怪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住著一個小孩,即內在的情緒反應,當我們被他控制時,做出的反應就不是我們真實的反應,所以往往事後會自責,後悔。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也稱為“元情緒”,就是不經大腦思考,憑第一直覺就蹦出來的情緒,他跟我們童年時的經歷有關。

    文文爸就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看著孩子哪裡有問題是,首先就是大發雷霆,文文特別害怕爸爸發脾氣,在爸爸面前,他總是跟小心翼翼,生怕出錯,可是越是這樣,文文問題越來越多。

    而我們憤怒情緒的出口就是衝著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每當冷靜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並不是這麼難管教,稍微用點策略,孩子就特別聽話。往往我們衝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是在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當情緒宣洩完了,會恢復平靜狀態,這時人們開始反思剛才的行為對於教育孩子是有害無益的,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自責過後覺得對不起孩子,孩子成了我們的替罪羊,這樣一想時,我們就會去討好孩子,給他買好吃的,或者買玩具等等,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孩子。

    當下次刺激在發生時,我的自動反應模式繼續出現,繼續迴圈上面的模式。

    接下來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兩件事

    情緒和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在情緒上面去處理事情特別的困難,反而會增加負面情緒的體驗,或者很多父母把情緒和事情混為一談,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亂髮一通脾氣,反而影響了親子關係,關係沒處理好,親子教育就無從談起。

    處理情緒分為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會有能力去照顧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得到滿足,他自然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1.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是照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情緒這個小怪獸出來了,那去接受他,擁抱他。最難解決的問題是看不見的問題,只有對自己情緒保持一種覺知的狀態,我們才有可能重點去轉換負面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2看到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改變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是對孩子期待過高了那就放低期待。如果是對未來過多的恐慌,焦慮,那活在當下,未來是什麼樣,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可以全力以赴過好當下,享受每一個陪伴的時刻。如果是沒有更好的處理情緒的方式那就學習。

    3.跟內在小孩和解。認識到你自己有元情緒存在的時候,有意識去陪伴他,可以跟他默默對話,“謝謝你出來陪伴我,讓我不孤單,但是現在我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請你暫時離開,謝謝你,我愛你。”這時,其實憤怒情緒已經走開了,我常常用這個方法,很有效,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接下來就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正面管教》中,提出一個觀點,讓孩子感覺好,他才能做得更好。這裡感覺好說的就是孩子心情好,事情自然做得更好。

    首先要做的是共享緒孩子的情緒。樊登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面對鬧情緒的孩子,當你說話說到孩子心坎裡,孩子點頭了,那麼他會馬上停止耍賴。

    然後積極傾聽孩子的表達,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一切活動,保持專注的聆聽孩子,做到不打斷,不否定,不加任何評判。

    最後用第三人稱“我-資訊”表達我的感受,想法,此時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同時也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接下來就是如何處理事情?

    情緒處理好後,就是處理事情的最佳時期,多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想的主意,他更容易執行。和孩子一起評估方案的可行性,鍛鍊問孩子的思考能力,及對解決方法的評估,便於不斷的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給孩子提供試錯的機會,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小時候犯錯代價很低,長大犯錯代價就很大,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提供犯錯的機會就很重要。

    所有的教育最終去到的方向都是解決問題。孩子未來在社會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當下發生的每一件事中,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處理完情緒後別忘了處理事情。

    做好情緒管理訓練,就能有效的切斷惡性迴圈模式,並堅持練習,使他變成正向迴圈模式 :情緒轉換--拿回力量--親密的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收穫幸福的家庭關係,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診所為什麼也遭遇關門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