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聞兮Evan
-
2 # 我真的是傻子
謝邀,首先這話是培根原創。至於怎麼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理解,知識不等於文化,文化不等於智慧。有文化知識不等於高智商,但知識的力量代代流傳也是因為價值,沒有價值的知識文化能鴝流傳下來嗎?再說智慧,有天生有後學。但也不要總拿出來顯擺,就象你穿了內褲,你能見人就說我有內褲?擁有了文化知識和超智慧,你能做的事情會少嗎?
現在有句話科技就是力量,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好。強大的知識造就強大的科技,從這方面理解就容易多了。
-
3 # 財務內參
“知識就是力量”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這句話一度是以這樣的勵志方式進入我們的小學課本的: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為寫《資本論》,每天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腳印。看來知識還真有力量。
言歸正傳,知識就是力量。說這句話的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相去近五百年,語境不同,著眼點也大不相同。那時正處於文藝復興時代,首要任務是解放人的生產力,讓人們走出中世紀的思想禁錮,所以,這句話在當時是最為緊要的。
但到了知識爆炸的二十一世紀,知識依舊是一種力量,這不容置疑,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而且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比如眼光與見識。這一點給我們諸多知識工作者的啟示就是:不能迷信知識的力量。
首先是知識本身的更新。據統計,當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知識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看來不僅是人,這知識也有七年之癢。
有關知識的再充電我就不贅述了。除了知識本身的變化,知識的儲存與傳播也在經歷著鉅變,給我們最直觀的衝擊就是很多知識工作者將因此失去知識的力量。
先說說知識的儲存。以前大學與圖書館是知識集中的地方,我上大學那陣,還有個圖書館專業呢。現在的知識儲存已經去中心化了,一個USB就能把一個大英博物館的藏書一網打盡了。
可是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做的一件事依舊是將知識從圖書館的書本里搬到大腦中,在需要應用的時候再從大腦中調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大學本科讀的英語專業了,大學四年背了那麼多的單詞,卻發現被一個叫做谷歌翻譯的搜尋引擎給替代了,像書面翻譯電腦已經翻得很有譜了。
翻譯的最高境界可能要數同聲翻譯了,計算機好像在語音識別上還欠精準,但這只是一個商業普及的經濟成本問題,某些尖端領域已經用上了。我在以前的USA Today(美國日報)的一則新聞上讀到已有一種最新的翻譯器被美國軍隊帶到非洲法語區使用了,這個翻譯器能夠識別九種不同口音的非洲法語。在知識儲存方面,大腦還真不能死磕電腦。
除了知識的存貯,知識的傳播也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傳播知識的最大載體要數老師了,傳統的教室授課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我們也許可以將教室比作知識的批發集散地,學生就像趕集的人必須定時定點到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獲取知識。
隨著知識發起端的多元化與零散化,每個人透過自己的手機或電腦就能將錄製的節目上傳到公共影片網站上去。打個比方,計劃經濟時代你只能去國營菜場去買菜(那時在菜場工作絕對比公務員牛掰),而到了大多數八零後一生下來就已改革過來的自由經濟年代,每個農民都可以挑上自種的蔬菜到集市上去賣。
知識的這種自由市場必定會產生一種經濟最最佳化的知識傳播方式,比如網上大學。我在美國讀大學的兒子跟我說,他遇到看不懂的數學概念時會上網訪問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那裡有天才數學家薩爾曼·可汗深入淺出的數學講解,從小學最基本的十進位制運算到大學的微積分原理。
可汗最與眾不同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與個人獨特經歷的結合。可汗有段時間透過遠端輔導教他表妹數學的經歷啟發了他將自己的輔導做成錄影放到YouTube上去。幾分鐘的時間,你就可以憑著最簡單的小學質數概念明白現代密碼的數學原理。
我從這個案例看到的是一種知識加工的作業標準,知識體被切割成知識點細化完善,然後再貼上標貼上傳。當有一個人能以最權威、最簡明、最通俗的方式傳授某門學科,甚至具體到某一個知識點時,就形成了一種知識產品標準,其它同業者將面臨一種被贏家通吃的尷尬。
就像我兒子與我分享的,他們數學老師有時就直接拿可汗的錄影在課上放了。這就如同你家磨的豆腐口感最好,那所有的顧客都會擠到你的攤點上來,冷落其它攤位。
當然,贏家通吃只是一個概念,實際情況可能沒那麼嚴重,但方向和格局不會變。我們不能再活在常規意義的知識裡了,我們要讓我們的見識來引領。
說到這,我不得不再贊一下零點諮詢搞的未來商學院,他們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引領未來思想。未來一定是見識支配知識,我們知識工作者的出路也得到未來的趨勢中去找。我不是未來學家,但從趨勢看,未來每個個體都將是知識的雙重角色結合體:既是知識的消費者,又是知識的生產者。讓我借用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一書中提出的Prosumer這個概念,即Producer(生產者)與Consumer(消費者)的結合體。
我們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必將是具有交換價值的個性化知識產品,比如一個有相當樂理功底的軟體工程師,可以用程式設計的方法為客戶提供各種場景的現場作曲。又比如精通中醫的醫師可以透過研究食材,成為普通大眾的私家御廚,為陰陽五行各不相同的客戶在不同節氣量身定製獨家健康膳食。再比如一個喜歡打羽毛球的資料分析師,可以製作一個學習軟體賣給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專項技術的業餘愛好者。
總之,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獲取的固化知識已經不足以成為謀生資本了,將來要靠知識的知識,這個知識的二次方也將是知識的2.0時代,即知識加工增值的一系列方法和運用。這種創新改造過了的知識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識。
回覆列表
謝邀,我反正沒說過,印象中是一個培根說的。當然理解嘛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啊,即使就是力量啊,都是差不多的。當然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感嘆,這句話要看放在哪裡說,具體是什麼知識和是否有相對應的需求。比如如IS組織也要有人造兵器吧,但是要去和他說說主就是力量就是一切,那麼分分鐘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