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茗貫武夷

    對茶葉的認知過程

    感見●感知●感悟

    ●當一人初觸茶時,喝茶是茶,而他可能只對表面的表象有感覺,茶香不香,濃不濃,苦澀不苦澀,好不好喝,僅此而已!

    ●當你是茶葉行業的從業者,或者喝了幾年茶的茶友,喝茶不是茶,怎麼去理解呢?這種境況時,他有了對茶葉的更深層次的瞭解和理解,進而對茶葉物質構成,茶葉的功能作,是如何從樹葉形成茶葉的,又為什麼只有茶葉才被人們當作飲料?等等等等。這時候的關注就會是這樣一些問題!

    ●當你是茶行業的專家學者,當你茶鬼茶聖,喝茶還是茶,這時候對茶葉的懂,是深層次的,跨茶系,跨品種,跨地區,跨茶工藝,跨茶文化……。這時的懂會與人性比較,會與社會環境審視,會與至高無上修為相融合……。

    ●這樣的一個認知茶葉的過程是慢長的,是要從事經歷整個茶產業鏈的,是要有機緣的,是要有悟性的!

  • 2 # 日照王三哥手揉茶

    我是王三哥手揉茶,我在日照綠茶核心產區。

    因為種茶,製茶,所以喜歡懂茶愛茶的茶友。採茶辛苦做茶累,好好喝茶不浪費,是我一直提倡的態度。日照綠茶,好茶對原料要求嚴格,都是選擇茶芽,需要手工採摘,同一個動作,一做就是一天,採茶確實辛苦。好原料需要好工藝來呈現,製茶師傅需要看茶做茶,時刻關注鮮葉走水情況,及時殺青,把握好揉捻和提香的時刻,關鍵時刻是以秒來掌控的,所以會在製茶季節,看到好多凌晨完工的製茶師傅。所以,在製茶過程中,精力疲憊,體力勞累,做茶挺累。

    從茶的角度來理解,茶芽從離開茶樹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高溫煎炒、擠壓揉捻、香氣昇華,經歷了這一切以後,才能遇水復活,鮮活潤綠。

    我們喝茶怎樣才能尊重茶呢?珍惜每一顆茶芽,善待每一顆茶芽,不浪費每一顆茶芽。

    我是王三哥,喝茶儘管說。

  • 3 # 使用者6094738099529

    怎麼說呢,現在流行什麼茶文化,講究什麼意境……這真不是一般老百姓想了解的。茶是一種飲料,消渴生津提神。弄那麼玄乎,結果就是把茶葉價格炒上去了。從2015年到現在,茶葉的價格至少已經翻了一番了。價格的高昂,只能讓受眾減少。所以,愛茶不易,能喝就喝,喝不起了就用別的代替。

  • 4 # 雲端蜜芽

    如何懂茶,愛茶、尊重茶?這個三連問實則有一個邏輯關係存在,對於有過幾年茶齡的的人可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從初次喝茶到漸漸懂了茶葉的神奇和奧妙你就會慢慢的愛上茶,越發愛上就越懂得茶的神奇之處,它的生長史、貿易史、以及茶文化,茶可以延伸出來很多的不管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你就會開始由衷的去尊重每一片茶葉。

    懂茶的範圍很廣,中國有六大茶類,每一種品類的茶不管從它的生長環境、製作工藝、沖泡方法和背後的文化歷史都是不同的。什麼樣的茶適合什麼樣體質的人喝?什麼樣的標準為特級茶、一級茶、二級茶......?如何能泡好一杯茶?從古至今衍生出來的茶道、茶、茶藝等都包含哪些內容?想要真正的去喝懂茶,必須要有一顆愛茶的心,才會深入的去了解一些茶相關的東西。

    在懂茶和愛茶的基礎上,隨著時間的推薦你越大的領略帶可茶的魅力,你會內心由衷的尊重它。茶,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徵,在現代社會中正在發揮其自身積極的作用,茶文化是高雅的文化,也是大眾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值得人們的尊重。

  • 5 # 一縷陽光茶業

    作為從小泡在茶缸子長大的我而言,茶大抵是所有飲品裡最不陌生的,小時候每年春天,父母親都會上山採一些菜茶回來,在大鐵鍋自己炒,也就是簡單的綠茶,滿屋子飄香。可能不是很好看,不過童年的茶香至今再也沒有喝到過,哪怕自己做茶廠也快十年了。父母親喝茶的時候,我們就勻一點過來喝。

    家裡喝茶的方式各式各樣,外婆喜歡煮茶,用一個年代感極強的鐵壺,整個鐵壺表面被燒的黑乎乎,總也洗不乾淨的感覺,直接把茶葉扔進去,清晨的後院子就生起炭爐,冒著的茶香一直從一樓飄到五樓,我問著茶香就滾滾下來了,煮沸茶水,再敲開一個雞蛋,用茶水高衝,然後加入幾顆冰糖,悠悠哉哉的喝完一壺茶才開始準備吃早餐。這種喝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茶味及濃烈,我往往喝一兩口就喝不下去了。爸爸夏天的時候拿一個大缸子泡上一泡,然後涼了喝,夏天的涼茶啊,有一種日本動漫裡天空般的夢幻感覺。有時候蚊蟲叮咬了,就撈起幾片茶葉,在嘴裡咬碎了,敷上,沒多久紅腫就消退了。每當有人來家裡做客,媽媽總是先沖茶,印象裡綠茶,茉莉花茶、紅茶都有。沒有現在大家喝茶那麼講究。

    後來進外企,進單位,負責農業標準,對茶廠有更多的瞭解,對茶葉製作和口感審評也瞭解越多,再後來兜兜轉轉,自己做了茶廠。卻不做綠茶,主要做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紅茶。

    所以回過頭來再總結,給更多愛茶的朋友能有什麼經驗分享呢?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六大茶類,每一大類又有不同區域,不同手法工藝,不同茶樹品種等等區別。真正要精通了解茶葉也是沒必要的事情。好在大部分知識都是觸類旁通,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茶葉品類,從茶葉知識,品鑑,審評,製作各方面去了解。學海無涯,不用一口氣想了解所有,哪怕幫我們做茶的老師傅,做了大半輩子茶葉也一直在學習的路上,但凡聽到哪裡有非常好的茶葉,手裡沒什麼事情做,他都會趕過去鑑賞一方,然後和製茶人聊這個口感,製作過程的問題,可以改進學習的地方。

    熱愛一件東西,自然會尊重,去了解,去學習。絕大部分的朋友,作為茶葉愛好者都不會把茶作為一個工作來做,更多的還是從茶中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情趣和幸福感。於我而言,走到哪,基本身邊都不會少了茶。已經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喝到好茶會開心,喝到沒那麼驚豔的茶也很平和,就像一位老朋友。

    茶作為一個消費品,也許有更多的歷史和文化附加,作為製作者而言,我們還是覺得不用太過神話茶文化,不用故弄玄虛,認真做茶,開心喝茶就是一個幸福的事情。有時間,有三五好友,一起煮茶論道當然很好,沒時間,口渴,泡一大壺茶大碗牛飲也未嘗不可。喝到馬肉牛肉,核心的正巖肉桂固然開心,喝到普通的茶葉也挺愉快。

  • 6 # 江東微話

    愛茶首先要知道喝茶的好處,比如綠茶可以降血壓,減肥效果(對美女)還有美容效果,然後又要會泡茶,比如用真正的山泉水用紫砂壺,

  • 7 # 山東人闖呼市

    從採摘,製作,洗茶,泡茶,品茶,都是很有講究的,每一道工序都必不可少。想要懂茶,品好茶,尊重茶,就要多瞭解多學習茶之道文化,從細節關注茶文化。

  • 8 # 緣聚而生不變隨緣

    不同型別的茶有不同的品法,本人素愛綠茶,這裡單講綠茶的品評。

    雖說綠茶也有不同的細分,但是品評的原則是一致的。

    以蒲江雀舌為例(全芽頭茶)。從泡茶前,泡茶時,品茶時三個方面來講。

    泡茶前

    1.首先是茶與水的比例,通常來說1克茶葉用水50毫升,一般普通玻璃杯放4克茶葉差不多。

    2.水溫。綠茶鮮嫩,特別是雀舌這樣全芽頭的茶,在泡茶過程中,水燒開了再晾個幾分鐘,等水溫會下降至80℃左右,才是最佳的泡茶溫度。其它芽葉茶,水溫控制在85度左右也足夠了。水溫太高容易將茶葉燙壞,不能展現出茶葉的最佳狀態。

    3.器具。綠茶形美,特別是高檔一些的綠茶,沖泡時,用透明玻璃杯是最好的。這樣你可以看到茶葉在水的擁抱下,急速旋轉,仿若群鳥衝向天空,待芽頭立穩水中,又悠然舒展,好似春天的小仙子在水中翩然起舞,當真別有一番意境。

    泡茶時

    1.先觀形,雀舌外形微扁挺秀,形似小雀兒的舌頭,顏色翠綠,綠中又帶著嫩黃。這種顏色,是高階春茶特有的,在夏秋茶中見不到。

    2.再聞香,雀舌是清新的板栗香味,獨特的炒制工藝也是促成香氣濃郁的關鍵所在。

    3.潤茶。先倒入少量水,浸透茶葉就夠,此為潤茶。被水浸潤膨脹起來的茶葉,會釋放出內含物質以及濃郁的茶香。潤茶不必過久,半分鐘就夠。

    4.沖茶時,把水沿杯壁倒入,不要直接衝到茶葉上,以防溫度太高燙傷茶葉,水加到七八成滿即可。此時的茶葉,慢慢開始上浮下沉。

    在茶文化中,常將茶葉的浮沉比作人的一生,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歷經水的浸泡、歷經升降起伏的沖刷禮後,最終釋放完清香,沉睡於杯底。滄桑歲月中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幽香。

    品茶時

    1.觀茶色,茶葉黃綠明亮,茶毫漂浮於茶湯之中,湯色橙黃澈亮,葉底肥嫩成朵、柔軟厚實。

    2.聞茶香,慄香撲鼻,高長馥郁,春日的氣息撲面而來。

    3.品茶味,飲一小口,讓茶湯在嘴內迴盪,與味蕾充分接觸後再徐徐嚥下(品茶文化中強調分三小口嚥下),鮮爽甘甜,輕滑滋潤,滿口生津,吞下之後,齒頰留香,餘韻悠長。說是品到了春天的靈魂也不為過。

    雀舌剛入口時,會嚐到一點點微苦,待要細品時,苦味已然散去,甜味悄然爬上舌尖。這被稱之為回甘。回甘是判斷一款茶葉好壞的重要標準,好茶苦味一下子就散了去,甜味來得迅猛而持久。

    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以第一泡最為清香,第二泡最為濃郁,第三泡最為甘甜。

  • 9 # 牽手qianshou

    如何懂茶,愛茶,尊重茶。

    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裡面的門道太多了。

    中國的茶葉品種豐富,品質優良。而我對茶葉的瞭解也只是皮毛而已,喝過的有紅茶,綠茶,花茶,黑茶,白茶,普洱茶,等等,我最喜歡喝的是龍井茶、鐵觀音、毛峰……

    1、懂茶,就要了解各種茶的習性,口感,功效等等,懂茶的人,他們茶道的功夫是很深的,喝茶有特有的茶具,對水質、溫度、洗茶等要求很高。品茶如品人、品人生一樣,所以說,懂茶的人喝茶重在一個品字,那是一種文化內涵。不懂茶的人喝茶不講究喝茶用具,杯子,缸子,紙杯等等都可以用來沏茶,喝茶重在一個飲字,只為一個習慣,只為解渴,那是一種生活習性。

    2、說到愛茶,我想,懂茶的人是一定會愛茶的;而大多數不懂茶的人就不愛了嗎?不是的,大多數不懂茶的人對茶的愛是一種喜好,一種習慣。我們中國是一個茶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華人愛茶就如同外華人愛咖啡一樣,你可以不懂茶,但必須愛茶,一定愛茶,而且,離不開茶。

    3、說到尊重,我覺得人類不僅僅對茶要尊重,我們應該對所有的天賜之物都要尊重。

  • 10 # 風魂810

    要泡好一壺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又講究藝術性。

    首先要講究泡茶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一是甘而潔,二是活而鮮,三是貯水得法。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科學的水質標準,衛生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規定了感官、化學、毒理學和細菌等四方面的內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是透過淨化後的天然水。自來水有時用過量氯化物消毒,氣味很重,可先將水貯存在罐中,放置24小時後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質關係密切。水的PH值大於5時,湯色很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傾向於自動氧化而消失。軟水易溶解茶葉有效成份,故茶味較濃。另外,水中的含鉛量達到0.2mg/kg時,茶葉變苦;鎂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淡;鈣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澀;若達到4 mg/kg時,茶味變苦。因此泡茶宜選軟水或暫時硬水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蒸餾水為人工軟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陸羽《茶經》裡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區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無論使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則,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還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壺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盤形、碗形兩種);盛放茶湯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嘗茶時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盤和茶托;專門存放茶葉用的鐵罐、陶罐、木罐等貯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葉用量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溫、沖泡時間和次數)之首。茶葉種類繁多,泡茶時茶葉用量各異,還要考慮泡茶用具大小和飲茶者的習慣。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葉,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烏龍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壺沖泡,則按茶壺容量大小適當掌握比例,投入量為茶壺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溫。泡茶水溫的掌握因茶而定。高階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咖啡鹼容易析出,致使茶湯變黃,滋味較苦。飲泡各種花茶、紅茶、中低檔綠茶,則要用90—100度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茶葉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葉味淡。沖泡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粗老,必須用100度的沸滾開水沖泡。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熬煮。通常茶葉中的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溫相關,60度溫水浸出的有效物質只相當於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五是注意沖泡時間。沖泡茶葉的時間和次數相關。茶葉沖泡時間與茶葉種類、用茶量、水溫和飲茶習慣都有關係。沖泡時間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一般講,用茶量多,水溫高。細嫩紅綠碎茶,沖泡時間宜短,3—5分鐘即可。沖泡次數1—3次為宜,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時間應適當延長。沖泡時最好先倒少量開水,浸沒茶葉,再加滿至七八成,便可趁熱飲用,當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二次沖泡,繼續喝至1/3茶湯時,再衝泡第三次,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沖泡烏龍茶的次數可達5—7次,又由於其多用小型紫砂壺,沖泡時間較短,一般約2分鐘左右,第一泡1分鐘就要倒出來,從第二泡開始漸漸增加15—30秒的沖泡時間,這樣前後茶湯濃度才比較均勻。綠茶是中中國產茶區域最廣泛的茶類,全國各產茶省均有生產。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東南西北中,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飲用最為普遍。大凡高檔細嫩名綠茶,一般選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飲茶,而且無須用蓋,這樣一則便於人們賞茶觀姿;二則防嫩茶泡熟,失去鮮嫩色澤和清鮮滋味。至於普通綠茶,因不注重欣賞茶的外形和湯色,而在品嚐滋味,或佐食點心,也可選用茶壺泡茶,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壺泡”。

    泡飲之前,先欣賞幹茶的色、香、形。名茶的造型或條、或扁、或螺、或針……名茶的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名茶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清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

    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稱為“茶舞”。然後,視茶葉的嫩度及茶條的鬆緊程度,分別採用“上投法”、“下投法”。“上投法”即先沖水後投茶,適用於特別細嫩的茶,如碧螺春、蒙頂甘露、徑山茶、廬山雲霧、湧溪火青等等。先將攝氏75—85度的沸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茶葉便會徐徐下沉。“下投法”即先投茶後注水,適合於茶條松展的茶,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在沖泡茶的過程中,品飲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湯的變化,茶煙的彌散,以及最終茶與湯的成象,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香,令人心曠神怡……

    品嚐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此時舌與鼻並用,邊品味邊品香,頓覺沁人心脾。此謂頭泡茶,著重品嚐茶的鮮味和香氣,飲至杯中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再續加水,謂之二泡茶,此時茶味正濃,飲後齒頰留香,身心愉悅。至三泡,茶味已淡。 沏茶工序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首先,是有優質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適的環境。硬體都有了,沒有好的軟體也是枉然,這個軟體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廣東潮汕功夫茶與福建閩南一帶為代表的閩南工夫茶,閩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蓋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選擇

    茶人有句口頭禪,叫做:“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

    (1)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係甚為緊切。

    (2)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瓢貯朋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鐺”。宋代唐庚《鬥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等等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

    (3)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羅廩《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強調水質需“清”:宋代大興鬥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淨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甕,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

    (5)強調水品應“輕”。

    器皿的選擇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效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1)選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鑑賞茶的韻味。

    (2)選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如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

    另外,職業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於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選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來,比較講究品茶藝術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

    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昧,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

    (4)選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選用茶具,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於茶性的發揮。

    舒適的環境

    力求茶的質地優良,水質純淨,沖泡得法,茶器精美,這是飲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飲茶從物質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藝術的享受,那麼,品茶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當然是理想的品茗環境了。

    品茗環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園林、建築物、擺設等幾方面組成。凡層次較高的聚會茶宴,不但要求室內擺設講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築富有特色,如果周圍自然景色美觀,當然是品茶的理想場所了。而設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田間工地的茶水供應點,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

    至於家庭飲茶,環境是固有的,難以選擇,但在有限的空間,透過一定的努力,同樣可以營造一個適宜的品茶環境。例如,可以選擇在向陽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發、臺椅等。儘量把室內之物放得整潔,窗明几淨,儘量做到安靜、清新、舒適、乾淨,同樣也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品飲場所

  • 11 # 痴漢512

    我喜歡喝茶,更鐘情於綠茶,其中尤其喜歡碧螺春。

    要說懂茶,實不敢獻醜。只知道喝茶對人體有益,可降血糖血脂。

    因為喜歡喝茶,每天春買了新的綠茶會冷藏保管。從不浪費。不知這屬不屬於尊重茶。

    其他方面,樂於向朋友們學習。

  • 12 # 曉月兒

    《神農本草》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茶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僅是可以養生的健康飲料,茶道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感悟,一種境界。也是人們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茶能清心,更能靜心。

    懂茶不懂茶,有那麼重要嗎?還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喝什麼茶也不重要,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有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

    不同季節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時間,對應著不同的茶或茶具,像極了生命中或涼或暖的時光。靜下心來,茶裡,卻總有滋味!

    慢慢品,用心嘗,每一種茶都會讓人對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認真喝茶就是對茶的尊重,能從茶中體味到真正的人生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有修養,有心胸的人才不白白喝茶,茶道即是自然之道,也是人道。

  • 13 # 農村西小妹

    每一次品茶,

    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不管是幾人飲、是第幾壺,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

    再好的茶,終有飲盡之時,

    而喝茶的心情卻取之不竭。

    品茶

    本來是一件

    很普通的事情,

    但是

    它伴隨著

    華夏幾千年來的文明

    一直在傳承,

    茶已經不僅僅是茶,

    而是一種,

    傳統文化的情懷。

    茶有兩種,

    一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

    一種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

    茶可以是你乾熱口渴時的及時水,

    一大口下肚。

    茶也可以是你細品賞心的慢生活,

    一小口啜飲,

    品閒庭花落,嘗雲淡風輕。

    泡茶,想要把握一壺茶的濃淡容易。

    浸泡的時間久,茶就濃;浸泡的時間短,茶就淡。

    喝茶,想要知道一杯茶的濃淡卻不易。

    眾口實在難調,有人喝了會嫌濃,有人喝了又會嫌淡。

    其實,茶有濃淡不在於茶,眾口難調也不在於口,都是在於心。

    茶文化,

    自古便成了

    人類情感的寄託。

    茶文化,

    是精神層面的寄託;

    喝茶的人

    通常會從生活聊到精神,

    以及文化、歷史、哲學、時事等,

    聊著聊著就發現,

    原來,

    我們有共同的認知,

    遇到了知音,

    自然的

    融入了茶友的圈子

    這合作

    也就水到渠成。

    閒來無事,煮水度日。

    慢一點,再慢一點,

    不要急著趕路,

    不要急著奔向人生巔峰。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

    不必在乎目的地,

    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風景。

    喝茶是一種態度,

    不是對生活的逃避,

    而是對人生的昇華。

    品茶,

    品的是一種心境,

    感覺身心被淨化,

    濾去浮躁,

    沉澱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種情調,

    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

    一種熱鬧後的放鬆。

    水,冷暖之間,冷暖自知;

    茶,濃淡之間,濃淡自嘗;

    茶有八種應儘量不要喝:

    一濃茶;二黴變茶;

    三串味茶;四久泡茶;

    五過燙茶;六生茶;

    七焦味茶;八隔夜茶。

  • 14 # 使用者謝衛先

    謝謝邀請! 《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就是炎帝——華夏民族始祖之一,古部落首領,農耕文化的創始人。茶就是炎帝發現的。“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相傳一次神農因嚐了一種劇毒的草而昏厥,所幸他在昏厥前正在燒水,正是落入水中茶葉散發的清香讓其清醒,進而看到了鍋內的茶湯及周邊的茶樹。茶葉當初是被當作一種部落“聖藥”,它不僅能生津解渴、利尿解毒而且能消除疲勞、提神醒腦。茶從發現之日起,就寄予了人們許多美好的願望,並把它作為一種極有神秘力量與特殊作用功能“聖藥。” 茶樹古書常稱其為“南方佳木。”它實際早在六千多萬年前就有了。從茶的發現到使用我們不難發現,最初茶是作為一種藥,只是後來它的藥用價值逐漸被它的保健與修身養性的功用所代替。茶作為飲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注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而茶道與修養、風雅等內蘊又緊密地接合了起來,特別是“茶道”的形成與興盛,更將茶文化推到了歷史新高度。在此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的茶聖陸羽,其代表作《茶經》聞名中外!日本村田珠光、南韓的草衣禪師、英國下午茶的發明者第七任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等。 要真正懂茶起碼要具備八個方面基本知識①茶之源,瞭解茶生長的自然條件、栽培方法、採摘、製茶工藝、品質鑑別等。②茶之具包括採製工具,分採茶工具、蒸茶工具、成型工具、乾燥工具、封藏工具等。③茶之造,掌握採茶節令、選茶標準和製茶方法等。④茶之器,煮茶用具,茶具既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味也能體現一個人的藝術性與審美情趣。⑤茶之煮,煮水用水的選擇和火候把握都很重要,另外用水的量、入水方式都具有豐富的內容。⑥茶之飲,多以清飲、慢品和細品為主。⑦茶之事,即茶的來龍去脈和發展主要事件掌握,⑧茶之出,即茶葉產地及各產地茶葉主要特點。作為一般飲茶者對於①②③⑥這四個方面必須有基本掌握,才能稱得上是懂茶的人,否則最多隻能說是“有所瞭解。” 當然很多人更關心怎樣評判茶,什麼樣的茶才是好茶。判斷茶葉好賴①看它是不是真正的新茶;②看它茶頭是不是很多很小很勻。一般越小品級越高。一芽一葉為“旗槍”級別最高,其次為一芽兩葉稱為“雀舌” 依次而下,茶葉片越大一般等級越低;③看老梗多不多(老梗越多越差);④看葉片是否均勻;⑤注意炒茶火候(看是不是有異於茶香的其它氣味,有沒有因高溫考焦了葉子或杆子);⑥看有沒有紅梗,紅梗影響茶質;⑦看茶湯是否均勻。綠茶則注意通透淡綠;⑧聞茶香。一般好茶都有濃郁的茶的芳香。 如果要想成為真正的愛茶人士,必須對茶的功用非常瞭解,同時自覺培養飲茶習慣和與之對應的一些基本素養,這樣才能讓人感到你是真正的愛茶人士,否則很可能不倫不類或僅僅不過略懂皮毛。 尊重茶必須懂茶道、注重修身養性,注重內涵、提高個人素質,自覺將茶道精義與自己的日常行為有機結合起來。讓茶文化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

  • 15 # 廣東旅遊景點推薦

    一杯茶,如果你愛喝它,會接受它的不完美。

    一杯茶,如果你不愛喝它,再完美你也能挑出詬病。

    茶,就好比如人。世間上沒有完美的人。

    茶也如此,世間上沒有一種茶葉是完美的。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喜好的口感也會因人而異。

    比如,有人喜好六堡茶的那種陳味;

    有人喜好小青柑的那股柑味;

    有人喜好大紅袍蘭花香。

    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好壞。

    就看品茶的人,懂不懂欣賞,懂不懂尊重這茶的來之不易。

    有時候,會遇到些所謂的高手茶客,往往品到一款茶,因為自己不喜歡它的口感或者是不習慣這個味道。就妄自菲薄,各種的挑刺。接受不了所品的這茶的口感,就把這茶給評價得一文不值。雖然所品的茶並不是上等好茶,但是作為一位愛茶的高文化人士,也不應該過於極端的評價。這不是真正愛茶的人,這只是拿茶謀取盈利或者為了攀附權貴的人的表現。

    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要學會品嚐每一杯茶,還需要好好的尊重每一杯茶。得來不易,且喝且珍惜。

  • 16 # 老呂談茶

    喝茶,買到好茶只是第一步,還要喝得懂才行。要如何喝懂?

    首先,如果你天天酒池肉林,天天喝酒熬夜蹦迪,你的身體是很難平衡的,這樣你喝再好的茶都沒用,因為喝不出味道,最多喝的出輕重。山野氣息、柔軟的力量等都是喝不出來的,除非你曾經訓練過,喝懂過,那就當我沒說。

    其次,如果你平常吃東西口味很重,偏好吃很鹹很辣的東西,也是很難喝得懂好茶的。據我觀察,口味比較重的人,都很難喝得懂高階茶,因為高階茶都是一種平順中顯力量的感覺,很清淡。

    最後如果你整天都很忙,跟陀螺一樣事趕事,沒有時間安靜得坐下來喝一泡茶,這也很難喝懂茶。我是從IT圈轉行做普洱茶的,我很多IT圈的朋友都喝不懂茶。

    我從08年開始做茶,2015年我才開始慢慢喝懂一點茶,從完全不懂到懂些皮毛,花了八年時間。

    後來可能是年紀大了,心態慢慢平和,上述的一些習慣因為各種原因戒掉了,才開始真正懂茶。想要喝懂茶,就從讓我們自己安靜下來,心態平和下來,作息習慣好,口味清淡開始。

  • 17 # 學友紫氣東來

    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即是百姓的味道,又是談商,論政桌上的一道茶飲品,茶又清淡顯赫,是上禮的佳品,說道茶就透著歷史文化素養,談茶自然清高,淡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張國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