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萌萌小湯圓
-
2 # 如如媽
因為我是和婆婆一起住的,在帶孩子的問題上難免會有分歧。因為老一輩帶孩子的方法和我們現在不一樣,終歸是為了照顧好寶寶,所以和婆婆也不至於說鬧矛盾。
下面說說我和婆婆在帶孩子問題上出現過的分歧。
比如:一、孩子滿6個月新增輔食的時候,婆婆說要給孩子的輔食放點鹽,這樣子孩子才愛吃,才有力氣。但是現在提倡的科學育兒,是不建議給6個月大的寶寶吃鹽的,會增加寶寶的腎臟負擔。
二、給孩子把屎把尿。這個是我不能接受的,因為孩子才出生不久,婆婆就給孩子把屎把尿,這個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可能會出現脫肛現象,所以我拒絕婆婆給孩子把屎把尿,到現在寶寶1歲9個月,才慢慢進行如廁訓練。
三、寶寶滿6個月,婆婆說母乳沒啥營養了,叫我給寶寶斷母乳。這個真的是不能什麼都聽老一輩的,母乳的營養價值比奶粉高,有條件的話可以味道1~2歲,吃母乳越久,寶寶的免疫力越高。所以,並不是說6個月後母乳就沒營養,想斷奶就斷奶。
總而言之,有分歧可以溝通,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寶寶好。我也很理解婆婆,因為在婆婆那個年代就是這樣養育孩子的,她也確實用這樣的方法養大了幾個孩子。我尊重婆婆,但是我作為一個母親,也要為孩子的健康著想。
因此,每次有分歧,我都會耐心和婆婆說明原因,當然有時候無法處理的時候老公也會在中間做調解。婆婆也比較開明,也能接受新的育兒方法。最終我和婆婆也統一了育兒觀念,不給孩子把屎把尿,不過早在寶寶輔食中放鹽,寶寶1歲左右慢慢斷母乳(看個人情況)。總的來說,和婆婆沒有鬧啥矛盾。
-
3 # 白糖稀飯
肯定會有分歧,畢竟兩代人,觀念不一樣,不過都是為了孩子好,她肯定也不是要去害孩子,我媽媽告訴我馬虎一點的好,睜隻眼閉隻眼,孩子現在是接觸爺爺奶奶,上學要接觸老師,同學,以後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多了去了,根本管不過來,馬虎點,不要讓自己活的太累,畢竟我們也不能控制孩子的一生,只要不是太過分,隨他把
-
4 # 寧宇與麥豆
我不是寶媽,我是奶爸,平時是跟孩子姥姥在一起,也曾經因為孩子教育問題鬧過彆扭。
為什麼平時相處融洽的家庭關係,會因為孩子教育問題搞的不歡而散呢?我認為分歧還是在於認知的問題。所謂的認知,就是個人對於孩子教育形成的固有的理念。認知的不同,教育理念的差異,導致矛盾頻頻發生。我從兩個方面來舉例。
1.孩子生活習慣養成的差異。溺愛孩子,幾乎成了所有隔輩老人的教育標籤。老人帶孩子,通常願意事事親力親為,能代勞的絕不讓孩子動手。導致孩子自己不願意動手,也不會動手。我家從孩子餵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鞋子等等,都因為孩子溺愛問題有過矛盾,可以說矛盾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在爭議中長大。
2.孩子學前教育的差異。年輕的爸爸媽媽通常比較理性,學歷也較老人高,容易接受育兒專家的培養理念。所以,也就注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動手的能力,習慣獎懲分明給孩子立規矩。老年人呢,往往以孩子還小為藉口,有意識去替孩子分擔錯誤,或者回避錯誤。因而,也就容易出現教育上的矛盾。
平時都在一起生活,年輕人要上班,還離不開老人的幫助。老人習慣了帶孩子,在感情上夜捨不得孩子。雖有矛盾,也是難捨難分。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是要及時亮出自己的態度。說到底,孩子還是自己生的。子不教父之,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提前亮出自己去態度,便於在教育中處於主導地位,減少摩擦。
其次,父母要帶頭講規矩,依從規矩。我家教育孩子,一直堅持就是言出必行,互相監督。時間久了,你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就有示範作用。他就會明白,必須在規矩內行事,不能太任性,太任性就會吃虧。老人雖然溺愛孩子,畢竟也都是明事理的人,孩子父母帶頭講規矩,在教育孩子時,老人也救不方便干涉了。
最後還是要爭取老人的理解和支援。如果孩子教育問題上,是以年輕父母為主,那就要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把孩子扔給老人一走了之。真的有了矛盾,年輕人也要適當做讓步,比如帶老人出去吃個飯,買個禮物什麼的,以其他方式給老以補償。切忌硬碰硬,針尖對麥芒,跟老人大吵大鬧,互相傷了感情。
-
5 # 玫瑰與暖風
我婆婆幫忙帶孩子次數還是比較多的,為了避免或者減少婆媳帶孩子的分歧,還是得下一番功夫的。
一、出現分歧,要及時溝通,但是切記溝通不可帶著負面情緒。
作為媳婦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緒壓一壓,再去和婆婆溝通,可以說:“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對,我們換一種方式試試”,然後和婆婆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
二、帶孩子問題上肯定有爭論,但是不要爭吵。
爭吵往往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還影響了家庭和諧,對孩子也有負面影響,帶給孩子焦躁和不安全感。
三、可以否定老人的某些做法,但是要尊重她們的智慧。
有時候婆婆帶孩子出現不足,是她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告訴她們正確做法時,不要忘記對她們出發點加以肯定。
四、老公一定要發揮好“橋樑”作用。
如果爸爸願意參與到“帶孩子”中來,婆婆就會願意多聽自己兒子一些,兒子和媳婦大多時候意見又會統一,這樣家庭就會很和諧。
我老公在帶孩子過程中,婆婆一般都是持“向著”兒子的態度。
五、藉助權威教育的力量,讓婆婆心服口服。
出現分歧時候我們可以帶著婆婆一起學習,讓權利教育說服婆婆。
我有時候會和婆婆一起看一些權威講座,然後和婆婆再探討,婆婆最後都會意見反轉。
寶媽和婆婆帶孩子出發點都是好的,目標也一致,所以帶孩子時候,需要我們和諧、智慧相處,帶給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
回覆列表
現在寶寶三個多月,目前沒有遇到太多的分歧,由於是新手寶媽什麼都不是很懂,婆婆思想也不守舊,所以我們可以說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看到網上分享的好的育兒經都會分享給對方。都是一個主旨為了寶寶好。大大方方說出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