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察哨
-
2 # 自牧看歷史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晚清自上而下的一場以軍事技術革新為主的運動。主要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不改變清朝政體和經濟形式下的“自強”“求富”。
主要成就有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局(現江南造船廠前身),輪船招商局(現招商局集團前身),安慶內機械製造所;崇厚的天津機械製造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自強學堂(武大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大前身)以及洋務派創辦的各種軍事學堂如北洋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等;也包括先後四次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包括了詹天佑,唐邵儀,唐國安等)。
然而洋務運動在1894年甲午的戰爭中徹底失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洋務運動只學習技術,基本以國防軍事技術為主,不改革政治制度或者沒有和現代軍事制度相對應的政治制度,也沒有支援現在軍事技術的相關現代工業,尤其民用工業,這種浮於表面的改良註定不可能成功的,這也是為什麼洋務運動可以製造一些槍炮,而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甚至炮彈都需要國外購買。以至於戰爭後期由於缺少彈藥只能打訓練彈這樣的局面。
第二,洋務運動是少數漢族精英官僚推進,獲得少數滿族開明貴族支援的運動,但是沒有活動朝廷全力支援,保守派實力強到,最後甲午海戰中他們甚至坐看北洋水師覆滅而幸災樂禍,可以剷除李鴻章及其黨羽。更不用說洋務運動能獲得地主階級內部的廣泛支援,它也不可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它是一個沒有群眾基礎的運動,註定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以少數開明地主主導,在這些精英青壯年時,意氣風發,希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李鴻章71歲,7年後逝世;左宗棠已經去世9年了;最年輕的張之洞也57歲了。當年少壯的他們現在已垂垂老矣,而且名利雙收,不難想象他們本身是否還有革新的動力,讓自己冒著晚節不保的決心再啟程。
甲午戰爭前期,李鴻章收到一封名為《上李傅相書》,他沒有在意這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以及這封意氣風發的信。這個少年就是孫中山,他領導的革命在18年後終結了李鴻章糊裱了一生的大廈。
-
3 # 你好萌啊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背景情況。洋務運動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發起的一場變法式的改革。這次改革提出的口號是富國強兵的運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重視洋務派。任總洋務派擔任重要職務。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情,可謂是內憂外患,外面有帝國列強虎視眈眈的想侵吞我們的土地,裡面有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洋務運動已經有些晚了,清政府已經爛到根了,已經回天乏術。洋務運動也只是表面工作,主要是要進行一場徹底的政治變革才能維持清朝的統治。外國列強的洋槍大炮開啟的不止是清政府腐朽的根基。最主要的打醒了底層人民明主的願望,不願意在受清政府的壓迫。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說明清政府經受不住打擊,洋務運動就此宣告夭折。始腐朽的清政府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
4 # 吾骨不成筋
洋務運動的失敗是以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為標誌的。它深刻地展示了思想觀念和管理制度遠比技術更為重要,這也是洋務運動註定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注重引進先進武器,卻缺乏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一個軍隊裡面充斥著官僚作風、裙帶關係、腐敗橫行,如何打仗?
洋務運動是官方發起的,各地方領導者以為引進先進的武器就大事已成,卻不能認識到先進武器能不能發揮效用以及能發揮多大的效用最終是人的問題,是認知和管理問題。這些官員始終無法跳出自身的利益以及所處的整個統治集團的利益來對自身所處的制度進行懷疑和改造,因為他們搞洋務的初衷就是為了維持和加強本集團的統治利益,所以註定失敗。
-
5 # blnt
只要是學過歷史想必都知道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隻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而沒有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聽我慢慢道來。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同樣是學習歐美先進的技術,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北洋艦隊會全軍覆沒呢?不是號稱東亞第一的海上艦隊麼?而且軍艦足足比日本多三艘,後來才發現原來日本的軍艦航速更快,射速更快,而中國的軍艦顯得更笨重,還有一些裝置久而未用已經陳舊不堪,再加上光緒成親,慈禧修繕頤和園,“三海”工程過生日等等也挪用了海軍軍費,導致裝置就位更新,逐漸落後。所以北洋艦隊就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那麼這根源是什麼?當然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腐朽的統治階級,腐朽的朝政。
甲午中日戰爭海戰
西方強國並不希望中國強大中國花了大價錢向西方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西方真的會毫不保留的幫助中國麼?答案是否定的,西方掌握的核心技術還是會實行技術保護,實行技術壟斷,給器物而不給製造器物的方法,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外技術人員常常因此來進行敲詐,裝置一出問題就要花大價錢進行維修,所以這裡的維修成本巨大。而且為了在中國取得更大的權益,所以不希望中國強大,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歐美也是縱容的,因為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只要是日本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其他國家也可以擁有,所以後來日本能在中國設廠,資本輸出,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甲午中日戰爭後,八國聯軍侵華
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目的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而且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並沒有得到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強力支援,只是幾個開明的朝廷大員主持。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事工業都是官辦的,沒有發動民間商人,所以導致資金出現很大的脫節,後來為了彌補資金漏洞又提出求福的口號,創辦民用企業。但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腐敗,貪官汙吏橫行,洋務運動內部混亂,這也是地主階級的侷限性。
慈禧的一餐
頑固派的阻攔朝廷之中還有很多頑固派官員還沉侵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中國偶然失利,戰略上的失策而已,不屑於西方的淫技奇巧,對新生事物排斥,就連慈禧有時候也會排斥,比較有名的鬧劇是慈禧用馬拉火車。害怕火車發出的奇怪聲音驚動祖宗的安息。
怕驚動地下的祖宗,所以上演馬拉火車的悲劇
所以總結一下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中體西用的成功不了的,封建王朝很難戰勝資本主義強國。
-
6 # 文史知識局
洋務運動是滿清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以軍事自強、求富為目。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一場處於壓迫下無奈的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洋務運動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使得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增加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其次,洋務派本身階級具有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摧殘者和破壞者。洋務運動開辦的企業採用的是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管理體制,必定會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外交活動中,卻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四,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並沒有實現,洋務運動基礎上算是失敗。而且當時大多數華人對洋務知之甚少,思想還處於被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
-
7 # 歷史淘沙
幾乎是同一時期,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但是兩者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庭徑。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最終躋身於世界強國的行列,而清政府發起的洋務運動的卻最終失敗,讓中國喪失了一個重新崛起的機會,更讓近現代的中國幾乎陷入絕境。
人們在惋惜洋務運動失敗的同時,如果能深入的瞭解一下洋務運動,就會發現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領導人明治維新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是因為領導人有改革的魄力。明治維新除了明治天皇大力支援之外,更是派出了西方學習團,這群人系統的學習了西方的工業革命,除此之外對於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都有所瞭解。這群人回國之後,成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帶領日本系統的進行革新。
而洋務運動的領導人那,在朝廷中洋務運動的代表人是王爺奕忻,地方的領導人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這些人裡面除了曾國藩和左宗棠還算有長遠的眼光,其他人都是目光短淺。但是曾國藩早早的就退居幕後了,左宗棠常年在陝甘地區用兵,所以後期的洋務運動就越來越走形。
改革的程度明治維新是一場日本全國性的運動,明治維新的措施涉及到了每一個日本人,所以整個日本都是處於全民瘋狂的局面,可以說明治維新把每一個日本人都徹底的改變了。
而洋務運動側重的是軍事,只管造槍造炮,其他的方面幾乎不涉及。到了後來,朝廷沒有更多的錢用在洋務運動上了,這些洋務派才開始創辦一些企業,來為槍炮廠輸血。但是百姓得頭腦根本沒有得到改變,人民的思想意識並未得到絲毫改善。
外部的阻力不同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列強到了日本之後發現,日本最盛產的是火山和地震,什麼鐵礦、煤礦等自然資源通通沒有。列強在日本勘探一圈後發現,就算把日本賣了也值不了幾個錢,所以列強和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後就匆匆離開了,對日本的發展是不聞不問。
而中國就不一樣了,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而且華人口眾多,是一個有巨大需求的市場。所以中國在搞洋務運動的時候,列強沒少出損招,想把洋務運動引到歧路上去。
-
8 # 西瓜它沒有皮
洋務運動前前後後經歷了三十多年,創辦了很多近代的軍事工業。比如福州船政局,金陵機器製造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等。這些都是以重工業和軍工為主。
洋務運動的理念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純引進西方的技術,裝備,但對專制制度沒有深層觸及理解。洋務運動的實質是推進現代化,但是絕大多數官員對世界現狀,和現代的經濟,政治缺乏認識。
再加上領導人慈禧,表面上支援洋務運動,但心裡又不一樣洋務運動發展的太快。威脅到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就一直拖著洋務運動前進的步伐。
不得不感嘆,在當時,有一個好的領導人是多麼的重要。
-
9 # 老大73708
對洋務運動的態度,人們的心情是複雜的。說它是進步的吧,頭面人物李鴻章賣國求榮,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劊子手,加上支援洋務的慈禧禍國殃民,有什麼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論史僅憑表面化,是得不出正確結論和看法的。洋務運動之所以對近代中國發揮了一些作用,在於它發生、發展、失敗的過程,在中國由獨立的國家走向半殖民地,封建主義慢慢走向資主義的過程中,客觀上導致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生機,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地位。
從1860年代初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洋務運動前後三十多年,可謂轟轟烈烈,彪炳史冊。從林則徐、魏源引進洋炮,仿造戰船,“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採西學”,“制洋器”,“師其所長,奪其所恃”,有著“以夷變夏”的清醒識識。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上,曾國藩、李鴻章們形成了使中國“圖富強”的洋務運動。既然這樣,洋務運動為啥失敗了呢?
李鴻章有過反思,可謂一針見血:“日本蓋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併力,則財與才日生而不窮。中土則一、二外臣持之,朝議夕遷,早作晚輟,困不敢量其所終極也”。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中國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大原因吧。
洋務運動一面世,即遭頑固派的瘋狂圍剿,在政治上、經濟上、輿論上進行鉗制和阻難,使洋務運動寸步難行,處處為艱。而慈禧為保封建根基,既支援洋務派又扶持頑固派,任憑兩派內鬥而只求坐穩”皇位”,洋務運動焉有不敗之理。
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望帝國主義國家幫助,這無疑是與虎謀皮,外國資本主義從根本上就不想看到中國富強,就不願中國好。他們一邊用鴉片賺中國錢,一邊採取各種手段,從政治經濟外交乃至軍事阻擋中國前進步伐。加上洋務派本身弱點,如同頑固派一樣同樣維護封建根基,企業衙門化,貪汙中飽,揮霍浪費,任用私人,侵吞商股。其失敗既是它的經驗教訓,也在情理之中,逃不脫的,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
10 # 文史墨客
19世紀60~9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最後是以失敗作為終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直接改變當時的封建統治,可謂治標不治本。另一方面,也是與洋務運動的最終目標未能實現有關。最重要的就是,該運動採用的仍是封建時期的管理方法。
第一,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第二,代表人物的主觀目的,決定最終結果。
洋務運動的地方主要代表分別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張之洞等人。除此之外,地方上還有其他的負責人,他們認為國家想要富強起來,是需要學習西方國家關於光,電,火車,輪船乃至槍炮方面的製造技術,更要創辦學校培養和籠絡人才,才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可不管他們做些什麼,所謂的主觀目的就是為了要維護封建制度罷了。他們沒有想過改變該制度的傳播,反而是希望制度能夠更加完善化,最終宗旨是維護和鞏固清朝的專制統治。與此同時,洋務派運動還受到了頑固派的破壞,這也是會讓該運動失敗的一大原因。
第三,該運動本身就存在階級侷限性。
在管理方面,洋務企業內部存在腐朽性的制度。雖然具備資本主義的性質,但管理卻是特別老套落後的。此外,在內部還存在著各種腐敗現象,其中包括有私舞弊,貪汙中飽等情況,再加上該活動具備的官僚式乃至封建衙門式的體制,導致該運動處於侷限性的狀態下,也讓這次運動的失敗變得不那麼偶然。
不管是哪一項改革,都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才能得到好的結果。而洋務運動當中雖然吸收了許多關於西方方面的先進技術,可並沒有借鑑技術創造新的東西,更沒有將先進的思想傳播進國內,這才導致該運動的失敗。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會失敗,無非是因為領導人物想要用先進的技術來維護破舊的封建制度統治罷了,希望在改革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封建制度的社會,從未想過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該運動自然不會取得成功。畢竟,先進的思想和老舊的封建統治是相互排斥的。
-
11 # 西豫日記
洋務運動好比一臺具部手術,晚清政府好比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一個腐爛到血液裡,各個器官都衰竭的病人,做個具部手術是不能治癒的,除非脫胎換骨換血重新開始,否則無藥可救。
-
12 # 跪射俑
首先是洋務運動本身的侷限性。洋務運動本身是一場以維護封建王權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說到底也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雖然其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是運動只改經濟並不改政治,這就導致這場運動並不是一場徹底的改革運動,清政府的腐敗根本不能調動政府職責去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這場運動註定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1.png
其次洋務運動缺少必要的經濟基礎。洋務運動一開始打著自強的口號發展軍事和工業,建立新式的軍隊,後來缺少經費,洋務運動便打出求富的口號,開始大力發展工商業,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這種做法並沒有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多麼明顯的改善,因為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依然是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生產力非常落後,這樣的生產模式根本就承載不了那麼多的新式工業。加上廣大老百姓對洋務運動缺乏瞭解,而朝廷內部也還有頑固派一直在給運動製造阻力,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洋務運動最終走向失敗。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對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一次大規模實踐,雖然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興辦軍事企業、民用工業、創辦新式學堂等,但是最終洋務運動還是以失敗告終。那麼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是怎樣的呢?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中華民族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便是落後就要捱打。清朝末期,中華民族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西方列強用強硬手段開啟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隨後發動一系列戰爭,因為戰鬥力薄弱,裝備也跟不上,所以清政府不得不和列強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軍事力量、工業力量等強大了不少,只有將國力逐步提升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只有經濟富裕,才能不會處處受到外國的牽制,才能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其次便是改革要有堅定的領導核心和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洋務運動期間雖然得到過慈禧太后的暫時性支援,但是因為朝廷內部頑固派對洋務派充滿仇恨,這給洋務運動增加了很大的阻力。而洋務派內部也沒有一個健全而有力的領導核心,所以洋務派出現了政令不通,力量弱小的弊端。最後便是要徹底解放思想。雖然洋務派相比較頑固派而言是解放的,但是洋務派說到底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樣的思想觀念從一開始就打上了階級侷限和時代侷限的烙印,洋務派擺脫不掉封建制度的束縛,這也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公元1861年至公元1895年,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洋務運動。該運動以“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那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殘酷局面。洋務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擔當要職,他們經常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較開明,能夠很快的接受國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19世紀60年代他們開始打著“自強”和“求富”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模仿西方製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業,譬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織布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王朝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png
1962年,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設洋炮局,他與曾國藩等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當時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看到這一場景,認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術的人很是稀缺,決定專門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洋務派也組織人翻譯了一系列西方書籍,供人們學習。這一舉措既傳播了先進的知識、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又直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使中國曆朝歷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衝擊。
回覆列表
將近150年前,古老的中華帝國在內外交困之下,開始了“自強,求富”的改革運動。這場被我們稱為“洋務運動”的改革,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被我們詬病至今。但是,很多西方人卻對這場中國的工業化嘗試,卻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與眾多研究“洋務運動”的中國學者不同,很多西方學者沒有從宏觀層面上去分析這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變革。他們透過關注那些活躍在“洋務運動”中的技術官僚和商業精英,帶個我們一個與眾不同的“洋務運動”的視覺。因為這些出身於中國士大夫階層的精英,不僅成為了“洋務運動”發展的中流砥柱,更減少了近代工業在中國發展的阻力。讓“洋務運動”從簡單的軍事仿製,迴歸於“工業化”生產的本質。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縱橫中國商場近半個世紀的盛宣懷。
出身於官紳家庭的盛宣懷,早期並沒有脫離“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升遷道路。但是李鴻章在上海的崛起,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他的命運與近代中國一種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官督商辦”企業,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宦海、商海生涯中,他時而扮演著企業的官場保護者,時而扮演企業的創辦者,時而又成為企業與官府之間的聯絡人。總之,在盛宣懷身上體現著濃厚的“儒家官僚和通商口岸商人的混合特性”。
也許,正是這種特質,才能使盛宣懷在推進中國工業化的道路上鮮有挫折。所以,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實現著中國的工業化,建立了中國近代眾多著名的企業,比如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中國通商銀行……同時由於他特殊的官僚特權,又能為創辦的企業爭取來最大的利益。以輪船招商局為例,他可以透過朱其昂、唐景星在民間募集商人入股,又能透過李鴻章的權勢壟斷漕糧運輸業務。在商業資本和官僚權力的呵護下,輪船招商局成為中國最有效績的企業的之一,到了1914年招商局已擁有“中國輪船噸位總數約75艘計89237毛噸中的30艘計54367噸。”
當然,“官督商辦”企業和經營這些企業的官僚集團並非完美無瑕,甚至也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卻成為中國的自然經濟的“掘墓人”。因為,在所謂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中,最頑固的抵制對西方工業和工業文明的力量是傳統的文化。隨著大量的儒家文化精英參與企業的經營或者入股企業,中國的儒家文化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趨於認同,抵抗力和抵抗的強度逐漸減弱,中國的工業化程序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當“洋務運動”的美好願望破滅之後,滿清政府出於各種原因不得放鬆對創辦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中國的民間資本也掀起更大規模的投資建廠浪潮。
或許這是洋務運動所沒有想到的後果,即便是在這場運動中最為積極的精英們。但是,漢族精英的在商場、工業的縱橫闔閭,卻沒有走出一個俗套,那就是這些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利用近代工業去維持一個古老帝國的統治。甚至,在很多時候,不同派系之間的精英們為了自己的權勢、地位和政見相互攻訐。以至於各方勢力之間相互牽扯,相互干涉。很多廠礦成為官僚集團的私產,比如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的私產。別人無法干涉,也不能觸碰。所以,李鴻章就主張鐵甲艦完全外購,而不願意複製自己的工廠建造。不過當福州船政局建造出優質戰艦之後,比如“平遠”艦,就立即佔為己有。
當然,這樣的行徑不只是發生在李鴻章、左宗棠二人身上,包括張之洞、沈葆楨、丁汝昌等所謂的“洋務精英”無一例外的有這樣的問題。這種狀況下,即便是工廠林立,也無法完成真正的近代企業。當然,如果真要擁有了近代企業,對於所謂的清廷,要麼接受逐漸被“君主立憲”的過程,要麼被新生的資產階級推翻。
所以,洋務運動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清廷其實都免不了“滅亡”,只不過最好的結果是維持“君主名義”,但是再沒有實際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