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吃貓的魚1128
-
2 # 孟阿逗VLOG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日曆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曆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有的甲骨文不是用來記錄占卜情況的,例如有一種刻辭刻寫的是把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60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這種干支表是當時的人們用來查檢、推算干支紀日的日期的譜表,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日曆。
-
3 # 洋哥說歷史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準,這一頁甲骨歷是全天下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叫日曆。
而當今社會所使用的日曆據傳最早是由羅馬帝國時期愷撒大帝所確立的,每個月30天,因為二月份為古羅馬的齋戒日,因此減少了一天。到了屋大維時期,由於二月份是其生日,因此又減少了一天,這也就是現代二月份天數相比於其他月份天數少的原因。
-
4 # 墨染乾坤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沒有明確規定中國曆法(日曆)何時產生,史料中對中國早期的歷法有詳細記載,可推測大概產生於黃帝時期。
《史記•曆書》:“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衹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黃帝制定星曆,制定曆法,由此而奠定了天下之清明有序的基礎。《論語•堯曰第二十》:“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這是堯在準備將治理天下的大任交給舜的時候所做的交代,其中特別強調一點就是“天之歷數”,而舜在禪位給禹的時候也是如此傳教,可見曆法在當時對於治理天下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可以推知,曆法在堯舜禹時代之前就已經產生。 綜上所述,黃曆即黃帝歷, 為中國最早的歷法。在上古時期通行時間很長,所以以後人們習稱為黃曆 。黃曆的制定以天象觀測和農時經驗為基礎,是一種陰陽合曆,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以子建月,也就是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黃曆對於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後世曆書的基礎,但在流傳的過程中加入了諸如吉凶、宜忌、衝煞、方位、流年、太歲等迷信的內容,這些內容在當今的歷書中仍然流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向來以農立國,而農業生產發展的最初一次跨越就是曆法的制定,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從事農業活動有了可靠的規律性的指導,避免了勞作的盲目性,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
5 # 盜夢青衿客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的記載,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法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其實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發明瞭日曆。
在古埃及社會,農業極其重要,一場漲潮可能就是一次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古埃及人便發明日曆來預測洪水爆發。當然,古埃及人創作的日曆並不像如今一年分成四季,而是分成三個農耕季節。洪水期、耕種期、收穫期。
-
6 # 青峰酒史
日曆在我們國家才用兩種,一種是陽曆(農曆),另一種是陰曆(號數記法)。在中國農村地區通常採用農曆,城市地區主要採用號數記法,。這是因為農村大多數都是農民百姓,他們採用農曆方便自己的播種收割,同時我們也知道農曆有24節氣,主要用來莊稼的播種收割所用。而農曆在中國歷史悠久,最早追到4000多年前。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
7 # 導遊小桑
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日曆是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發明的。
回覆列表
中國的日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這裡需要注意一點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國家,而最高統治者皇帝乃是口出天憲、言出法隨,神權皇權結合的至高存在。
而在古時,人們最早是根據天象運轉來進行分別時節,以至於有效的進行農耕。
《荀子·天論》:“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
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此瑞厤(歷)即厤(歷)象也。象謂璿璣、玉衡,神其器,故言瑞。”
因此日曆的論定又是皇帝的專屬權利之一。
最早的有:黃帝歷、夏曆、顓頊歷、殷歷、周曆、魯歷。
周時期人們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到秦始皇時期,開始測制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採用了十九年七閏法分為了一年365又1/4日,一月29又499/940日。
這部曆法一直沿用到漢武帝時期,自漢歷太初曆出後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