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文明

    關於秦兵馬俑坑,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建造規模如此巨大的俑坑,絕不是短期內 可以完成的。歷史上雖然缺乏記載,但是考古發現的一些遺蹟、遺物,為我們研究這一問題提 供了線索。秦俑坑停建的時間已比較明確。原來計劃修建四個俑坑,現已發現的一號俑坑為右軍,二號俑坑為左軍,三號俑坑為指揮部,唯獨缺少中軍。

      二、三號俑坑中間的四號坑應為擬建中的中軍。但由於農民起義的爆發,這個俑坑沒有建成。這應是修建俑坑的下限時間,即公元前209年。另外,以下四個方面也為我們研究秦兵馬俑坑的修建時間找到了依據。

    1。帶有紀年的銅兵器。秦俑坑中出土了一批帶有紀年的銅兵器,如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相邦呂不韋戈,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寺工鈹。

      這些紀年均屬於秦 始皇時代。《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可見秦始皇帝陵的大規模修建是在統一全國後。而 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兵器紀年中時間最晚的為“十九年寺工鈹”,即鑄於公元前228年,說明這些兵器放進俑坑的時間不會早於始皇十九年。

      十九年距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 僅差七年,為研究秦俑坑的修建時間提供了重要線索。

    2。磚上的印文。在秦俑坑的鋪地磚上發現了一批印文,其中數量較多的有“都”、“都昌”、“宮”等字。“都”是都船的省稱。“宮”是宮水的省稱,“昌”和“”是製陶工匠的名字。

      秦中央當時主管燒造磚瓦的機構為左右司空,統一 後大規模地進行宮殿建築和陵園建築,出現了一些新的燒造磚瓦的機構,都船、宮水所屬的製陶作坊,就是在那時出現的。而秦俑坑中的鋪地磚正是這兩個官署製陶作坊燒製的,那麼 俑坑的修建年代也就比較清楚了。

    3。

      

    4。修建秦俑坑工程量巨大。3座兵馬俑坑和一個未建成的坑挖掘土方量可達126940立方米。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秦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約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後費時十年左右。

  • 2 # 韓老師講歷史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依據,秦兵馬俑坑的修建時間有四方面依據。首先,兵馬俑坑中出土了一批帶有紀年的銅兵器,最晚的鑄於公元前228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墓的大規模修建是在統一全國後,這就說明這些兵器放進兵馬俑坑的時間不會早於秦始皇十九年。

    這一年距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僅差七年。其次,在兵馬俑的鋪地磚上發現了一批“都”、“宮”等印文。“都”是都船的省稱,“宮”是宮水的省稱。秦統一後大規模地進行宮殿建築和陵園建築,都船、宮水所屬的製陶作坊,就是這時出現的。再次,修建兵馬俑坑初步推算共用木材8000多立方米,這些巨大的松柏木來自四川、湖北地區,這也只有統一全國後才能做到。最後,三座兵馬俑坑和一個未建成的坑挖掘土方量可達126940立方米。由此,考古工作者推算出兵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約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後費時10年左右。

  • 3 # 於旭澗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很難確認兵馬俑究竟始建於哪一年,所以也就沒有辦法確認兵馬俑的具體建造經歷了多少年,歷史記載和現有考古發現也不乏相互矛盾之處。只能根據一些旁證來推斷,兵馬俑的建造過程大致在十年左右。

      一、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意思是說秦始皇從即位之初便開始修建陵墓,到去世時還未完工,那麼到他去世前後應該經歷了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兵馬俑作為秦始皇陵的重要構成,那建設的年限應該和其相仿才是。但近來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陵的修建時間並未有《史記》記載的那麼長,一是秦始皇陵周圍發掘出的工匠墓,其中大量墓主來自其他六國,那隻能發生在秦滅六國以後;二是歷史上留下了丞相李斯監造陵墓的記載,李斯當丞相是秦王朝建國後,同樣不會超過十年時間。還有其它的一些旁證,證明秦始皇陵的主體修建過程也就在十年左右,作為兵馬俑,應該不會超過這一時間。

      二、根據考古發現,在兵馬俑坑內發現了大量棚木和立柱的遺蹟,這些木器大多由松木、柏木製成,當時這些松柏木的產地主要是今湖北、四川一帶,也就是當時的楚國境內,在秦楚交戰時取得這些木材不太可能。從這一證據也就從側面印證了兵馬俑的建築不會超過十年。

    附:兵馬俑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階、中級、高階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光級攝像頭的方案有哪些或者有成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