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賣藥的兔子
-
2 # 小公紀事
建築密度是規劃條件中的一條重要指標。
所謂建築密度,具體指專案用地範圍內所有建築的基底總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範圍內的空地率和建築密集程度 。
比如一塊地為1000平方米,其中建築底層面積300平方米,這塊用地的建築密度就是300/1000=30% 。在規劃條件中,建築密度一般不會超過40%-50%,因為用地中還需要留出部分面積用作道路、綠化、活動場所以及地上停車場等。
建築密度一般多少呢?多層28%、中高層25%、高層20%左右吧,具體可以參看居住區規範,最好是去看您所在的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所以,建築密度22%正常,中規中矩吧。
-
3 # 圖話城鎮
建築密度22%不能以好不好論。
1、因為不同的建設用地對建築密度有不同的規範要求,也並不是越小越好,如商業用地,太小時聚集不了人氣;如工業用地,太小不利於用地集約節約,也有可能不符合工藝流程的要求。
2、這裡說的有可能是居住用地,這也不能說越小越好。但建築密度22%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然而原來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要求高層住宅建築密度不大於20%;如果是低層住宅小區(別墅區)密度通常可以做到35%及以上。你說22%好不好?
3、建築密度是建築的基底面積佔總用地比值(%)。僅就住宅用地來說,環境質量不光與建築密度有關,還與容積率、人(戶)均建築面積、地面設施佔比以及綠化效果有關。一言以蔽之,就是你所居住小區內人均空地率越高,綠化越好,你居住的環境越好。
4、當容積率為3.5,即使建築密度為20%甚至是更低的情況下,你小區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積也就大約在10平方米左右,遠遠低於規範28~38平方米的標準,你能說好嗎?這也就是我曾說過的“將來高層住宅小區內的人有可能是貧民”的原因,他們貧的不是居住建築質量、設施裝置和住房的面積,而是由於人口過於集中從而帶來的人均指標的不足以及城市給你提供公共服務不夠等。
-
4 # 首佳影視
建築密度22%,算是一個非常低密度的小區了,也就是說建築物少了,那公共區域就變多了,公共區域可以用來做綠化,休閒庭,游泳池,等等,一般來說這樣的小區居住舒適度是比較高的,比如那別墅、小洋房這類的建築密度就比較低,所以22%的建築密度還是比較好的。
-
5 # 二次疊合梁的慣性矩
建築密度22%並不一定好。
建築密度的計算住宅小區的建築密度(C)是指小區內所有住宅樓的基底面積(S")和小區總用地面積(S)的比值。
即:C=(S"÷S)×100%。(公式1)
而小區內所有住宅樓的基底面積(S")近似等於小區內所有住宅樓的地上建築面積(A)與住宅平均層數(H)的比值。
即:S"≈A÷H。(公式2)
代入公式1可得:
C≈A÷H÷S=(A÷S)÷H。(公式3)
而上面公式中括號裡的這個(A÷S),即小區內所有住宅樓的地上建築面積(A)與小區總用地面積(S)的比值。這個比值,就是我們常說的容積率(R)。
所以,再代入上面的公式3,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終極公式:
C(建築密度)≈R(容積率)÷H(平均層數)。
所以,住宅小區的建築密度,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容積率,一個是平均層數。
怎樣認識建築密度相對於建築密度來說,真正能反映小區整體居住舒適程度的其實是容積率。
容積率越高,說明小區單位用地面積上的建築面積多,單位居住人數也多,人均公共服務設施、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市政公用設施、人均用地面積小,居住體驗差。反之,容積率越低,單位用地面積上居住人數越少,居住舒適程度越好。
但是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容積率很高,只要是平均層數上去了,建築密度也可以降下來。再加上建築密度還受建築日照間距的影響,特別是高層住宅,日照間距的要求是硬性的,導致建築密度不能太高,這樣就使得建築的平均層數居高不下,出現了很多30多層甚至40多層以上的超高層住宅。
這樣的高層住宅小區,儘管建築密度並不高,一般都是20%左右,但是容積率卻很高,難言舒適。
所以建築密度22%的住宅小區,並不一定好,而且很大機率上是容積率很高的高層住宅,居住舒適便利程度包括通風、採光、休憩、垂直水平交通等體驗都不好。
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表4.0.2:居住街坊用地與建築控制指標又從規範層面上印證了這一點: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隨著住宅層數的增加,反映居住體驗的容積率和人均住宅用地面積限值越來越寬鬆,而建築密度的限值卻隨層數增加而越來越嚴格,對於高層Ⅱ類的住宅小區,建築密度最大不能超過的數值,恰恰是22%。
回覆列表
“建築密度和你的住宅沒有直接的聯絡,是整個小區建築投影面積和小區用地面積的比值。所以只要你的住宅前後綠化比較豐富就OK啦。不過話說回來,洋房如果建築密度是22%的話是非常好非常好的建築密度了,一般建築密度在30%。建築密度越低,綠化越多,環境品質越好。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