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名氏論史
-
2 # 無為在歧路40609821
唐僧之去西天,即佛教發源地現在的印度,並不是太宗皇帝派遣的,而是其作為佛門弟子的自發性朝聖行為,彼時太宗皇帝雖崇佛,但也幹不出拿著國家俸祿請高僧去天竺迎取真經這種事情。要知道,太宗皇帝是明主,有非常強大的自制力。而魏徵能逼得太宗皇帝把小鳥悶死,自然也能逼得唐僧自盡謝罪!
唐朝自開國君主李淵始,崇佛就貫穿唐朝幾代君王。直到了武宗時期,因感佛教勢大難制,加之佛教徒不事生產,又佔據極大社會資源,當時佛教的勢力十分強大,佔有大量的地產,許多百姓為逃避賦役,大量託庇寺院,使國家的稅收大量減少,再加上一些寺院還發放高利貸,侵奪民田,一些僧侶不受戒規,殘害百姓。同時武宗對道家長生有濃厚興趣,在道土趙歸真、劉玄靜的煽動下,武宗在會昌五年(845) 下令滅佛。
會昌滅佛共毀廢大,中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小寺廟四萬餘所,焚燬了大量的佛經並強令僧尼還俗二十六萬多人,還沒收了寺院的大量田產和佛像等。會昌滅佛使朝廷增加了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武宗之後雖然也有皇帝想恢復佛教,但佛教已經元氣大傷,再也恢復不到以前的盛況。會昌滅佛是“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四次“法難”中最嚴厲的一次,從此佛教在中國的強勁發展勢頭再也沒有恢復。
說回唐僧,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玄奘幼年跟父親學《孝經》等儒家典籍,“備通經典”,“愛古尚賢”。看到這裡大家要明白,唐僧可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官宦之後,名門之子。
唐僧的父親去世後,二兄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即長捷法師。玄奘十一歲那年,便隨長捷入寺受學《法華經》、《維摩經》等。”唐僧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遊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般若經》《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太宗皇帝在位時,雖崇佛,但也保持了很清醒的頭腦,深知佛教的危害。貞觀二年,唐太宗語謂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結果國破家亡,應當引以為鑑。他在朝堂上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七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其著作中,《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是對當時的大唐有巨大作用和貢獻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對於身處中原腹地的大唐王朝來說,這是難得的一份域外情報,有著難以估量的經濟,政治,軍事價值!這一點來說,玄奘法師居功至偉!
玄奘法師回國後,正逢太宗皇帝積極經略西域時期。為了打擊突厥在西域的霸權,太宗皇帝先後多次發動戰爭,如貞觀六年( 公元632年) 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 今新疆哈密) 。貞觀十四年( 公元640年) 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
在其時,太宗皇帝急需精通西域、中亞各國地理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經歷西域、中亞、南亞多個國家,時間長達17年,對這些地區的自然、氣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無疑是唐太宗經略西域最好的顧問。因此,太宗皇帝多次要求玄奘還俗做官,擔當起經略西域的重任。然而,玄奘法師心念舊朝,一心向佛,對為大唐效力沒有興趣,只願終身侍奉佛祖,太宗皇帝無可奈何。
-
3 # 明離子
真實歷史上的唐僧,可不是以李世民“御弟”身份奉旨前去西天取經的,事實上,唐僧根本不可能得到朝廷讓他西行的許可。
也就是說,唐玄奘西天取經,是偷渡出境。
玄奘法師所在的時期,唐朝剛立國不久,還完全沒有做到後來的開放,沒有管家的公文,是禁止任何人出境的,如果私自出境,將得不到來自大唐的任何支援,到達異國他鄉,也沒有官憑路引得到他國的保障。
玄奘法師多次提交了西行請求,都石沉大海,換作其他人可能放棄了,但唐僧沒有,仍然積極準備著西行事宜。
具體說來,唐僧開始到處尋找老師學習梵文,好在當時雖然國民不能出去,卻已經有大量的西域人進入唐朝境內,所以唐僧很快就掌握了當時中西亞最通用的語言:梵文。
擱在現在,唐僧屬於參加鐵人三項比賽都能拿冠軍的那種。
但各種準備都做好了以後,唐僧依舊找不到機會離開長安,直到貞觀元年的一場天災。
那年從農曆八月開始,長安周邊就開始出現霜降秋害,導致莊稼欠收嚴重,為了避免京城附近出現饑荒,李世民下令,京城周邊百姓可以四散覓食,唐僧便在逃荒的百姓隊伍中離開了長安,開啟了他傳奇的西行之路。
所以,唐僧西天取經並未得到皇帝李世民的許可,他是偷渡出境,求取真經純屬個人行為。
-
4 # 扎心君
1玄奘法師西天(印度)取經和鑑真法師東渡日本都是佛學的盛事。取經路上,困難重重,比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都不止。木有普渡眾生的大慈大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虔誠信仰是不可能做到的。唐朝當時是禁止百姓出國的,抓住是要砍頭的。更別說唐太宗派去的。辦法只有一個,偷渡,偷渡,驚起一攤歐鷺。我來慢慢扯扯犢子。
2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廟宇。唐朝時候,已經零散傳入一些佛經,但是,還有許多木有傳入。而且佛經的翻譯有各種各樣的版本,水平參差不齊,各種各樣的觀點。容易造成困惑。玄奘法師出身儒學世家,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十三歲出家,到處雲遊,拜訪高僧。佛學水平不斷提高。偶然,遇到印度的高僧波羅頗密多羅,能背誦許多未知的印度佛教經典。玄奘法師意識到自己佛學的淺薄,十分嚮往西天的天竺。就是古印度。玄奘法師做了充足的準備。特地向在大唐的西域人,學習了梵文。本人身體健康,唐朝知識分子,本來就文武兼修。三十學劍術,四十歷文章。放到現在,參加鐵人三項賽不成問題。
3玄奘法師,菩薩心腸,在四川(益州)曾經救助一個貧病交加,無依無靠的老僧,老人無以為謝,送了他一本心經。後來,在西天取經路上,途徑沙漠,玄奘法師斷水十二天,,以“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執著誓言。不停的默頌心經。終於克服困難,繼續向西天取經。
3貞觀貳年即公元628年玄奘開始西行,前後19年,經歷110國家,行程5萬公里,帶回600多部佛經。後來專門修大雁塔。在裡面專心將梵文佛經,翻譯成中文。因為玄奘(唐三藏法師,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同時精通印度和中國兩國文化,學問淵博,翻譯出來的佛經意境和文詞都很優美。信,達,雅三點具備。最著名的260字的心經。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回來後,玄奘法師受到了朝廷上下的隆重歡迎。佛教在中國流傳發展光大起來。由於古印度佛教的衰落,佛經的遺失。中國完整儲存了佛教典籍,善莫大焉。
玄奘法師口述,弟子僧辯機書寫的《大唐西域記,》也為研究印度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真實素材。(因為印度文化歷史記錄的缺乏和斷層。)
-
5 # 文化一家人
我去過新疆的庫車,去過西安的大雁塔,這兩個地方都與唐僧有關。所以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有一點抓手。
庫車,古稱龜茲(音:秋詞)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從上圖中可以找到庫車)。
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這裡,國王率百官出城相迎。唐僧在此駐留多日,講經佈道,傳播佛學,著實風光得很。
我去時,正趕上龜茲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不久。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用他們新的研究成果,把龜茲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一段斷牆邊,講解員用激動的語調講到:唐僧當年就在這裡佈道講學。我儘管有些懷疑,但還是不由自主的粛然起靜,彷彿看到了一代高僧侃侃而談的奕奕風采。
史料記載,當年佛學傳入中國,第一站就是龜茲古驛,這裡的克孜爾壁畫群,早於敦煌莫高窟二百年。可見這裡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何等深厚。唐僧在他著述的《大唐西域記》裡,對這段故事有詳細記載,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佳話。
西安大雁塔前,有唐僧的雕像。據說是為紀念唐僧西天取經而塑。史料中也有相應的記載。當時西安(唐代的都城,名長安)正是唐僧西行的出發地。
至於唐僧西行前,是否經過唐太宗批准,是否由唐太宗派遣的。
這個問題還沒有明確的史料定論。不敢胡說。
-
6 # 務必要追求真相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天竺取經,首創根據 Indu 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許多人一邊鄙視印度人,一邊又去寺廟燒香跪拜印度人(諸佛菩薩都是印度人),並信仰印度人創造的佛教,這合適嗎?
佛陀出生於尼泊爾,出家便去了印度,他的悟道成佛、傳佛、涅槃都在印度,佛教的世界觀也源於古印度教,印度僧團人員被佛弟子演變成了菩薩…
佛經明說佛只是教導者,是不佑人的,也無能佑人,但偽佛弟子為了騙錢,造假說佛能佑人,才出現了中國信眾被誘騙去跪拜印度人的情景…
-
7 # 農夫說歷史
一本《西遊記》讓唐僧名聲大噪,唐太宗殺戮太重,後為了化解冤孽,特地需要真經誦讀,可是大唐境內沒有大乘佛經,需要到西域去取回,於是歷經辛苦終於取回真經,故事大體如此,那麼唐僧真的是受唐太宗的指派前去的?答案卻並非如此。
唐僧並非姓唐唐僧可以理解為唐朝的僧人,他俗家姓陳,原本也就是寺廟內衣普通的和尚,據說其祖上都為朝廷官員,只是到了他父親這輩時,隋朝的混亂讓他失去為朝廷效力的動力,於是帶著家人隱居山林,唐僧自幼對文化典籍便感興趣,後在其二哥的影響下,對佛學產生興趣,並跟著他二哥一同出家為僧,《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續高僧傳·玄奘傳》:玄奘俗姓陳名禕,自幼備通經典,愛古尚賢。年十三,依兄長捷出家於洛。
他是被派出去還是主動“溜”出去的?在《西遊記》中唐僧是被唐太宗稱之為“御弟”,也就是皇帝的弟弟,可是現實卻不是這樣,隨著對佛經的閱讀深入,唐僧覺得眾僧對於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那麼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唐僧請教多位高僧,得到的答案依舊是差別巨大,於是唐僧才有西行,到佛教發源地求得真經,開釋其中的種種不解,於是向朝廷申請前往取經,朝廷對於他的這番熱心給予的卻是無情的拒絕,次年唐僧再次申請依舊被拒,唐僧選擇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所以唐僧不是被公派外出的,而是自費,還不是不被認可的“擅自”行為,是沒有得到許可的。
取回真經後的待遇及結果當唐僧功成而回之時,唐太宗對唐僧可謂禮遇有加,《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六卷“法師又奏雲。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玄奘望為國就彼翻譯。伏聽。敕旨。帝曰。不須在山。師西方去後。”不過太宗還是有其個人目的,才讓唐僧還俗,唐僧為翻譯經文多次請求到寺廟潛行研究佛法,在唐太宗的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對中國日後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
8 # 心飛揚237543337
唐僧去西天取經,其實並不是唐太宗派去的,而是他自己偷偷去的,照現在話說就是偷渡。當時唐僧向太宗申請過取經的事,但太宗沒有答應,因為當時李姓是國姓,而道教老子又姓李,所以太宗想把道教立為國教。如此情況下唐僧只能偷渡,他能成功的原因也跟大唐的繁華和強盛是分不開的,因為到別國聽他是大唐人士都格外禮遇有加,連通關文憑都是到高昌國後高昌王給唐僧出具的,所以唐僧取經不是太宗皇帝派遣的。
-
9 # 踏歌走馬
唐僧去西天取經,和唐太宗沒什麼關係。
西遊記裡說的明白,唐僧取經是他的使命,或者說是宿命,發起人就是如來。
如來講罷,對眾言回:“我現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親生,只因餬口,性拙情流.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贈部洲者,貪瀅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這時距離如來鎮壓孫悟空已經過去了五百年,事實是五百年前,如來鎮壓孫悟空的時候已經留下了伏筆,那個時候,如來心裡已經有了計劃。
然後觀音就去找取經人了,找唐僧只是個過場,觀音不可能不知道唐僧是金蟬子轉世,使命就是為了取經,來東土大唐渡人。
觀音主要找的就是那三個徒弟和一匹馬,一路順風的把取經團隊組建了起來,觀音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唐僧先後收服三個徒弟和白龍馬,正式踏上了取經之路。
所以,唐僧去西天取經,發起人是如來,組建團隊的是觀音,執行者就算唐僧。
-
10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當然不是派遣,連個出境的“護照”都沒有。只是聽說西方佛教發達,佛經眾多。無人弄到東土大唐來,當然也想得到官方批准,名正言順地去西天取經,怎奈就是不批。只好一個人偷偷地去,邊境就開始遇險,差點兒叫邊兵射殺。也遇到了幫助,只能用幸運來形容。
回來大不相同,大隊人馬取經無數。早有人報告了唐大宗。結果長安城萬人空巷都去迎接取經歸來的唐僧。據說還有擠壞人的……算是後補承認吧。
回覆列表
《西遊記》裡面的唐僧,自然是唐太宗派去的,因為小說這麼寫的。但是唐僧的歷史原型玄奘,當然不是李世民派去西天取經的,而是他自己去的。他對於佛法有一顆虔誠的心,雖千難萬險無所畏懼。
這裡面有很多概念
1,唐僧,《西遊記》裡面他的身世大家都清楚,江流兒,因為和李世民結拜,被賜姓唐(話說,為什麼是唐,而不是李)。
2,西天,《西遊記》裡面的西天,指的是佛祖所在的靈山。
3,取經,就是大乘佛法,三藏真經,這也是唐僧又叫唐三藏的原因。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玄奘
1,他並沒有唐僧離奇的身世,出身良好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早亡,少年時期和二哥一起出家。
2,他去取經的地方,自然不是西天,而是唐朝時期的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
3,玄奘法師取回來的經書,總稱就是佛教經典了,具體包括:
《涅槃經》,《菩薩經》,《虛空藏經》,《首楞嚴經》,《恩意經大集》,《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禮真如經》,《大般若經》,《大光明經》,《未曾有經》,《維摩經》,《三論別經》,《金剛經》,《正法論經》,《佛本行經》,《五龍經》,《菩薩戒經》,《大集經》,《摩竭7a64e58685e5aeb931333365663461經》,《法華經》,《瑜伽經》,《寶常經》,《西天論經》,《僧祗經》,《佛國雜經》,《起信論經》,《大智度經》,《寶威經》,《本閣經》,《正律文經》,《大孔雀經》,《維識論經》,《具舍論經》
大家都知道,唐朝皇帝是姓李的,他們奉老子李耳為祖先。老子可是道教的祖師,李唐王朝一向是信奉道教的,對於佛教是壓制的態度。
玄奘法師西行,並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允許,按照現在的說法,他這屬於“偷渡”。當然,以前是封建社會,限制太多,現在大家出個國,還是很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