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雨晨媽媽的生活修行

    首先就是我們自己要狠的下心,一次不聽,說兩次,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噢,原來這個事情是我不能做的,是錯的。

    孩子用哭鬧的方法,我們不能輕易妥協,讓她知道,你用這招是沒用的。一次兩次不急跟孩子一起就是個漫長持久戰。

  • 2 # 驍媽書房

    講道理,是一門學問。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對於枯燥的、目的性明確的講道理說辭都是抗拒的。

    打個比喻,你是喜歡看完一部電影,明白一個道理,還是有人把早已經設想好的一個道理一句話講給你聽呢?我們當然選擇前者是不是。

    有時候我們責怪老人管不住孩子,講道理不聽。其實我認為,老人孩子都沒錯。老人“講道理”的能力有限,孩子不愛聽,不能接收。這很正常。

    與孩子溝通,要講究技巧。抓重點,重點還是基於要掌握孩子的心理。

    就拿昨天舉例來說,已經晚上九點多了,我催兒子(3週歲)去刷牙洗臉,完了可以聽故事睡覺。可是他就是不肯去,一定要再玩會,再聽首歌,再看會書……

    其實我懂,他只是對於不喜歡的事情(刷牙這件事),習慣性的拖延去做。這樣的惰性,和我們成年人是一樣一樣的。就像我們對於棘手的工作,總是喜歡拖著,等一會,再等會去做。

    但同時,我也知道,他其實很喜歡在睡前多聽幾個故事。這又是他比較在乎的事情。

    於是我告訴他,現在已經很晚了,如果你想等會多聽幾個故事,最好馬上去刷牙。(因為平時對於刷牙的必要性我們已經灌輸了很多了,他也明白,只是不願意執行。)如果你再繼續玩下去,等會刷完牙只能馬上睡覺了。

    他聽出了我語氣中的嚴肅性。知道我在刷牙和睡覺時間這兩件事上是不會妥協的。於是思考片刻後,決定還是去刷牙先,然後回來好好聽故事。

    我覺得,大人在講道理的同時,要注意語氣平和,溫柔,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在幫他分析利弊,告訴他,有一個更好,對他更有利的選擇。儘管內心你一定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你的意願去選擇,但是請切記要隱藏好你的意圖。聽上去更像是商量,把主動權放給孩子。其實小孩子的腦瓜很好使,他會思考,也會權衡,只要能明白其中的好處,自然會乖乖聽話了。

  • 3 # 埃米爾

    首先道理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進去的。老人講道理固然沒有錯,生活累積的經驗給予了很多經驗教訓,老人想把這些傳授給他家的孩子。我們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但他的物件是孩子,當然沒什麼效果的。

    其次,道理需要變通。我們要把道理融入到故事中,故事孩子能夠聽得懂。

    最後,不要認為老人都對的,孩子都是錯的,不聽話怎麼的,每天得得得得的說道理誰都接受不了的

  • 4 # 農事蘑菇人

    後,爺爺奶奶催孩子們出去散步,孩子們卻不聽不動,爺爺奶奶冒火走了。

    晚飯後散步是我們家的例行規矩,平時上班忙,散步算是全家人難得的休閒時間。

    但是,今晚我得加班,就沒法同行。

    看到爺爺奶奶走了,孩子們馬上開啟電視看動畫片。

    我生氣的關掉電視,問:怎麼不去散步呢?

    孩子們說:不想去。

    想著爺爺奶奶走時嘟嚷著:一點都不聽話!

    可是在我印象中,孩子一向很聽我的話的啊。

    為什麼孩子喜歡聽我的話卻不聽老人的話呢?

    是時候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了。

    於是,我和孩子進行了以下對話:

    我問:為什麼不聽爺爺奶奶的話出去散步呢?

    老大答:我不想出去散步。

    我繼續問:為什麼不想出去呢?

    老大說:因為散步不好玩,不能玩遊戲。

    ——不聽的原因1::孩子的需求從老人的話裡得不到滿足。

    就這樣了嗎?不!

    畢竟,我們一家子經常出去散步的。

    於是,

    我接著問:那為什麼媽媽帶你們出去散步時,你們會去呢?

    老大說:媽媽散步時會帶我們玩,爺爺奶奶帶我們時很無聊。

    ——不聽的原因2:老人的日常行為給孩子有不好的體驗。

    到此為止,我知道了孩子今天沒聽老人話的原因在於:

    他們不喜歡和老人出去做無聊的散步。

    就這樣結束了?不!

    畢竟,孩子不只是這次不聽老人的話。

    於是,

    我開始追問:

    為什麼你平時也有不聽爺爺奶奶的話?

    老大說:他們說話很兇。

    我再問:可是媽媽也有生氣的時候兇你們啊?

    老大說:媽媽,你沒有像他們那樣。

    我追問:什麼樣?

    老大做出齜牙咧嘴的樣子,說:爺爺經常這樣,但是媽媽你兇也沒有這樣。

    爺爺奶奶生氣時好像怪獸......

    ——不聽的原因3:老人兇著說話的方式讓孩子不喜歡

    OK,到此為止,終於知道了孩子不聽老人話的原因了。

    一是老人話裡的內容不能激發孩子興趣;

    二是老人說話的方式讓孩子怕和恐懼。

    和孩子交流,當然不是一味的以孩子的意向為主,總有孩子不理解,但得要求孩子照做的時候。仔細回想我和孩子們的交流,也多次遇到孩子不會開始就聽話,但稍微解釋後,孩子就會樂意接受。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我儘量溫和的和孩子說話,不會以兇狠的樣子來壓孩子。

    我把孩子視作平等的、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和孩子交流都當做是好朋友來說話。長期以來,傳統的父母子女關係是上下級別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就得聽父母的話,聽父母的安排,父母天生就對孩子有管教的權利。

    但是,當面對3歲以上的孩子,在他們已有自我意識時,並不喜歡強勢的管教。

    想想,相比雷電風雨,我們是不是更願意接受“春雨潤無聲”呢?

    其次,當孩子第一時間不接受時,我會解釋原因和好處讓孩子認同。

    說孩子喜歡聽我的話,並不是說我每次說什麼孩子就馬上聽或照做。

    但是,無論孩子當時有多抗拒,在知道我提議的事情,對他有壞處、對他有利的時候,他就很容易接受。

  • 5 # 黃崢博士

    講道理是有技巧的,重點不在於道理“對不對”,而在於是否適合孩子所處年齡段的認知特點。

    曾經有個清華爸爸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女兒快上幼兒園的時候,堅持要帶一個米老鼠玩偶去上幼兒園,說米老鼠是她弟弟。家人打電話問過幼兒園,老師的回答是不可以,於是家人就給孩子講了各種道理,比如:

    “小朋友如果都帶自己的玩具,老師就沒法給大家上課、沒法一起做遊戲啦。”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帶自己家的玩具,你就太搞特殊化啦,別人也會笑話啦。”

    “如果別的小朋友也想要你的米老鼠,你就得把米老鼠給這個小朋友玩啦。”

    “自己家的玩具沒有經過幼兒園消毒,萬一把病菌傳染給別的小朋友就不好啦。”

    ……

    可想而知,收效甚微,孩子還是哭哭啼啼沒完沒了。

    直到爸爸回家,一看情況,哈哈一笑,拉來女兒問:“你幾歲啦?”

    女兒說:“三歲。”

    爸爸又指著米老鼠說,“這是你弟弟呀,他幾歲了?”

    女兒轉轉眼珠:“他一歲半。”

    “幾歲的小朋友能上幼兒園啊?”

    “三歲上幼兒園。”

    “那你弟弟才一歲半,他能上幼兒園嗎?”

    “不能。”

    “一歲半的小朋友應該幹嘛呀?”

    “在家,跟媽媽玩。”

    “哎,對了。你去乖乖地上幼兒園,讓弟弟在家媽媽玩。等你放學回來,再跟你弟弟一起玩,好不好?”

    “好。”

    於是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侷限,講道理是不一定講得通的。特別是三歲以內的小孩子對道理只是似是而非。有時候你說服他了,恐怕也不是因為道理說通了,而是她從你的態度上覺察到,只能這麼辦。這個態度就是“溫柔地堅持”。

    如果家長能有這個爸爸這樣的情商,用小孩子的語言來對話,就更好了。這個對話中有一點點催眠的味道,因為前邊幾個問題非常像催眠中的Yes-Set模式,也就是設定了一系列只能有一種回答的問話,讓孩子將答案引導到必然的道路上。這個蠻有技巧的,但小朋友其實是最容易被催眠的群體。

    從這兩點意義上來講,老人給孩子講道理時都不太容易做到,大多數老人更容易光是“講理”。如果你真的希望加強老人講道理對孩子的作用,恐怕需要你在場時多溫柔地堅持“奶奶/姥姥講話你一定要聽”這件事本身,會對孩子聽老人話有一定加強作用。同時,也可以建議老人,不用講太多道理(小小孩根本加工不了,講多了成了“囉嗦”就更沒效力了),可以改成講簡單的“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類的行為指導。

    (文中配圖來自https://unsplash.com)

  • 6 # 三元色服裝

    一般意義上來講,小孩子都不願意聽人講道理,覺得枯燥無味、煩悶。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糅合一些故事因素講給他們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寓言故事一樣,在故事中隱含教育意義,讓孩子能夠接受,通常孩子們會做的跟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好,畢竟他們喜歡聽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四十歲男人現在沒錢沒車沒房就是長得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