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馨悅
-
2 # 育兒育己媽媽幫
幼兒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迷你社會,和小夥伴鬧彆扭也是正常的現象,首先家長要放下焦慮心。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前一秒鐘還說不在一起玩,後一秒鐘有可能就抱在一起了。
不過如何跟小朋友相處也是一門要學習的技能。提供2個小的建議:
1、做遊戲,換位思考:在家裡家長可以和小朋友進行情景模擬,讓小朋友體會對方的感受和心情。然後再一起找下一次的解決方案。
2、四歲的小朋友已經可以不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啦,面對問題時,家長可以引導她勇敢的說出來。比如:“我句式”:我覺得很難過(類似“感覺”的詞語),是因為你剛才撞到我了(原因),我希望你跟我說對不起(解決辦法)。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從溫暖的家庭,來到一個繽紛萬千的大集體。這裡有看起來和自己一樣,但是實際上每個性格不一樣的小朋友。如果說孩子在這期間和小朋友鬧彆扭,那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有時候他們對於某一個問題相持不下,就會產生分歧。這個時候,就會採用自己認為舒適的方式進行解決。
作為家長,在這種時候,既不能護短,也不能有過分訓斥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懂得正確的表達,當和別的小朋友意見不一致時,也要尊重別人,不可以動手,更不可以罵人。如果自己沒辦法解決,可以求助幼兒園老師或者放學以後求助爸爸媽媽。
-
4 # 凌兒媽媽
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個性,一大幫小朋友在一起玩,小摩擦肯定是會有的。父母應該瞭解這彆扭背後的原因。就象我家的孩子,姐姐疼愛妹妹,總是喜歡輕輕捏捏妹妹的臉,但是妹妹卻不懂得這是姐姐的疼愛,通常一伸手就去抓姐姐的頭髮。姐姐被抓疼了,就找她屁股,也許這也是鬧彆扭吧。
所以要找原因,看看孩子們是不是表達方式上出了問題,讓別的孩子誤會了,才予以回擊。有的孩子以為輕輕打人一下是交朋友打招呼的方式,但在其他人看來這是打人,所以就成為惡性迴圈。跟老師多溝通,查詢原因,幫助孩子們正確的表達,讓他們掌握社交能力和技巧。
-
5 # 親子成長手冊
先看看是因為什麼原因引起的矛盾
1、情景演練-和小朋友在家情景重現,對於問題的發生,很多時候孩子自己是說不清楚的,透過演練,讓家長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
2、向老師打聽,為何鬧彆扭,和老師詢問情況,看看是孩子在相處讓有問題,還是在表達情緒上有問題。
3、與小朋友很好溝通,告訴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打鬧,有問題好好說,利用其他和平的方式解決。
-
6 # Fun享創藝
四歲,是一個不可理喻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滿足,通常會大哭大鬧,蠻不講理,而且不依不饒,其實是到了一個大部分四歲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敏感期,執拗秩序敏感期。正在經歷這個時期的孩子想支配他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圍的人和事,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秩序,生活規則在裡面,比如說,一個小朋友坐電梯,他喜歡按電梯門,某天他坐電梯,而電梯的按鍵被別人先按了,那麼,他就會出現不開心,哭鬧,發脾氣等情況,其實就是因為他的世界裡這種由他來按電梯的秩序被打亂。簡單的說,就是按著他的想法來做事,藉以證明自己。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常常和小夥伴鬧彆扭,建議做以下幾件事兒。
1.瞭解鬧彆扭的原因。通常孩子在在發生不愉快時,都事出有因,萬事找到原因才是解決事情的關鍵。
2.幫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建立是非觀。家長可以帶孩子出去玩,讓其觀察人們相處時會說的話,會做的事,哪些行為方式可以讓他簡單更多朋友,擁有更多玩伴,潛移默化中,孩子收穫自己的一套交往方法。老師可以讓有關的教學活動融入生活,雙重結合,使孩子的秩序得以轉變。
3.日常中和孩子的溝通,多以傾聽的方式進行。這樣你可以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出現這種行為的癥結所在。
-
7 # 百合媽媽讀心理
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吧!在不斷的摩擦中,他自然會學會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鬧彆扭是每個孩子都會遭遇的事情,別說是和外面的小朋友,就是親兄弟、親姐妹兩個也會常常鬧彆扭。
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妹妹就經常鬧彆扭,常常發誓再也不和對方玩兒了,之後卻又會很想對方。那個時候,姥姥常說,我們姐妹兩個“離不得見不得”,再吵再鬧,也覺得親。
孩子們之間也是一樣,越處越有感情 鬧彆扭也是一種相處的方式。
回覆列表
寶寶大概3歲左右就具備了一定的社交能力與自理能力,這時寶寶就要準備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了。其中,和同學鬧彆扭也是經常不可避免的事情,家長要正確看待並且採用正確的方式讓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社交。
首先我們要知道寶寶為什麼和同學鬧彆扭,以及鬧彆扭中孩子的情緒行為是怎樣的,一方面可以詢問孩子自己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透過老師或是日常觀察孩子和其它孩子的互動模式,以便於父母發現問題所在,幫助孩子對症下藥。而不應該是簡單粗暴的告誡佈道甚至於是威脅打罵。
鬧彆扭行為的背後可能有多樣的原因,也就會帶來不一樣的處理方法。但顯而易見,其中社交能力是很大一塊因素,因此我的回答暫且圍繞社交說一說,具體的還是希望父母能夠綜合體察,多方面影響和改善。
在入園之前或日常,父母可以創造集體的活動環境,帶孩子走出家門,和社群或其它活動場所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讓孩子儘早適應集體的生活。教會孩子學會關心他人,與同伴分享玩具,互動遊戲,幫助有困難的夥伴等等,體驗交往的樂趣,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長遠解決該類問題的核心辦法。在鬧彆扭行為出現以後,不提倡簡單粗暴的教育,更不建議馬上逼迫孩子道歉表面和好,可以讓孩子體驗界限帶來的後果,讓他明白一些道理,養成自我反省與覺察的好習慣。比如讓孩子感知到和別人鬧彆扭將會使他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沒有夥伴再願意和他一起玩,因此他將會感受到孤獨,明白想要融入集體生活的一些規則和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回到之前所述,看見孩子的內在,理智對待,找出原因,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