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4
回覆列表
  • 1 # 漸入佳語

     關於愛情中的儀式感,兩個解釋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如果蝸牛有愛情》中的女主許詡(王子文飾)說的,用的是心理學和社會學比較學術的言辭:

      “儀式是把內心情緒感受外化表現出來,並且與其他的個體進行分享。從而使人獲得安全感跟神聖感,從社會角度上來講,可以確認個人身份跟集體認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華分界點,給綿延時間賦予意義。”

      另一個是黃磊在醬油廣告中的一段話,雖然是廣告,但我覺得他說的是真心話而且是那麼做的。除了他說的:“該摸摸,該抱抱,沒事就得麼麼噠”他還說:“婚姻保鮮的秘訣是時刻保持著儀式感。老夫老妻也要有儀式感,要尋找浪漫。”

  • 2 # 混跡廣告圈

    儀式感源於儀式,儀式帶給人們的感覺就是儀式感。心理學上從以下幾方面解釋儀式感:

    1、儀式使事件看起來更正式,儀式感就是正式感帶來的滿足。

    比如說“結婚典禮”,新人典禮,宴請賓客。透過這個儀式,告知親朋好友及周圍人我們正式結婚了,正式婚禮象徵著兩人的愛情得到承認,使雙方心理上得到滿足。

    2、儀式感強化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比如說家族祭祀。祭祀儀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當一群人在進行這個儀式時,就會產生一種群體感:我是家族一份子,與家族共榮,與家族共辱。當遇到對外問題時,能夠一致對外,形成一股凝聚力。

    3、儀式能夠彰顯實力。

    一個國家為什麼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舉辦一個閱兵儀式?很顯然,是一個實力的展示,對外彰顯實力,對內振奮人心。儀式,在這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種實力的儀式感激發一個人內在力量和自信心。

    4、生活的方面講,儀式感改變心情。

    人們常常因為某種行為,才產生某種心情。比如早晨起來親手給家人做了小蛋糕,拍了照,發了朋友圈。這個小小的簡單的儀式也許能夠讓你開心整整一天。這麼做可能只早起了半小時,家人因為你的早點和小心意感到高興,你會因為家人高興而感到快樂,也會因為得到周邊人的關注和讚美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儀式感使生活得到保鮮,讓生活不只是活著,而是在過生活。但是儀式感過多的話,也會讓人感覺厭煩。善於利用儀式感,讓生活不乏味但又不繁瑣,無論怎樣,快樂就好。

  • 3 # 壹念心理

    生活需要儀式感,是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因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家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精神需求。

    在感情裡,儀式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是感情的潤滑劑,用心的準備讓對方感覺被你重視被你在乎,能讓彼此的距離更近、關係更親密。

    在生活裡,節日、紀念日的儀式感讓我們平淡的生活更增色彩,讓這一天有了獨特意義。

    但事實上,養娃也是一件需要“儀式感”的事情,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何為“儀式感”?

    《小王子》裡面說過“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事實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持續地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知乎上有個高贊答案: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了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事實上,儀式感是相對於人的心理需求而催生的一種產物。是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的更高追求。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儀式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擁有儀式感,真的是可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何為“儀式感”育兒?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這個“富”,是滋養孩子的精神和靈魂,讓孩子也成為一個精緻,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儀式感”無需過高的經濟投入,無需繁瑣的事務細節。

    比如:

    開學時,新課本發下來,在家長的指導下細心的給書包上封皮。這是新學期開始的小儀式,讓孩子意識到:從現在起,要端正態度,好好迎接新學期。

    生日時,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儀式,無需多麼豪華,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祝福,一頓孩子愛吃的晚餐,讓孩子知道,從今天開始,他又長大了一歲。

    睡覺前,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讓孩子養成習慣“故事聽完了,該睡覺了”,培養孩子生活的秩序感。

    ......

    如何做到“儀式感”育兒?

    有儀式感地育兒,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早上起床後與孩子互道早安,以提示自己與孩子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

    開學時給孩子的新書包上書皮、清理書包、定製新學期的計劃,可以提示孩子新的學期要有個新的面貌;

    為孩子設定一些獎勵,當他完成你為他定製的計劃時鼓勵他,可以讓他有計劃能力、學會如何獎勵自己;

    每天出門前的道別、生日聚會、出席孩子的運動會、定時抽出時間帶孩子去旅遊,以及每天睡前的晚安......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儀式不分大小,作為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孩子一起來制定屬於自己的“儀式”。

    同時,不要缺席家長會、運動會、文藝匯演這些對孩子來說充滿儀式感的日子。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看見,而在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孩子尤其渴望被人重視。

    家長的出現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和認同感,

    而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也會成為我們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憶。

    現代的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從前那種慢慢的生活了。

    這樣的快的節奏、發展,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時也在透支家庭的幸福感。

    儀式感雖然不能放慢生活的節奏,但是會帶給我們生活的信念,時刻提醒我們“生活是什麼”眼前的生活到底是“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全看我們的心態。

    而一個懵懂的孩子,他的快樂與幸福全部都寄託在父母身上,為了孩子我們也要認真生活。

  • 4 # 紫花地丁

    在解釋“儀式感”帶來的意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史上非常經典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當中,研究者會首先邀請一群被試去完成一系列非常複雜而繁瑣的實驗任務,比如將一些英文單詞的字母打散,重新組合,再把這個重新拼裝的“無意義單詞”背下來。在經歷了兩個多小時這樣的乏味工作之後,研究者會隨機給完成實驗任務的被試兩種報酬:報酬一是數額相對較大的一筆勞務費;報酬二則不給被試任何金錢,只給他一張感謝的卡片,感謝他對心理學研究做出的貢獻。但是實驗進行到這裡,並沒有真的結束。一週之後,研究者會電話隨訪參與研究的被試,請他們給自己參與的這項研究的意義進行打分。結果非常令人驚訝,那些獲得高額報酬的被試,普遍認為研究沒有什麼意義,而且對自己也沒有很大的幫助;而那些幾乎什麼也沒得的被試,反而一致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意義,而且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啟發(甚至有些被試聲稱自己因為參與了這項實驗而大大改善了注意力和記憶力)。

    這個實驗給心理學家一個極大的啟發,由此發現,原來人類具有一種傾向,會將自己做過的一些不存在明顯益處的事情,賦予特定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認知失調理論”。而透過這個理論,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儀式感”帶給人們的心理意義和影響。

    事實上,儀式本身並不帶來任何直接的好處,甚至可以說給人們帶來了額外的負擔,比如說你需要多做很多動作,多花很多時間,然後才能得到某個結果(具體例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品茶,有一套固定儀式的功夫茶,喝起來絕對比端起杯子直接喝麻煩得多)。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多此一舉”、“徒勞無功”,啟動了我們人類的“認知失調機制”,讓我們開始為自己剛剛做過的這一套儀式,甚至透過這個儀式得到的結果,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比如我們會覺得功夫茶喝起來更醇厚芳香,那些儀式動作可以讓我們更加凝神靜氣,更加放鬆自在。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儀式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是為我們人為製造價值感和滿足感的一個有效手段。彷彿透過我們刻意自己製造的一些小麻煩,我們變得更加珍惜此後得到的勞動成果,甚至由此體驗到了別樣的愉悅和幸福。

  • 5 # 暖心理
    其一,因為一些統一的相同儀式動作能讓人找到歸屬感。潛臺詞是:我和你們是一夥的,你們不能拋棄我喲。比如各種社團,集體常會透過舉行一些儀式來讓團隊成員心理結合得更緊密。學校有每週一早上的升國旗儀式,傳銷團伙每天也都會要求所有成員參與儀式。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其二,做為群居類動物人類都有從眾心理,透過這種從眾儀式來維護自身的安全感。潛臺詞是“我和你們是一樣的,你們不要排斥我啊”!比如,各種宗教團體的儀式,基督教會舉行團體唱詩,佛教會做早課晚課誦經等團體儀式。

    其三,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的各種各樣的儀式,更是多不勝數且花樣繁多。比如,特別注重衛生的人可能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掃地。講究和在意合理作息時間的人總是晚上一到點就上床休息,早上鬧鐘一響馬上起床。尤其是有點潔癖或者強迫行為的人,更是儀式動作層出不窮,比如每天必須把書桌擦乾淨才開始學習看書,否則就沒辦法一心一意的看下去。所以,從某意義上來說,儀式感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特殊意義。

  • 6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一說到“儀式感”,很多人腦海裡即將呈現的就是自己小時候入少先隊員的模樣,或者自己成人後入黨宣言,又或者是尋覓到愛人後結婚儀式等等。其實“儀式感”並不侷限於大型的特別活動,也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比如:大才女林徽因,每次晚間做詩時,總愛點香沐浴、一盞茶、一本書、一把琴。

    《蒂凡尼早餐》中的奧黛麗,心情煩躁時,總愛一身小黑裙,一個羊角麵包、一杯咖啡,駐足於蒂凡尼珠寶首飾店前。

    村上春樹在描寫夫妻兩人的關係時,總會有很多儀式感的生活點滴,你幫我抹去嘴角的牛奶,我幫你整理衣角領帶。

    法國童話書《小王子》裡寫道:儀式感就是讓某一天與其他天不同,讓這一刻變得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們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忘了儀式感的慢享。

    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解釋“儀式感”呢?

    它是產生於頭腦中圖景的外向投射,然後認同投射出來的圖景,透過投射—認同的迴圈而不斷加固。儀式共有的特徵就是轉換、牽引、移置、壓抑、掩蓋無意識的慾望。

    儀式感是一個人的生活表達,而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就在於,用莊嚴認真的態度去面對本身可能無趣的狀態。提供、促進、轉換了一種人生態度,以達到對人生態度的認同。壓抑一種消極情緒,觸發一種積極情緒。

    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把簡單的事情變得非常值得珍惜,我們重視儀式感後,就會懷著敬畏的心歸正自己的人生軌跡。

    巴厘島的人民,喜歡將各種鮮花放在一個竹編的小籃子裡,每日保持新鮮水果新鮮鮮花敬畏大自然之神。

    信仰佛教的人,初一十五吃齋禮佛。

    信仰基督教的人,每星期日參加禮拜日。

    無論是信仰還是生活,因為儀式感,讓我們將每一天都變得與眾不同,光彩四溢。因為這份認同,因為這份喜悅,讓我們人類變得簡單而快樂。

    為何,不從現在開始,慢下來一會,做一件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有儀式感的事情?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灌籃高手》中,為什麼說陵南魚柱是所有球員裡“球商”最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