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朝時被稱為漢人,唐朝時被稱為唐人,宋朝時被稱位宋人?那麼為什麼到最後我們還是被稱之為漢族,而不是唐族或者別的什麼族,漢族這個詞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漢族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才被確立的?
7
回覆列表
  • 1 # 沐秋蘇

    最早的族,是指部落和氏族。

    黃帝就是一支部族的首領,最早他的部落也就是姓公孫的一個氏族,後來據說又改姓姬,又據說有軒轅氏,有熊氏,帝鴻氏各類稱呼,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以上屬實,只證明了黃帝並不是一個人,而是這個部族首領的稱號,在不斷遷徙中在不同地方產生了各種名稱標示。比如姬姓,很可能就是到了姬水得名,軒轅是傳說他們到了軒轅之丘,而有熊是定都有熊。順便說下週王朝姓姬,而所謂南蠻的楚王恰恰姓有熊......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黃帝征服了黃河流域,打敗了其他部落,比如炎帝部落蚩尤部落,還與太昊少昊部落保持友好,至於後來有沒打仗不得而知,上古的東西畢竟都是口口相傳,總覺得亂七八糟的,總而言之,黃帝名義上成為了部落聯盟首領,不過各氏族依然過自己日子,有點類似古希臘城邦聯盟。只是黃帝部落在征伐中抓了不少別的氏族的奴隸,實力較強,所以其他部族尊其為首,產生了貢獻制度

    再後來據說有個夏,再就是商周,制度依然沒有本質改變,只是從部落聯席會議選個或者據說也是暴力選舉出一個首領變成了皇族血脈繼承而已,而皇族也藉助名義上的盟主身份東征西討到處抓奴隸壯大了中央的實力,到了西周,也開始給各地派去皇族代表,進入了封建時代。

    順便說句,滿清韃子入關前居然還是用的幾千年前和我們類似的八王議政制度,各旗依然靠到處抓漢奴壯大實力和發言權,可見其依然還是奴隸制部落聯盟的原始狀態,

    總的來說,這個歷史時期依然還是氏族林立,講著各自的話,過著各自日子,給盟主貢獻點特產的部落聯盟,只是隨著人口增多,到了西周進一步封建成了有數個氏族在一起的諸侯國,小的盟主頭上有了周天子這個大盟主,姬姓家天下形成。

    歷史到了平王東遷,經過各種衝突戰爭,地方上的實力氏族逐漸吞併或者替代了原來的分封盟主,紛紛稱王,從部落聯盟到王國,除了各地王權增強,也有了地域概念,用著不同貨幣,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乘坐不同車輛,不同的生活習慣,各地複數氏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族群,這個時期就和歐洲的封建時代很類似了,長期發展下去,也會和歐洲一樣群族林立,所以到此為止都稱作華夏諸族

    終於偉大的秦始皇來了,他用暴力遏制了嚴重的分離趨向,征服了六國,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車軌,實行郡縣制,修建直道設定驛站,讓這片土地的民眾寫著同樣的字,量著相同的尺,花著一樣的錢,坐著同型的車,有些相同的官員,從日常生活上對民眾融合做好了物質基礎,再然後焚書坑儒,企圖統一思想。

    但是他失敗了,因為他死的太早,民族融合尚未最終完成。

    隨著他的死去,六國遺民借陳勝吳廣點燃的烽火,發動了復辟戰爭,他們幾乎就要成功,楚項氏,齊田氏,趙國趙氏等等紛紛死灰復燃,華夏再次分裂在即。

    幸好還有個出身草根的劉邦,他帶著手下一眾屌絲,最終清除了先周那些分裂傾向的氏族貴胄,繼承秦始皇留下的物質基礎,再經過文景休養生息促進民眾的融合,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給這個族群找到了共同的信仰和精神圖騰,武帝更是雙管齊下凝聚了全民打敗宿敵匈奴打出了輝煌和驕傲。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經過秦始皇的奠基,漢朝這幾代皇帝的努力,這片大地的生民拋棄了舊有氏族圖騰,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民族意識最終形成。從此,這片土地無論多少次被蠻族胡人征服,無論多少次內戰打得血流成河,終歸會重新聚集到一起,民族意識深深烙印在了每個人的骨髓中

    最後補充一句,民族意識產生後,氏族演變成了宗族

  • 2 # 己齋論史

    漢朝之前,大家稱呼自己是什麼人,都是以國別稱呼。比如齊人、秦人、趙人等等。在漢朝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大融合,很多人都被同化。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紮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裡,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餘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漢人”的稱呼起源於漢朝,意為漢朝之人。到了北魏後期才演變為華人的代稱。後來,“漢人”所包含的範圍越來越大。經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到中華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佔全國總人口的93.3%。

  • 3 # 閒看秋風999

    華夏族統一的秦皇朝,其族稱曾被稱為“秦人”,西域各族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朝國祚短,“秦人”的稱呼很快為“漢”的稱呼所取代。漢皇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四百多年,國勢強盛,影響深遠。在對外交往中,漢朝的使者被稱“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於是,在漢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北韓,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以及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中,特別是與南海諸國以及中亞、西亞、東亞各國友好交往中,聲名遠播,“漢”之名遂被他族他國稱呼為族名。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昔時民族國家,混而為一,人因以一朝之號,為我全族之名。自茲以還,雖朝屢改,而族名無改。”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之,漢族之名自漢朝始稱。這漢族族稱的穩定性經受了歷史的考驗。漢朝滅亡之後,經三國鼎立,十六國的割據和南北朝的分裂,歷數百年,到唐才有穩定的統一局面。唐在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中仍稱“漢人”,如唐與吐蕃交往,稱“蕃漢兩家”,唐以後也是如此。由此可見,漢族的族稱,雖源於漢皇朝,卻早已不是朝號,這就是漢民族的由來。

  • 4 # 無腳鳥0706

    漢族形成歷史及名稱由來

    形成歷史

    1.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型別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

    2.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

    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3.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佈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4.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

    5.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6.漢族最開始稱之為“華夏族”。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史稱“楚漢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名稱由來

    7.“漢族”這一稱呼最早起源於匈奴人。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對匈奴採取了強硬措施。尤其是漢武帝統治期間,漢朝進入了盛世,大將衛青、霍去病帶領軍隊與匈奴展開了三場大戰,打敗了匈奴,保衛了漢族人的財產和國家的安全。在戰火中,匈奴族看到漢朝的強盛,便把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稱為“漢人”或“漢族”。

    華人別稱漢人起於魏末,最初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對被統治的中原地區居民的蔑稱,帶有侮辱性。[北齊書]和[北史]中都有這樣的稱呼:“漢”“漢子”’“漢輩”“漢家”等,後來泛以罵人,不再專屬於漢人,而是用來代指男人,比如“好漢”“莊稼漢”“醉漢”“賊漢”等。

    “漢人”“漢兒”之名出現在北齊,隋唐沿用,但應用不廣,大量使用這類名稱的時代是遼、金、元。

    遼由契丹和漢兩大民族組成,實行胡漢分治。漢族以“漢人”自居, 似乎不太在意它所包含的貶義了。隨著民族的不斷融合,社會上有了“契丹漢人久為一家”的說法。

    中華民國代替大清帝國後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因病毒宅在家裡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