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字有什麼意義

    在細胞層面,有突變成長生不死的,就是癌細胞;一般細胞因為DNA中有一種酶的存在好像分裂個幾十次就不能分裂了,但癌細胞只要養分足夠可以無限次的分裂下去,長成地球那麼大的腫瘤都有可能

  • 2 # 羅生物語

    回答這個問題,我將從進化理論基礎出發,提一下長壽基因,最後從哲學角度收筆

    一. 中性進化和汽車改款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可的進化理論是木村資生(kimura)提出的中性進化理論(太田朋子Ohta進一步完善為近中性理論)。基本含義是:在分子水平上,基因組上大部分的突變(mutations)都是中性的,所謂中性就代表突變對生物個體的生存(表現為對環境的適應性fitness)沒有顯著影響。通俗的說,就是大部分物種的基因組是會不斷變化的,但這種變化是隨機的,而且大部分變化都無關痛癢。對應到基因上,也會有這種隨機突變產生,有些甚至會導致同一個基因,在一個物種裡的不同個體身上,所編碼的蛋白機器,都會有小小的不同(稱為同工酶)。好比同一款的兩輛車,不同的人開時間長了,車的外觀也不一樣了,有新有舊,有保養如新,有磕碰掉漆。但總的來說,車的還是沒有本質的變化,大眾不會被開成豐田。像這種把同一款車開成不同樣的事情,在所有物種的基因組上非常普遍的發生著,進化上叫做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

    偶爾的,變異會發生在基因的關鍵資訊點上,這就會對基因功能造成大的影響。好比把汽車的發動機改了,那會有兩種結果。第一是改的很好,汽車大賣,市場上都是這種車了;第二是改的很差,汽車根本沒法開,只能停產。而這正對應著進化上的兩個概念:那些對生物體生存有害突變,稱作負突變(nagetive mutations),有益的稱為正突變(positive mutations)。保留有益突變的自然選擇,稱為正選擇(positive selection);去除有害突變的自然選擇,稱為負選擇(nagetive seletion),正選擇或者負選擇,都稱為定性選擇。

    二. 生命週期和長壽基因

    關於所謂長壽基因(longevity genes)的研究,一直是普羅大眾關注的熱點,實際上相關工作最早是從發掘線蟲等低等生物生命週期相關的基因開始的。大概方法就是敲除一些線蟲生物鐘相關基因,看看什麼樣基因的變異會讓線蟲活的更長或更短;或者反著來,找一些活的很長或很短的線蟲,看看它們之間哪些基因不太一樣。識別一些候選基因以後,就利用同源基因比對的方法,在其他更高等的動物中尋找相關基因。說到這個,10年前本人在國外讀生信博士的時候,還做過相關專案。最近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有不少歐美的專案是這樣乾的:找一堆長壽老人,然後測序他們的全基因組,再用全基因組關聯(GWAS)的方法,一攬子識別他們與普通壽命人群基因的差別。這些有差別的基因,就是長壽候選基因。

    目前確實識別了一些著名的長壽候選基因,比如SIR2,FOXO3A等。長壽人群中,很多確實在這些基因存在一些不同於普通人群的突變。但是,這些基因突變與長壽的關係並非完全對應,而且這些突變為什麼會導致長壽機理,目前基本是不清楚的。因此,這些變異是否對身體其他功能有負作用,也是不好說的。一句話,相關研究還僅僅處於基礎階段。

    三.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說到長生不老的哲學層面,我極力推薦神片《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如果地球上有一個人基因突變,導致其長生不老(更科學層面的說法是生命週期明顯長於普通人)。他生活的世界從史前時代,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經歷滄海桑田,山河鉅變。神片告訴我們,這在思想實驗的層面上,似乎並非不可能存在。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從進化角度,似乎也沒有理論上的禁區。當然前提是,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只能是個例,而且不太可能大範圍遺傳。我只能說,長生不老,對個體可能是好事兒,但對某一個物種的整個群體來說,並非好事兒。相反,可能是非常不利的事情。原因很簡單,過長的生命週期,一個可能是導致其生育週期延長,如果是這樣,整個群體的進化速度會變慢。一旦環境鉅變,這個物種將很可能不足以應對而整體滅絕。看看自然界裡物種的生命週期和它們的適應性就可以知道,活的短的那些物種,往往都是群體生命力極強的。另一種可能,生育週期不變,那麼後果更嚴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失衡,將導致群體數目呈指數增長,結果是快速消耗掉生存資源,大家一起die。

    而對於人類來說,我們是不是已經到達了可以靠技術適應環境的程度,從而直接規避長生不老對整個人類群體的副作用,我看還遠遠沒有達到。但可以預見的是,人類平均壽命已經並還會繼續延長。在本質上,這實際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 3 # 拉拉酋長

    這個可以期待…只不過,我們是沒有希望了。以目前的科學而言,每一次生命的dna複製的過程,都會有可能出現一些小小的偏差,無數的小偏積累差到了最後,dna也就會因為錯誤太多而無法進行復制,最後導致了機體的衰亡。

    當然,許多的醫學雜誌上說的,控制生命dna複製的其實是端粒酶,但是每一次dna的複製都會消耗一點點,一直到了最後,dna無法自主複製了…沒有了新的細胞可以替代舊細胞,生命也就只有死亡這一條道路。

    …還有許多種說法,比如:人體的各個器官是經由人類的幹細胞發育而來的,其他的器官的細胞都具有分裂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唯獨心臟的細胞是一次性成形的,一旦生長髮育出來了,也就再也不會自行生長分裂了,因此,人類的心臟細胞是有一個算一個的,損傷一個也就少了一個,再也沒有可以補充的細胞了,因此,人類的壽命,很大的一個因素是由一個人的心臟的壽命來決定的…

    對於許多的高階動物而言,由於dna的數目太大,功能太過於完善和複雜,因此,如果在複製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點點的差錯,都極有可能導致致命的疾病,因此,高階動物的基因突變絕對不是好事,想要靠基因突變成為長生不老的個體,可能性微乎其微,突變成為怪胎的可能性幾乎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無數個九…後面或者還是九…

  • 4 # 來看世界呀

    物種進化可能相對地使物種“永存”,但卻做不到讓生物個體“長生不老”,個體永生對物種來說不是幸事,反而可能是一場大災難。①基因突變是物種進化的原材料,一些突變在種群中擴散開可以改善物種基因庫,使整個種群面對環境變化具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但這種突變是不受物種本身控制的,只和環境有關,物種只能透過一定方式保護自己,使自己相對地更長壽,但還是逃不過生老病死,各種生物之間的競爭促進物種進化,也在改造物種的基因、健康狀況。②永生的物種,是否還需要生殖功能?如果仍保持一定的生殖能力,物種在悠久的壽命中,不斷地繁殖,地球早晚無法供養那麼多的生物,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即便地球每一寸土地上都長滿綠色植物,每年能被植物轉化固定下來的能量卻是有限的。如果永生後不再有生殖能力,那各種意外因素、生存競爭會不斷地消耗種群數量,早晚也是會被完全消滅。環境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但環境本身也在不停的變動。生物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才能使種群更好地延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飲料市場如何做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