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eyman2016

    三歲小孩能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光說不練,必定荒廢一生。我們一定要在說中做,做中學習體會,提升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智慧。

  • 2 # 黃施金施說新語

    第一,你聽的道理可能是錯的,或者不適合你的; 第二,道理可能沒給你講透、講全; 第三,也許你只是聽聽,沒有去領會和運用; 第四,也許你去用了,但你不懂得靈活變通、隨機應變; 第五,也許機會和條件不適合你用那個道理和那個方法。作者微博:www.weibo.com/hsj123456

  • 3 # 紅羅戀愛學

    因為你不懂。

    或者以為自己懂了,身體卻沒懂。

    讀過,想過,看過,背過,沒用。

    道理這東西,對有些人來說是橋,有了它,可以從這頭走到那頭;對有些人只是煙花,看到它你會眼前一亮,會感動,然後歸於沉寂。

    舉個自己行業相關的例子。

    以前看到過一個段子。一個單身宅男在公交上跟女生碰了一下手,就已經想到以後和這個女生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姑娘下車,他看著她的背影,好像失去了整個世界。

    有的男生在腦海裡無數次練習過,該怎麼跟自己的女神侃侃而談,怎麼展示自己的幽默感,以為自己懂了。但是當他正視女神的雙眼,嗅到女神的體香,卻發現自己開不了口。

    身體懂了,下一秒你就不會窩在自己的世界裡,你會反應,你會做事,就不會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

  • 4 # RickyUp

    道理,無非就是各個領域用於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的方法論。比如營銷說的4P理論;孔子提倡的“學而不思則罔”;大眾心理學講的羊群效應;經濟學中應用廣泛的“沉沒成本”等,一大堆的例子可以舉出。

    那為什麼這些道理在自己身上沒有起作用,首先可能只是知道,未必理解,理解了未必知道背後的原理,都懂了後又不踐行,想踐行又覺得沒有合適的場景。

    這裡探討的是,當你都懂了一些道理,如何在限定的環境進行實踐,從理論到實踐的躍進。

    《精益創業》這本書講了一個理論,最小化可行產品(MVP),以最快的方式,以最少的精力完成“開發-測量-認知”的反饋迴圈。其實就是一個快速透過迭代,進行最初想法的最佳化升級。小米大家都熟悉,當初推出MiUI時,並不是開發出一個十分完整的產品,然後推出市場讓幾百萬人開始用的。而是透過一小群狂熱的粉絲,內部不斷測試,用一個最初的模型,逐漸經過迭代的最佳化,完善它的功能、設計和互動體驗。最後再推出到大眾市場。

    假設可口可樂公司想推出一個新口味的可樂,當然不會透過研發,去建立生產線,然後鋪開渠道進行售賣,看看市場有什麼反饋。而是會簡單的把飲料給一部分人試喝,然後透過反饋最佳化或者判定是否繼續進行產品的開發。

    去買一輛車,當然也不會買了後看看是否適合自己,而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時間,去4S店試駕一下,再決定是否購買。

    其實,MVP解決的問題就是,節約時間和成本,並且不用在特定的場景下就能達到實驗的效果。

    對於自我而言,知道了很多理論道理,就是找不到地方用,無疑就是場景不對稱,無法踐行。

    一個叫SCQS的模型(Situation、Conflict、Question&Solution),講的就是現實中對應問題到解決方案的流程。那怎麼去踐行起來呢?

    首先得知道它背後的底層規律是什麼?從衝突和問題到解決方案,其實就是與個人或群體的利益相背,導致雙方矛盾的產生。

    同時知道它與目前的什麼現象類似?比如說吧,美國英雄的電影都是這個套路,壞人與好人利益想衝突,產生問題和矛盾,最終好人給出瞭解決方案(幹掉它);營銷上也是這樣,SKII之前的一個刷屏影片“她最後還是去了相親角”,講的就是現實女性到了適婚姻年齡(situation),但是很多女性並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但父母卻想女兒早點結婚(conflict),那問題來了,女性應該順應父母在適婚年齡去結婚還按自己規劃進行(qestion),最後SKII給出了它的態度是支援全世界的獨立女性,表達女性獨立也可以活的很精彩,女性應該敢於改變自己的命運(solution),最後雖然算不上嚴格的解決方案,但是也會激發女性群體的共鳴感。

    想這個理論能用在哪?不需要往大而廣的地方想,越是細節的地方,越是難以被察覺,比如說這個理論就可以很好的應用在寫文章上面,試著回看現在寫的東西,其實也是遵循的,現狀大家都似乎懂很多道理(situation),但是現實和內心卻產生極大的落差,懂得多並不能很少指導生活(conflict),問題來了,如何用起來(question),解決方案就是現在正在寫的內容(solution);用在日常對話也是如此,如何說服同事接受你的看法,比如要說服他中午去吃麥當勞,可以說中午吃飯人很多,導致需要排隊,但是我們都不想排隊等,那怎麼辦?吃麥當勞去吧,用機器點餐,快捷方便。

    不斷反饋修正自己的理論。還是以上面的例子,假設我這篇文章閱讀量很少,那我就會繼續分析,套用SCQS模型去分析,是否前面的conflict沒有觸動讀者,那讀者在這個層面關心的是什麼?甚至更甚,換用其他模型把我的文章重新排版,形成新的文章框架。

    再比如說知道了4P理論(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就會說沒有在大企業,也沒有大專案讓我可以實踐這個理論,把它做到方案裡。那簡單一點,找到一個感興趣的企業,透過線上調研的方式,來分析這家企業也是可以的,深入一點找到該公司的財報,進行分析。

    總結一下,運用MVP的方法,就是發現生活中各種細節,把所知道的道理,套用進去,不斷總結和反思。

  • 5 # 扭筆

    你所聽到的道理,並不是你自己的,往往是聽的時候熱血滿堂,過了2天,心就涼下來了,這種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的知識,只要沒有親自經歷過或者實際過,那是還沒有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的。就如同你看很多的勵志影片一樣,我建議千萬不要看太多,看多了自己的精神會麻木的,還不如學以致用,學到手了再去看。

  • 6 # 地瓜1113

    為什麼我們聽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那麼多的道理,就好比知識,我們在生活中的實踐,就是學習能力。我們需要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無邊無際的知識量。

    《這樣讀書就夠了》不僅僅教我們怎樣讀書、拆書,它更是一本個人學習能力升級指南。人生是一場現場直播,沒有人可以提前演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將“道理”實踐到現實生活中。

    趙周是《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他是拆書幫創始人,教育實踐家。拆書幫是一個非營利性學習愛好者組織,踐行透過學習改變行為。到目前為止,拆書幫已經培養出1100多位拆書家,深度影響了數百萬人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詳讀本書,我總結了三個問題。一 、為什麼讀書那麼難?二 、怎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三、怎樣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為什麼讀書那麼難

    在這個全民知識的焦慮時代,每個人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於是你也想讀書來提高自己。

    ·沒時間、沒精力 每天上班起早貪黑累的不行,哪還有時間讀書?每天做飯帶孩子忙的團團轉,哪還有心思讀書?正如貧窮的人總是抱怨沒有錢,忙碌的人總是在抱怨沒有時間。我們需要在忙碌的日子裡留出一點空閒,用來學習和思考。不讀書還是會忙碌,我們應該在工作和學習之間有一個權衡,空出一點時間用來讓自己成長。

    ·看不懂、記不住 當你花費裡大量的業餘時間閱讀,卻發現看完後腦子裡一片空白。當然,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當你將書中對你有用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本書就已經發揮了它的最大價值。

    ·看不下去 有人喜歡看懸疑電影,有人喜歡看恐怖片,還有人喜歡喜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你非要一個愛看喜劇的人去看恐怖片,他怎麼能看得下去。讀書也是這樣,選擇你感興趣的領域鑽研,一樣會有收穫。簡單的文字不見得比晦澀難懂的文字帶來的收穫少。同時,我們還能在閱讀中享受樂趣。

    二, 怎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學習者分有三個不同的境界,分別為初級學習者,高階學習者和學習促進者。初級學習者將書本當作權威,認為學習就是要從書本里找到答案。他們可以考上一流的大學,可以考很多證書,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他們的學習能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讀書”的能力。高階學習者善於把書當成老師,他們更注重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他們把解決問題當作成長的機會。學習促進者,也就是學習者的最高境界,他們不僅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可以積極主動地引導他人,透過教會別人從而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境界也是不同的。

    把書中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就是拆書的過程。拆書法有兩種實踐形式,一是供個人學習使用的便籤學習法,二是供組織學習的現場學習法。 便籤學習法是適用於個人的拆書學習法。其主要包括三類便籤的使用方法。首先在閱讀中遇到較難理解或對你來說很重要的地方放慢閱讀速度,然後在I便籤上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資訊,或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貼在對應的位置上。然後,在A1便籤上寫下自己相關的經歷,或寫下與其相類似的事情,貼在I便籤旁邊。最後,在A2便籤上規劃今後如何應用,寫下自己的目標和行動,貼在書頁上。別忘了貼一張指示標籤提醒自己這一頁有學習資料。在看完一本書後,將所有的A2便籤拿出來貼在顯眼的位置,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供組織學習的現場學習法就不在此一一贅述。

    三,怎樣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讓人有穩定的根基和框架,幫助我們樹立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系統思維。

    構建知識體系,首先,需要更好更高效地尋找和收藏資料,將其分門別類。在資訊時代,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無數的碎片資訊向我們湧來。做好“知識管理”,這些資訊才能成為有效的知識,被我們所用。除了收集利用這些碎片資訊,讀書是更加重要的獲得知識的手段。因為書中的資訊是系統而完整的,效果更好。

    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的讀書。擁有最多的知識,假如無法貫通使用,也是無用的。電腦擁有最多的資訊和知識,但你不能說它是有智慧的。

    然後,要聯絡經驗,進行加工梳理,在應用中學習。很多讀書不少的人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讀書不僅僅是將書中內容記到腦子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當你讀到這些資訊時,你聯想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今後可以運用到哪些方面?

    就像一顆樹,分叉的樹幹是不同類別的知識,然後將這些知識拓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繪出屬於自己的小樹幹,樹葉和果實。 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才能更高效地為我們服務。

    結語

    正如書中所說:“有太多的人嚮往遠方,卻只能日復一日地工作、生活。不提升能力的人,只會哀嘆時運不濟。”在倡導終身學習的當今社會,我們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適應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現狀。

    我們讀書,就要把書拆開讀透徹了。拆書的真諦就是“拆以致用”。讓我們遇到每一個“道理”時,都能在生活中有所收穫,人生怎會不成長?

  • 7 # 當已矣

    謝邀!為什麼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呢?究其原因,還是慾望!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即是就樣。人的一生,過的好與不好,是沒有最終標準評量的,就好像說幸福與否,也是沒有標準衡量。你覺得他幸福,他有時未必覺得自己幸福。關鍵還是修練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平靜。

  • 8 # 水哥2250

    謝謝邀請。你雖然聽過很多大道理,但你都理解了嗎?你都做到了嗎?你都堅持了嗎?有些大道理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做人的基本要求。成功與否,因人而異。過得好不好,各人標準也不盡相同。成功不可複製。唯有實踐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每個人都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實踐一總結一實踐”中不斷進取,其中免不了跌跌撞撞、高低起伏,但只要你是積極向上的,方法總比困難多,總有拔開雲霧見青天的時候。

  • 9 # 林之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為那些聽過大道理的人僅僅只是聽過罷了,知道了不代表就能做到。

    聽過,不代表就能“過好”。

    歸根結底,只是聽著,而不去實踐,無論那些大道理是真是假,是真理還是為證,對僅僅只是聽過的人而言,它只是一行字,一句話而已,並不能改變生活,更不會讓人生變得更好或更差。

  • 10 # 螃蟹的低調shane

    題主的大道理,我理解為知識和道德,這涉及到學以致用,嚴於律己的問題了。

    第一類,應該是知識使用上的,很多人懂得很多缺缺乏正確使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最好的證明就是經濟學家炒股。所以很多人只是懂,缺不知道怎麼用。像是武俠裡面的只有內功,卻無招式。

    第二類,是道德上的大道理,很多人都是寬於待己,嚴於待人。所以在他的主觀上來說,大道理是對別人有效果的。

    綜上所述,懂得大道理的人,無法學以致用導致事業上的成就有限,在道德上無法得到人認可,導致很少有人幫他。也就成了題主所說。但是,還有一種懂大道理的人時刻準備著,主要是運氣的問題,一旦風雲際會,便化龍騰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牌子的乳酪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