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李亞寧夏擠壓棒炭
-
2 # 小薇益智
40歲以下的人應該很少見過這個東西了吧!我記得小時候去郵局發電報都是按字收錢的,標點符號也算一個字。所以以前發電報的話能短就短,一句話能用2個字說清楚絕不會用三個字。
電報是你去郵局填寫文字資訊,發信郵局透過電碼傳遞到收信郵局,收信郵局再給轉成文字然後讓郵遞員送到收件人手裡!所以如果地處偏僻或者發報時間比較晚第二天第三天到也是正常的!因為需要郵遞員派送的!畢竟那時候主要溝通方式是寫信,一封信走個半月一月的都正常。在哪個沒有電話的年代電報是最快的溝通方式!
-
3 # 熱舞集中營
發電報是沒有間隔的,這邊傳送那邊收。你所說的是電報轉換成紙質文字再到收件人手機這個過程,時間是在送信的過程中耽誤的。
-
4 # 華哥講電影
電報一般雙方只要對上頻率,就可以實現當場通話,除非收報員沒收到資訊或收到的資訊不全面,要求再重發一次,但這種情況不多。倒是有延誤的情況,至於延誤的原因有幾種:
一是有線電報則需要透過發報人填寫電報稿,報務員核對並翻譯後開始發報,電路傳輸,收報電傳機列印,收報員派封,投遞員投交等環節。
再有就是電訊過於頻繁,積壓的電文比較多,譯電員只能先譯緊急的電報其他的電文如果沒有特別標註,一般會往後壓。
第三 有的地方還要設立轉接站,還要考慮當時線路是否暢通,線路如果被炸斷還要搶修 。
這樣就造成了早上發的電文第二天才能收到的現象。
-
5 # C董系長
報按通訊方式分為有線電報和無線電報,又分明碼和密碼電報。有線電報多是明碼,是透過載波電路,竄連發報和收報兩個終端機械,用脈衝訊號將0--9十個數字,以每四位不同數字組成一個電碼,每個電碼表示一個完整的漢字發到對方,收報方按照電傳打字機上收到的電碼,由人工再翻譯成漢字(後來由機械直接打出漢字),再由電報投遞員送到收報人手中。密碼電報多用與軍事,地震,防洪,救災等野外作業,它是由事先制定的密碼作為訊號,多以長短不一的“滴 答”按鍵電訊聲頻表示某種意思。
無線電報一般雙方只要對上頻率,可以實現當場通話。但有線電報則需要透過發報人填寫電報稿紙,報務員核對並翻譯後上機發報,電路傳輸,收報電傳機列印,收報員派封,投遞員投交等環節。如果收報人在縣以上城區,從發報到收到電報,最快需要兩小時。如果收報人在農村,從電報局到農村這段距離一般都是按平常信件投送的,時間就很難保證了。所以,電報現在早已被淘汰了。
電報掛號在過去一般是用於通訊量大的單位使用,由申請單位到電報局申請,電報局給你編一組四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的號碼,這個號碼就代表這個單位的名稱。以後,凡是發給這個單位的電報,可以不寫單位名稱,只寫那四位號碼就可以知道電報是給那個單位的了,可以省去單位名稱的電報費用了。因為電報是按字數多少計算費用的。早期的普通電報每字0.07元,加急電報每字0.14元。
電報是1897年由歐洲人傳到中國的,在使用了近百年後,隨著電話的普及,通訊速度大大提高了。現在,除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無線通訊電報外,電報這個曾經為人類服務了一個多世紀的古老卻又現代的通訊手段,已經談出了人們的視野,留下的只可能是後人去讚歎前人的偉大了。
回覆列表
百度知道
電影裡發電報有時隔一天才收到,發電報人是發了一次還反覆發幾次?
看到早期電影裡面發電報,電報員手指不斷地摁那個東西就把電報發出去了?原理是什麼?檢視全部2個回答
看到早期電影裡面發電報,電報員手指不斷地摁那個東西就把電報發出去了?原理是什麼?
我來答
匿名使用者
2011-11-13
電報的原理是在發射裝置的載波控制上利用“開關”(電報的電鍵)來控制載波的輸出的長短和數量,還有輸出的間隔時間;這樣在某個“單位時間裡”就可以輸出一組開關訊號。習慣上把簡訊號稱為“嘀”,把長訊號稱為“嗒”,這樣由若干個由“嘀--嗒”組成的訊號稱為“電碼”,再由規定的電碼組成“電文”,由載波向空中發射,接收方用接收機接收後再翻譯成電文,就完成了電報的傳送過程。例如:S在在電碼上,對應為“嘀,嘀,嘀”;O在電碼上對應為“嗒,嗒,嗒”,這樣國際呼救訊號“SOS”的電碼就是“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了。電報從發射到接收理論上是和電的傳播速度一樣的,主要時間耽擱在呼叫接收方和翻譯電文上面。
現在很少用來作“民用”了,因為這不容易普及。
電報掛號是以前指類似於“掛號信”的通訊方式。
以前的電報我好象記得是7分錢一個字,加急的是0.14元一個字吧,這麼貴就是以前的通訊不發達,在這電報通訊中需要人工干預的地方多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