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預備律師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蘭亭序》當然都是摹本。至於真跡在哪裡,是不是王羲之所書,至今尚有爭議。

    但這並不影響《蘭亭序》作為頂尖經典的書法作品。因為就這幅作品本身來說,文采飛揚,字型秀美,筆法豐富,千百年來作為無數學習書法人臨摹不掇的法帖,滋養了無數書法愛好者。因此,無論真偽都不影響作品本身的價值。正如錢鍾書說,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很好,又何必非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所以單從書法學習和欣賞的角度,我們也不必糾結於這個問題。

  • 2 # 五美軒十三紅

    《蘭亭序》原文公認是王羲之寫的,至於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蘭亭序》行書

    是古人摹寫的,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傳《蘭亭序》的真跡被李世民帶入昭陵後,我們只能從傳世摹本中品讀王羲之書法的神韻。而在歷代摹本中,最能體現真跡風骨的當屬唐人馮承素所摹的“神龍本”。王羲之的《蘭亭序》代表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也是歷代書法愛好者的崇拜物件。

  • 3 # 茶與書法

    肯定是王羲之寫的。誰有本事偽造王羲之《蘭亭序》?如果有本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為什麼要把這美譽讓給王羲之?

    王羲之《蘭亭序》陳忠建臨寫示範

  • 4 # 愚羊學字

    這一命題,方家實在沒必要繼續答下去。如真要求證,郭沫若時代早該有了定論。難道方家真要在書法界得出個“非王羲之真跡”的定論,從而動搖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 5 # 冷風中的鳥退出

    在上世紀60年代,國內出土了兩處與《蘭亭序》同時代的書簡,其書體為漢隸。郭沫若據此考證,東晉時期所流行的文風與《蘭亭序》文風極不相符,因而提出了對《蘭亭序》文章的質疑,並且推論出“文之不存,書之何依”的觀點。就《蘭亭序》書體而言,裡面究竟有沒有漢隸的意味,文風上又是否有東晉遺風呢?這恐怕不是一個簡單明瞭、易如拾芥的問題吧。但是,就憑一個文風或書風的差別,難免孤證難立,以偏概全,解決不了最根本的問題。那麼,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呢,那就是:有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蘭亭序》另有書寫者?如果有,用不著大家在這裡犯神經;若沒有,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出來討論就無任何意義……我相信,在《蘭亭序》問題上,不論是誰寫的,大家都會有幾個最基本的共識:一、它是中國書法CROWN上的一顆燦爛明珠,無人能及。二、即使不是王羲之所寫,他的“書聖”地位仍然不可動搖;因為他流傳下來的墨寶很多,不單隻有《蘭亭序》作孤立支撐。三、人們對他的熱愛和崇拜均來自內心,出自自然;即使不是他親手所寫,也絕對相信他有那個實力……有此幾點已足夠矣!過多勞神天上已逝的彩虹,不如多看看當今腳下的泥潭和積水……

  • 6 # 麓風軒

    從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史實來看,《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無疑!但王羲之手書的真跡已經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蘭亭序》是唐人的摹本。

    (上圖:神龍本《蘭亭序》,唐朝馮承素摹本)

    1、六十年代,對於《蘭亭序》真偽曾引起學術界的爭論,郭沫若認為,從當時南京出土的王謝墓誌(晉代)來看,《蘭亭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這個論點本身就站不住腳,我們只要翻開《蘭亭序》就能看見裡面很多字跡都保留了隸書筆意,只是它作為手寫的行書,不像碑刻那樣寫成很莊重的隸書罷了。

    2、從王羲之流傳下來的大量其他手札如《十七帖》等來論證,字形與《蘭亭序》非常吻合!王羲之本人流傳下來就有60多種行書尺牘,而同時代的包括王珣、王導、王獻之、王徽之等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墨跡,從這些法帖來看,也與《蘭亭序》非常吻合。

    (上圖:唐代褚遂良摹本《蘭亭序》)

    3、從王羲之筆法的傳承來看,王羲之將筆法傳給兒子王獻之、王徽之等人,他們家族一脈相傳的筆法都可以看出王羲之筆法的端倪。比如南朝的智永和尚,他就是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智永本人還手寫了《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流傳,都能看出《蘭亭序》筆法的影子。

    4、《蘭亭序》本身的流傳非常有序。王羲之本家族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為僧沒有子嗣,將《蘭亭序》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有歷史記載,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羲之書法珍寶,正是從會稽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中獲取了《蘭亭序》,後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

    (上圖:唐代虞世南摹本《蘭亭序》)

    5、史料記載,唐代唐太宗瘋狂收集王羲之手跡,對王羲之書法非常推崇。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曾命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諸人勾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這幾份摹本。還有一個有力證據,《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我們今天看《聖教序》,其中很多字就是來源於《蘭亭序》,字形一模一樣。

    6、退一萬步說,如果說《蘭亭序》是偽作,那是誰能作偽呢?從歷史上的書家來看,幾乎無一人能寫得那麼精彩,作偽的可能性為零!

  • 7 # 烤狀元的雞

    《蘭亭集序》原本的確是王羲之寫的,這沒什麼可爭議的,只不過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太過於鍾愛王羲之所寫的原版《蘭亭序》,所以命令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了一些摹本,並且將這些摹本賜給他的近臣。據說太宗皇帝駕崩之後,王羲之原版的《蘭亭序》作為陪葬品永遠陪伴太宗長眠地下,這可以說是一種遺憾,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蘭亭序》摹本有多個版本,最有名的有五種,而現今我們通常所見的,就是太宗皇帝令馮承素所臨摹的版本,很多人以為是王羲之原版,其實並不是。下圖即為馮承素摹本:

    另外,還有四種有名的《蘭亭序》摹本,分別是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定武本》、黃絹本。以下為圖集:

  • 8 # 臨池管窺

    不過從《蘭亭序》突然於初唐問世,並以此成為“書聖”王羲之最顯赫的“成名之作”則實有些令人疑竇叢生。

    在古代,確有因帝王喜好和一些地位低下的文人,為了迎合帝王或世人,往往會隱去一些名跡與假託名跡之作。如王獻之的許多作品有的被隱去了名字,有的則改作他人作品。還有如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倪寬贊》則是不知名的學褚書者偽託之作等。

    此種質疑,在於唐以前《蘭亭序》並無任何記載所聞,而唐太宗極力褒羲仰獻,是為什麼?難道喜愛某個人的書法能好之於提到政治高度嗎?如此只有一個解釋:除非唐太宗是為了以文、以書治國的目的而親自授意的一盤“大棋局”。

    我們現今只要提到“書聖”,馬上就會想到“天下第一行書”、“千古美文”《蘭亭序》,它可稱證明王羲之作為“書聖”的奠基之作。對於它最早的記載,始於唐人何延之的《蘭亭記》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夥同謝安、郗曇、孫綽、支遁、孫統、李充、許詢、徐豐等四十二人,修禊之禮于山陰蘭亭,作“流觴曲水”之戲。其中二十六人作了詩,當時眾人推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王羲之借酒興,用鼠須筆、蠶繭紙,寫下了這篇詞翰雙美的《蘭亭序》或稱《禊帖》。

    在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情緒下,王羲之把《蘭亭序》寫得神采奕奕,有如神助。後再寫多遍,總不及這一篇,於是特珍視這篇《蘭亭序》,把它作為傳家之寶物,代代相傳。

    此外還特別記載了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記載是否過於詳細、是否過於傳奇、是否杜撰的成份更多呢?

    一、流傳疑問

    作為王羲之的奠基之作,赫赫名跡的《蘭亭序》為何同時代的各種書論及品評中沒被提及?就是相距王羲之年代不遠的梁武帝與陶弘景主要品評鐘王諸家的《論書啟》中也隻字未提《蘭亭序》。對此我十分贊同宋代姜夔的觀點。

    這是否也側面說明了《蘭亭序》傳至永禪師時只是一個摹本或臨本(郭沫若觀點)?

    還有就是《世說新語》及《藝文類聚》中曾記載的兩篇《臨河序》、《金谷序》兩文與《蘭亭序》原文相同,只是篇幅長短不同而己,但作者卻是石季倫。

    以此,陶弘景還在《論書啟》中論述羲、獻書法時,提到了幾個仿二王的高手:任靖仿(經事黃門帖)、許先生仿(繆襲告墓白帖)、張翼仿(抱憂懷痛帖)、王珉仿(五月十五日繇白帖)等皆能以假亂真,對於陶弘景的見識和精鑑獨到之處,梁武帝都極為佩服。難道我們還能提出異議?

    二、書跡疑問

    王羲之流傳至今的書跡包括《蘭亭序》全部為雙鉤搨本或刻本,沒一字真跡,多數為寥寥數行的尺牘,而《蘭亭序》手稿卻有28行324字,無任何破損,此就是一大疑點。對於王羲之書體演變軌跡,還要提及《論書啟》中陶弘景對王羲之的評論:“逸少至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這從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至《孔侍中帖》、《修載》、《何如》、《奉桔》等帖中可看出王羲之從略帶隸意向成熟行書過渡的發展軌跡。

    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中被認為也是永和年間王羲之最為成熟、最為巔峰的書札代表作《喪亂、二謝、得示》三帖,此三帖為紙本鉤摹,均為王羲之信牘,但聯於一紙之上,足以證明是後人摹本,帖上有徐僧權等人題名,在褚遂良《右軍書目》中有記錄,並鈴有日本“延歷敕定”之印,相當於唐朝德宗、順宗時期,說明三帖流入日本已逾千年,所以國內直到近代才知道有此寶物存世,作為王羲之確切手跡,可信度應很高。

    此三帖鉤摹俱佳,一絲不苟,猶為難得是墨色善有深淺變化。三帖中書雖較潦草,但結體疏密得當、章法疏朗、用筆含蓄、牽絲厚重,與《蘭亭序》用筆鋒芒畢露、牽絲細弱、結體斜正變化隨意等大相徑庭。如“痛”“感”“極”“修”等字從書寫習慣與線條多方折,側鋒較多、起筆駐筆處尚存八分遺意分析,彷彿為兩人所書。相較而言《蘭亭序》用筆倒與王珣《伯遠帖》風格較近:符合用筆削勁挺拔,鋒稜畢現,結體寬疏,個別如“勝”“實”獲“群”諸字,竟與《蘭亭》用筆近似。以至小編懷疑《蘭亭序》是不是王珣寫的?

    三、文風疑問

    日本對《蘭亭序》中的文風居然也有考證,認為從“後之所欣”到“悲夫”這段“中心思想”文字是後人七拼八湊,語無倫次!國內也有人認為前後段情緒反差太大,不符合當時情緒心理或特別是王羲之等士大夫的“老莊”思想。於此小編認為太主觀,但因學識淺薄,實不敢造次亂言。

    此上數例疑點千年來亦有之,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了規模最大的對《蘭亭序》真偽問題大論戰,證反雙方陣營強大,都提出了極具學術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和論據,但都沒解決實質問題。說到底《蘭亭》原本是否偽本,至今沒有充分的反證證據。這次辯論對學術界的影響至今極為深刻,但因最後演變為“政治件事”而不了了之,這是否也如唐太宗對“褒羲”的政治目的相同而發生的“歷史巧合”呢?

    然不管如何,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其藻麗多姿,開一代書風之先的《蘭亭序》其藝術價值是肯定的。

  • 9 # 子衿的書法

    晉書王羲之傳不知道你看過沒有,此書為房玄齡,褚遂良主編。李世民審定並做傳記。

    為什麼扯上這些人出來?因為在王羲之傳中,收錄有蘭亭序全文。負責編撰的房玄齡,褚遂良,為朝廷重臣。他們收錄蘭亭序時,是把王羲之與謝安等好友在蘭亭集會的這件事記錄了下來,明確的記錄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的序文。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你用膝蓋想想,人們會把一件偽作毫無根據的寫進史書,把一場幾個雅人韻士的派對,根據一件偽作寫進史冊,並拿去給皇上審閱。用自己的腦袋去開玩笑。呵呵,恐怕這個代價有點大了。唐代距離王羲之的東晉,只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編寫此書的人為當時德高望重,名垂千古的聖賢。而距離現代一千六七百年。幾個不著調的人,不看歷史(就算看了他們也會說歷史是偽造的),他們想幹什麼?語出驚人。讓世人認識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天縱英才。空口白牙的亂懷疑,毫無根據的想推翻歷史,否定經典,可能嗎?聖賢不信,偏信無賴。這難道是我們的大腦真的長在腳指甲蓋上了?對這個問題你的觀點是什麼?

  • 10 # 千千千里馬

    這是一個什麼難度?這就是說,有人說《蘭亭序》是假的,文章是假的,墨跡也是假的!

    誰這麼大膽說《蘭亭序》是假的?這就是著名的學者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的危言聳聽,把中國的學者都驚呆了!

    於是產生了一場歷時十多年的“蘭亭辯偽”的大論戰。從1962年到1972年,還沒有結束,並且,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蘭亭序》的墨跡值得懷疑,有可能就是唐代的學者偽造的。

    王羲之《蘭亭序》是假的,連帶隋代智永的書法也是假的了。那麼《蘭亭序》是真是假,不但理論上,就是實踐是也是意義重大的,所以,我們學習書法的朋友,應該理解這個歷史。

    智永《真草千字文》區域性。

    我們就不去研究唐被認為是假的代寫《王羲之傳記》的虞世南、房玄齡是不是偽造了王羲之的《蘭亭序》,我們就談談,到底在唐代以前有沒有王羲之《蘭亭序》那樣的行書,有什麼證據嗎?

    如果唐代以前有《蘭亭序》那樣的行書,那就一定會有《蘭亭序》的。

    但是,中國古代的書法史把王羲之時代少數人的寫字方法,描寫為:神人傳蔡邕,蔡邕傳文姬,文姬傳鍾繇,鍾繇傳衛夫人,衛夫人傳羲之這樣一個“很規律”的事情。

    《敬史君碑》區域性。注意“河”字的寫法,已經是王羲之的行書。

    由於唐代以後,漢字的主流書寫基本是王羲之的書法體系,所以,我們基本一直認為王羲之以來,中國的書法就是王羲之的天下了。

    實際情況是,在王羲之時代,隸書仍然是寫字的主流,王羲之的夫人比王羲之晚了將近50年去世,但是,王羲之夫人的墓碑卻是隸書書寫的,你們可想而知,隸書的主流地位有多高。

    那麼,王羲之之後,中國的書寫生態怎麼樣?

    這就足以讓我們思考:南北朝時代距離王羲之也有一百年左右,為什麼會有大量的“魏碑”書法而不是王羲之的書法?

    那就是說,王羲之是少數人的書法,絕大多數人都是隸書,應該是一個確切的事實。

    《敬史君碑》區域性放大,注意“為”字的學法,已經屬於王羲之體系。

    所以,郭沫若在蘭亭辯偽中有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說:晉代是天下都是隸書!

    這話雖然有點過分,但是,基本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晉代確實有80%以上的人是用隸書寫字的。

    但是,王羲之是真的,《蘭亭序》也是真的。

    《敬史君碑》區域性放大,注意“勝”字的寫法,已經屬於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字型。這樣的例子,在《敬史君碑》在多見,這也是《蘭亭序》真實存在的證據。

    我們就用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書寫的《敬史君碑》作證好了。

    而且,我們應該思考一下:那些寫魏碑楷書的書法家,他們的草稿會不會是像王羲之《蘭亭序》那樣寫的?如果不是,《敬史君碑》中的王羲之體系的字怎麼會在魏碑書法之中?

    那麼,我們從《敬史君碑》的存在,就可以認定,王羲之《蘭亭序》是真實的,絕對不可能是唐代人偽造的。因為,唐代以前已經有《蘭亭序》這樣的字型。

  • 11 # 宋石易

    蘭亭序最初版本叫臨河序,僅十數行,傳到智永手中後,被其大量臨寫具說有八百餘篇,後又增加文字數行,真跡被智永秘藏或已毀。

    智永傳給辨才和尚的蘭亭序實際是自已的最好臨本,唐太宗派蕭翼騙走了辯才和尚的蘭亭序乃智永臨本。

    此本後被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臨寫,馮承素、諸葛貞等摹拓,其中以馮承素摹本最為接近,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最佳範本。

  • 12 # 大海218185010

    王羲之的字在唐代李世民時期是由褚遂良鑑定,褚遂良是誰?不僅是大書法家,還鐵骨錚錚,當李治想讓武則天當皇后,褚遂良當眾反對,免冠嗑血。後來武則天把他發配南疆,死在外地。懷疑《蘭亭序》不是王羲之寫的不僅是對書聖的汙衊,更是對褚道良的汙辱!

  • 13 # 黑月42

    認為《蘭亭集序》非王右軍所寫非郭沫若首創!

    比較一下《蘭亭集序》和其它王右軍之作品(現存之帖皆為後人臨摹之精品),不難看出其中的不同。所以有學者提出質疑,然也無法給出必然無法寫出的證據――只能存疑!

    在下以為,既然是臨摹必然有臨者的痕跡――不同於原作。又因原作蹤跡難覓,今人只能看到後人製作。然不影響其美!至於誰的作品這還重要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傢俱展廳裝修,地面和頂面怎麼裝便宜效果好?價格具體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