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逸飛嶺伯爵
-
2 # 孫臻1978
收費依據是什麼?私人老闆喜歡花大錢請明星過來有什麼不可以?(國企另當別論)職業足球就是要按照市場規律來執行,由市場經濟來決定,足協憑什麼收這個錢?換個角度來講 人家企業願意花個千萬請個職業經理人難道也不可以嗎?也要去交什麼調節費嗎?
-
3 # 小言球事
足協收調解費出發點是好的,實施過程可能就是個笑話,政策實施了,一分錢也沒收到。你能想個調解費,俱樂部有更多的策略來破解。
足協調解費實施後,中超引入的大牌外援莫過於莫德斯特,俱樂部透過先租後買方式,規避調解費;內援引進的裴帥,以現金加球員換球員的方式完成轉會,這樣得操作既得到心儀的球員,又不用交調解費,俱樂部有高招。
足協規定的調解費是在俱樂部虧損的前提下,外援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內援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需要等額繳納調節費,主要用於青少年足球培養,普及足球運動、推動足球科技進步和公益性設施建設等。初衷是好的,抑制虛高的球員身價。
在職業性上,廣被詬病的足協,費用收取如何管理,如何透明使用,誰來監督等都是問題。一紙命令收費,如果能夠把費用落到實處,真用於發展足球事業,那是好事;如果不能使用好,就會是個半拉子工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個足協出政策,多傢俱樂部搞對策,足協想收到錢,難、難、難。最後別啥錢沒收到,還落得個瞎干預。
-
4 # 自媒體賽場的梅西
為期兩天的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財務風險防範國際研討會5日在北京落幕,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中超2016年營收資料的披露。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燒錢、虧損和歉收其實人們心裡早有預料,但是公佈的資料還是嚇人一跳。
據普華永道介紹,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70.82億元,平均收入4.43億元。16傢俱樂部的總成本110.14億元,平均成本6.88億元。核算下來,去年一個賽季,各俱樂部總體虧損近40億元。而各俱樂部的總成本費用的比例分配為人工成本67%、球員資產攤銷18%、青訓成本5%、管理費3%、比賽運營成本1%、其他成本6%。
從關注公佈的資料看有兩項值得關注——高人工費用和低青訓成本。高人工成本無非就是外援的高價轉會費和高工資,從目前排名世界前10足球球員年薪裡中超就佔5名就知道這筆費用有多大。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足球發展的根本就是青訓培養的質量,5%的青訓成本費與高人工成本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針對這兩點足協做出的新的規定。新政規定俱樂部的青訓培養費用不得低於支出成本的15%;在人工成本控制上足協也公佈了引援限價規定,對虧損狀態的俱樂部透過轉會引入球員的資金支出,足協將收取與引援支出等額的費用。
而對於收取的調解費用途,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在接受採訪時說:調節費將會用於反哺青訓和社會足球。
如果足協真能將這兩點落到實處,中國足球還真有戲。結果如何拭目以待吧!
轉會調節費,是對引援限價的規定,足協領導表示,這項規定肯定會執行到位。那麼對於外援引進的控制,勢必不是虛言。至於這筆費用的用途,新政的規定是用於反哺青訓和社會足球。
回覆列表
足協收取球員轉會調解費,其目的是為了把中超的不理性購買球員的行為做適當的調控,具有強制性意義。
但是從目前來看,是沒有任何收穫的,新政實施以後,貴州,建業,權健,延邊,蘇寧,遼寧,泰達,恆大都引進了球員,但是這些球員都是以租借,球員交換做籌碼,以及自由身加盟球隊的,沒有一個俱樂部觸犯了足協政策。
可以說,足協動機是好的,但是有點不切合實際。
首先,各俱樂部投資足球,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以恆大為例,恆大走的是體育營銷的道路,以足球作為自己的名片,從而擴大自己的品牌效應和知名度。恆大進入足球領域以後,主業營業額大幅度增長,許家印也一躍成為中國首富。而恆大投資足球七年多,大概投入了40億元,即便這40億都賠了,恆大集團也賺大了。恆大根本不在乎球隊能否賺錢。所以,足協這個調解費限制,對私企其實並沒有太大作用。
我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何如何”,恆大其實做的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三年拿中超,五年拿亞冠,未來全華班,哪個不是敢為天下先的第一人?恆大需要引起話題,引起關注,目的就達到了。假如恆大再次做個吃螃蟹第一人,不考慮足協調解費,高價引進外援,勢必又會再次引起話題和關注,即便上交給足協幾千萬,你說恆大是虧還是賺?
其次,足協總是拿中超跟那些主流聯賽相比,這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中超遠遠不職業,最多算是專業聯賽而已。如果真的為中國足球長遠考慮,那就應該真的做到從青訓開始,包括俱樂部軟硬設施以及足協的政策管理,都得職業化才行,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