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臨天下Q

    朱元璋作為封建王朝中,為數不多的草根皇帝,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在位三十一年,一生勵精圖治,恢復農業生產,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大明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開創洪武之治的盛世。

    《史記》對於朱元璋一生的歷史評價也非常高: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歷史評價相當不錯的大明開國皇帝,在其死後,卻又恢復了人殉制度。其手法可謂是極其殘忍。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豐功偉績的確毋庸置疑,在其稱帝后,明朝經濟得以快速恢復,還一手建立了洪武盛世。朱元璋對百姓實行仁政;但是,熟讀明史或者稍微瞭解朱元璋的讀者,都熟知,朱元璋是出名的嚴苛皇帝。

    朱元璋對於官員是相當的嚴苛,換句話講,貪官汙吏提到朱元璋,都會毛骨悚然。為了懲罰貪官,整頓吏治,朱元璋發明了人皮燈籠的酷刑,想想讓人都不寒而慄。

    因此,在人殉上,朱元璋殘忍程度相比懲罰貪官,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史書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臨死之前曾給朱允炆留有遺訓:“凡是沒有生育的妃子必須陪葬”。

    朱允炆即位之後,對於朱元璋的遺訓自然不敢怠慢,經過統計,朱元璋未生育子女的妃嬪竟達到46人之多。於是,按照朱元璋遺囑,這些妃嬪,必須為朱元璋殉葬。

    這些妃嬪殉葬的死法大致分為兩種:

    其一、自願殉葬或者性格溫順的妃嬪,自然是賜白綾自縊。

    據說,由領班太監把這些殉葬的妃嬪,集中帶進一個屋子裡,每個妃嬪樑上懸掛一根繩子,腳下放個凳子,由一群太監看著,稍有不服從的,就會被太監強制上吊。

    其二、活人殉。

    為了避免殉葬者因痛苦抓壞容貌,執行太監會先使用麻醉類或者安眠類的東西讓殉葬女子完全失去知覺,然後再開啟女子後腦,直接向裡面灌注水銀。

    為了保證殉葬女子容顏不腐,其注入的殉葬者體內的都是水銀,而殉葬者必須都是活人。

    因而,故稱為“活人殉”。

    貝勒說:“人殉”陋習,由來已久,其鼎盛時期是在奴隸社會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陋習已經逐漸被淘汰。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採用兵馬俑代替活人殉,其後封建王朝基本杜絕活人殉葬。

    然而朱元璋把“人殉”制度發展到歷史頂峰,其手法又是極其殘忍,縱然朱元璋一生功績顯赫,但是,採用這種“人殉”陋習,也難道史官以及後世罵名。

  • 2 # 歷史哈哈哈

    明太祖是在公元前的1398年駕崩的,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孫子坐上了這個寶座。繼位後的皇帝,效仿著祖父的所作所為,他下令那些沒有為他祖父身下過孩子的妃子們都要陪葬。這個命令一頒發,後宮當中就傳來了悽慘無比的哀嚎聲。無數妃嬪們都在不停地痛哭,為自己悽慘的命運而悲傷。

    但在明朝時期,後宮中還是有不少妃子們背後都有家族勢力。許多官員們也並不是冷血無情的人,為了保下自己的女兒,朝中大臣們借用手中的權勢,或者手裡的錢財,偷偷的去和後宮的太監們拉拉關係,讓他們私放了妃子。有權有勢的妃子倒是能被保下來,但她們一旦保下來,陪葬妃子的數量就不對了。為了保證下葬之時,妃子的數量核對得上,他們就想到了一個方法,將那些生過孩子,但是背後沒有權勢的妃子拿來頂替。所以說,後宮中的女人,若背後沒有權勢依靠,即使生下孩子,下場也可能很悲慘。

    根據一些史書記載,當年朱元璋去世之時,他的陪葬妃子就有46人。那這麼多妃子,她們是怎樣死的?死狀又有多麼悽慘呢?對於妃子們的死狀,史書裡面並沒有記載,但是據考古學家的考證表明,妃子們最有可能是死於縊刑。這種刑法,指的是把所有妃子們關到一個屋子中,然後給他們一人準備好一條白綾,一人一把太師椅。之後由太監們將白綾掛好,請妃子們站上太師椅,頭套入這些掛好的白綾中。隨後太監們撤走太師椅,就這樣活活將妃子們吊死。想想看,這一群人在房間裡上吊,那得有多可怕?一個個妃子因為被勒住了脖子,而顯得面目猙獰,手腳還不停地晃動著,那樣的場景,若膽小的人看了,估計得連續做好幾天的噩夢。

    當然,上吊這種事情也不是任何一個妃子都能接受的事情。有的妃子不願意死,就會不停地哭鬧,想要逃跑。對於這類不配合的人,太監們就不會給他們留情面,抓住以後,不讓她上吊了,而是直接讓人勒死。活活將人勒死的場景,也是相當可怕的。但其實說來說去,最可怕的並非是妃子們死時的場景,最可怕的應該是殉葬這種制度的存在。

  • 3 # 文史課代表

    ● 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殉葬制度始於商代。

    殉葬制度在中國古代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在皇宮中,皇帝死了之後,會要求他生前的妃子和皇后一同殉葬。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逐漸更替,殉葬這種殘忍的制度就逐漸的被廢除了,但是在明朝時期的時候還鮮有發生,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就要求伺候在他身邊的40多名嬪妃一同殉葬。

    ◎按照朱元璋的要求,殉葬的妃子大多是沒有生育過的女性,這些女性則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歷史糟粕的犧牲品,成為了那段歷史中的塵埃。這些陪葬妃子陪萆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賜白綾

    在古代劇情中,一個人如果被皇帝賜了死,大多的方法便是命人備下一條白綾給其送去,而這種白綾可不是少數民族的“哈達”有吉祥的意思,這條白綾的意思和作用便是命令被賜的人立刻上吊死去,而宮中大多忌諱說死這個字,所以皇帝賜死人的招數名稱就非常考究的被命名為白綾。所以一些殉葬的嬪妃和宮女也大多使用這種辦法讓自己死亡。

    二、賜毒酒

    其實就白綾和毒酒來說,毒酒可以說是當時一種安樂死的辦法了。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地位是很高的。被人們稱為人中之龍,是上天的兒子,所以皇帝所賞的東西,所賜的東西大多都會有一種額外的神聖感和珍貴感,就算是賜毒酒,只要是皇帝賞賜的,一些臣子和妃子雖然傷心,大多也會在謝過皇帝后一飲而盡,因為就和賜白綾相比較,喝下毒酒彷彿是一種較為輕鬆的解脫方式。

    三、灌水銀

    皇帝之所以需要自己的妃子為自己陪葬,這是因為皇帝不想在死去的時候太過孤獨,在黃泉的路上不是很淒涼,為了在死後依然有人可以照顧他;就俗話而說,皇帝要求陪葬是一種傳統,可確是不折不扣的擺架子,因為此舉不僅顯示了其皇權的威嚴,還在後來下了陰間更有排面。說起排面,皇帝自然也想到了妃子的屍體在後來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沖刷而逐漸腐蝕,失去往日的美豔,所以便會在被選中陪葬的妃子身體中注入水銀,為的就是水銀可以防止身體的氧化,為的就是能夠使自己的妃子美顏永駐,不給自己丟面子。

    ●後世評價

    朱元璋文韜武略,以一介白衣南征北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帝國,建國之後寬賦薄稅休養生息,開創洪武之治,確實是一位雄主。但是他重開殉葬,令多少無辜女子英年早逝死於非命,這一點確實令人詬病。

  • 4 # 歷史熱知識

    用活人殉葬是古代葬禮中的一種陋習,在母系社會就開始有人殉行為的發生。特別盛行於奴隸制社會,但是到了漢代以後逐漸式微特別是唐宋時期在法律制度上人殉消失。可是當元朝統一後卻大肆鼓勵民間殉葬行為,而朱元璋從一社會底層人士推翻元朝當了皇帝卻開了明朝殉葬的惡例。

    筆者認為朱元璋重開人殉除了是受元朝的影響外還有避免皇帝死後那些沒有子女的嬪妃鬧出像唐朝那樣亂倫的皇室緋聞這樣於天家形象不好。據史料記載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責殉諸妃”的詔令,於是朱元璋死後有四十六位宮人殉葬。

    這些殉葬的宮人在史料中沒有記載具體是由何種方式死亡的,但是根據古代文化來看死後是要保留身體的完整。因此應該是賜白綾自縊而亡亦或是賜毒而亡,不管那種死亡方式死亡時都是極其慘烈的(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對殉葬者的內心也是極大的摧殘)!

    綜上所述,朱元璋作為皇帝重開人殉的做法是一種十分惡劣的行為,是對生命特別是婦人生命的一種賤視,是一種文明的退步。好在後來人殉還是消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多人借錢時答應很好,還錢就不一樣了,搞得不敢借錢,說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