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閒茶品歷史
第一、湘軍有非常完備的水師,對控制長江中下游起關鍵作用,特別是對武漢、九江、安慶等沿江重要城市可以起到決定性的遏制作用,直接威脅太平天國國都天京。第二、清廷希望保護自己的嫡系八旗軍隊,而讓湘軍、淮軍和綠營在前面充當炮灰。所以湘軍自然而然成為了攻擊太平軍的主力!
-
3 # 知道部
首先,太平天國是清朝後期的一次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政權,他們組織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經歷了十四年時間,達到了舊時代農民起義的頂峰,太平軍起義前期的戰鬥力非常驚人,清朝面對勢如破竹的太平軍可謂束手無策,因為太平軍在起義口號、政權建設和戰鬥策略等方面都比清朝軍隊厲害。
清朝廷的鎮壓軍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軍,而此時他們因為清朝軍政制度混亂而軍心渙散,因為清朝廷腐敗嚴重,軍官的指揮能力有限等,戰鬥力不堪一擊。清軍在和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多次失敗也說明了這點。清朝廷一開始也積極組織軍隊想要鎮壓太平軍,卻屢次遭受重創。
其次,湘軍是晚清時期對湖南地區軍隊的稱呼,也叫湘勇。湘軍的首領特別一些,大部分是封建的儒生,士兵則是招募的湘鄉地區的農民。曾國藩一手創立的湘軍,湘軍的將領關係也不簡單,例如曾國藩和湘軍的部分將領是同鄉、同學、親友等關係。好在湘軍上下等級森嚴,全軍只聽曾國藩一個人的。而曾國藩治軍的特點就是看重思想建設,曾國藩以傳統的儒家的三綱五常、等級制度和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的管理,讓湘軍成為戰鬥力和等級都很厲害的軍隊。湘軍還分為水師和陸軍兩種。
湘軍的武器裝備也很先進,不僅向外國採購了槍炮,還自設船廠,仿製新式獨特的兵器。就這樣,湘軍和太平軍在戰場上廝殺,湘軍在太平軍西征中先敗後勝,在1864年,湘軍攻陷了天京,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太平軍在湘軍為主的清軍圍攻下終於宣告了失敗。
-
4 # 陳悅漫步海邊
太平天國戰爭中,由曾國藩建立的湘軍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軍,關鍵的因素在於軍制,即湘軍的制度不同於八旗、綠營,更適應戰爭的實際需求。
八旗軍和綠營軍,是清王朝打江山、定天下的部隊,曾經都是驍勇之師。在清王朝統一全國後,八旗中的駐防部隊,以及綠營軍,全部分散到全國各地駐紮,又成為了維持清王朝統治的主力軍,然而此後,分防各地的八旗、綠營漸漸開始褪變,除了承平日久,軍戶尚武習氣漸漸磨滅外,一項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綠營軍隊乃至駐防八旗原有的野戰軍式的軍隊編制被徹底打破。簡而言之,打天下時代,八旗、綠營採取的是適應戰場需要的部隊編制模式,兵力集中統一,而守江山時,這種戰時編制則被徹底打散,分防各地的部隊根據防務的需要,被拆分得支離破碎,例如原本一個營500人的部隊,進城之後,人員被分散到城門、橋樑、渡口等等要區看守,逐漸相互隔膜,總體上有點類似野戰軍被改變成了片警的意思。
雖然八旗、綠營制度中有定期會合操練的要求,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名存實亡。因而當遇到大戰,太平天國戰事起來時,各地緊急集中綠營軍隊,分散駐防、當慣了片警的部隊人員被重新集合到一起,此時兵將互相不熟悉,軍隊缺乏軍事訓練等等弊病全部暴露出來,這樣的軍隊不啻於是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在面對以類似野戰軍編成的太平軍時,自然連戰連敗。
而曾國藩辦理湘軍的一大要意,就在於重新按照適應戰爭需要的軍隊制度來編制這支部隊。曾國藩所採取的,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創造的戚家軍的制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湘軍實際上是對戚家軍的山寨翻版。
在按照戚家軍營制,制定了以營為單位的軍隊制度後。湘軍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以宗法道德,以及親情、鄉情來維繫軍隊組織。按照曾國藩的設定,湘軍的各軍、各營,均由統領、營官自募,所募的多是統領、營官的親友、鄉親。這樣的軍隊,從軍官到士兵,互相熟悉,且有親情、鄉親聯絡,可謂是子弟兵,其戰鬥力、組織性自然不是綠營軍隊可以比擬的。
此外,湘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朝氣”。曾國藩所謂的朝氣,其實就是軍隊對功名利祿尚有追求心。湘軍組建時,軍官階層或是不得志的文人,或是低階武官,由此可以以獲軍功、當大官作為胡蘿蔔來激勵這些人員用命作戰,而對從鄉間走出來的普通士兵,則可以用高額的軍餉作為激勵。也由此,當太平天國被撲滅後,曾國藩曾感嘆湘軍要官的得官,求財的已經得財,朝氣不在,暮氣沉沉,再難驅使以堪艱鉅。
除了由名利趨勢的朝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砸孔廟、毀詩書等做法,也使得湘軍還有另外一種敵愾心。即將太平天國視作是名教罪人,而自己以捍衛名教的衛道士自居,這對湘軍中文人出身的人員,別有一種激勵,使得他們容易產生一種像是中世紀十字軍東征一般的狂熱,把太平天國戰爭打成了一場聖戰。
具有適應戰爭要求的野戰軍式的編制,官兵上下熟悉、齊心協力,全軍為著共同的目標殺紅了眼,且又裝備了西式近代化武器的湘軍,自然就成為了太平軍的勁敵。
-
5 # 我沒忘記home
湘軍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地方武裝力量,其主要由(湘)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曾國藩的姻親羅澤南家族、新寧江忠源家族等統領。當時清政府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幾乎完全失去戰鬥力,根本無力鎮壓士氣正盛的太平軍,遂允許漢族地主組織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支。
清朝中央常備軍的腐化
清朝的正規軍為八旗和綠營。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其部分為四旗,1615年時擴建為八旗,是為八旗制度。所謂八旗制度,即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旗民以兵為業,世代為兵,八旗是清朝的軍事核心。滿清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成為職業兵,但相對安逸的生活造成了八旗兵丁的迅速腐化。清廷以“國語、騎射”為國策,然而至乾隆年間,京旗和各地駐防八旗都嚴重腐化,八旗大臣中知兵者也越來越少。
滿清的興起是倚靠它強大的八旗軍力,到滿清入關後八旗軍(滿、漢、蒙)總數達二十萬,但兵力仍遠遠不足。為了加強統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為軍,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稱“綠營兵”。綠營兵獨立於八旗軍,主要駐守漢地,也是清朝的正規軍,不同之處在於,“八旗駐防兵由於世籍,綠旗各營兵由於召募”。
附圖,清代弓兵
清朝初年,漢人為主的綠營負責鎮守疆土,但隨著八旗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日益加強。從三藩之亂開始,清軍開始以綠營為骨幹。據《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記載,清代中葉全國綠營分為六十六鎮、一千一百六十九營,兵員共計648345人。但乾隆後期太平日久,綠營也開始鬆弛腐化,其主要表現為空額嚴重和指揮不靈。道光十三年(1833年),御史俞琨揭露:“各營積習,或以虛名坐扣丁糧,或以家僕濫充伍籍”、“無事則遊手恣睢,有事則僱無賴之人代充”,即使在直隸地區,綠營也“兵額多虛”、“存營十不及五”。
1795年(乾隆60年),綠營在鎮壓苗民起義時尚有戰鬥力。而到白蓮教之亂時,正規軍已無力作戰,不得不依靠地方民團和僱傭兵。1799年,清廷宣佈承認地方民團,民團逐漸進入清朝的正規軍事體制之中。到兩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軍之時,綠營已經完全喪失作戰能力。湘軍大將江忠源總結綠營的弊端時說:“其弊在兵不用命,將不知兵,兵與將不相習,將與將又各不相干,遂至潰爛,不可收拾。”
太平天國起義與湘軍的誕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瑤族人雷再浩以青蓮教的名義在湖南起事,江忠源組織團練鎮壓。咸豐元年(1851年),江忠源奉命鎮壓太平天國,隨即回鄉募集500人前往廣西,號楚勇;1852年,太平軍進入湖南,羅澤南募集湘勇,是為湘軍的雛形。1853年初,丁憂在籍的曾國藩在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並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1854年初,編成陸軍十三營6500人、水師十營5000人,加上兵勇、伕役工匠等共一萬七千人,人稱湘勇(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荃攻克安慶,清廷改湘勇為湘軍),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王闓運曾評論湘軍:“湘軍之可貴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親”、“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將卒親睦,各護其長,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
附圖,湘軍火槍隊
湘勇首戰被太平軍擊敗,然而其屢敗屢戰,最終發展成為對付太平軍的主力。咸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湘勇成為清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曾國藩被授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湘勇開始大力擴充。1861年9月,湘軍攻陷南京門戶安慶;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湘軍達到頂峰,總人數超十二萬人。
在團練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湘軍”、淮軍等武裝力量,一改自北宋以來“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軍事準則,形成為地方武裝勢力。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巡撫者14人,其他各級官員更是數不勝數。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發起,而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
歷史學家郭廷以言:“湘人‘苟能軍,無不將帥者,苟能事,無不軒冕者’。是後四十年間,兩江總督幾乎是非湘系將領或與湘軍有關的人物莫屬。”
-
6 # 盛世觀燈
提到曾國藩的湘軍,是那個時代最具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部隊,乃至令“湘軍精神”流傳後世,成為“團隊精神”的代名詞。那麼,曾國藩的湘軍為何如此厲害呢?
1.曾國潘治軍有方。湘軍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一是凡是臨陣逃脫的將領,不管是誰,有什麼理由,一律開除,永久不得錄用。二是一旦某軍統帥戰死,除非本部有受擁戴的繼任將領,否則全軍就地遣散,回鄉種田。
二,曾國藩計程車兵主要是山民,將士之間大多是同鄉、親戚、師生關係,依靠鄉黨宗族力量維持凝聚力。
三,湖南人性格自強,剛毅、勇武。靈氣、匪氣、霸氣三氣合一。“尚武的精神,自古有之。據說,早些年裡湘西人在年幼的時候之間通常就會打架,形成了善戰的傳統。
四,湘軍的待遇很高,所以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進入湘軍,得到升官發財的機會。這樣一來,士兵勢必感激自己的上一級。如此,從大帥到士兵,湘軍就像一顆大樹,“由跟而生幹,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組織內部全部打通了。“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孚,臨陣自能患難相顧。”由此,在湘軍內部,人和人的關係不再是捆在一起的樹枝,而成為一個由感情紐帶凝聚起來的
回覆列表
如題,有學者言打敗天平軍的不是清軍其它部隊,而是湘軍。瞭解這個說法我們首先來弄清楚以下兩個背景。
首先,太平天國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建立的農民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學屆對這次農民政權給予極大的定位,太平天國曆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太平軍起義前期戰鬥力驚人影響迅猛,清王朝面對來勢兇猛勢如破竹的起義軍毫無辦法,太平軍在起義口號、政權建設、戰鬥策略等方面展現出了優於清王朝的方面。而清政府的鎮壓部隊主要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八旗和綠營,但此時的八旗軍和綠營早就由於軍政體制混亂,軍心渙散,腐敗嚴重,軍官指揮能力有限等原因,戰鬥力基本完全喪失。在與西方國家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也足以說明清軍的戰鬥力。清政府前期也積極組織部隊對太平軍進行鎮壓,但都遭受重創,鎮壓效果不明顯。
第二,我們來了解一下何為“湘軍”。湘軍是晚清時期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湘軍將領比較特殊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地區一帶農民。曾國藩一手創辦,將領關係較為複雜,比如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上下層層隸屬,等級森嚴,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但曾國藩治軍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看重思想建設,他以傳統的儒家三綱五常、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管理,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戰鬥力和等級都很強的軍隊。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湘軍在武器裝備上,湘軍不僅向外國採購洋槍洋炮,還自設船廠,仿造新式
獨特而同樣具有戰鬥力的湘軍在戰場上與太平軍進行廝殺,太平軍西征中湘軍先敗後勝,1854年8月,曾國藩率湘軍主力出省作戰,與太平軍激烈爭奪湖北、江西。1855年,湘軍攻佔武昌,次年佔領江西九江,1860年攻陷安慶,1862年,曾國藩指揮湘軍分三路進攻天京,1864年8月攻陷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軍在湘軍為主的清軍圍剿下最終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
羅爾綱:《湘軍兵志》,中華書局,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