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晨曦

    【背景】

    漢初的政治體制基本沿襲秦制,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又恢復了秦代已廢除的分封制,採用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體制.早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網羅各股軍事力量,與楚軍爭奪王位,曾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他們在漢軍大旗之下,使劉邦終成帝業.其後,他認為異姓王終不可信,而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後,先後以種種藉口除掉異姓王,同時又分封劉氏子侄為同姓王,並與群臣刑白馬之盟下,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作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的輔助手段.

    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劉氏諸王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起因】

    楚漢相爭時,劉邦藉著手下眾多將領與背叛項羽的諸侯王而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在戰後不得不將功績最高的一群將領封為諸侯王,但其卻對異姓諸侯王心存疑慮,害怕其謀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開始著手翦除異姓諸侯王和功臣勢力.以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為例,劉邦在垓下之戰獲勝後即改封其為楚王,使其離開根據地齊地,並於翌年設計將韓信擄至長安,降為淮陰候,最後藉呂后之手斬殺韓信.

    其後彭越、英布、韓王信、臧荼、盧綰等王皆一一被其貶殺.其將異姓諸王清滅後,發現漢朝的控制力還只能停留在關中地區,在邊疆地區卻顯得鞭長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制,以保劉氏江山穩固.然而隨著呂后勢力日大,其擔憂漢室江山被呂氏奪去,因此在其晚年與劉氏諸王殺白馬為盟,以策萬全.

    【結果】

    劉邦駕崩後,呂后要立諸呂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對,但是左丞相陳平、絛侯周勃認為呂后此舉並無不可,結果呂后大封諸呂為王,呂氏的諸侯王直至呂后死後才被廢.

    在西漢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權,被封為假皇帝,最後篡漢,將此盟約撕毀.其後漢光武帝重建漢朝,此盟約再被重提.直至東漢末年曹操稱魏王,其後其子曹丕繼任魏王並篡漢稱帝後,白馬之盟才被徹底撕毀.終漢之世「非劉氏不王」這個祖訓除了在上述的三個時期以外,都被嚴格地遵守,因此可見此盟約對漢代皇帝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道理】

    總結下來白馬之盟的本意是鞏固漢家天下,但卻反而因為過於依賴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漢文帝時,先後發生了濟北王和淮南王的叛變;而漢景帝時更發生了七國之亂.但最終這些叛亂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勝收回封國的官吏任免權,削弱了封國的實力.其後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實力被大幅削弱,變成一種虛銜.結果劉邦白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為訓言留下.

  • 2 # 創業者小約

    白馬誓盟,應該指的是白馬之盟,漢高祖劉邦為鞏固漢室王朝所設立的盟約。至於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看下事情經過就知道了。

    秦朝末,天下蒼生苦於秦的暴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群雄並起反抗,義軍遍地都是,其中以劉邦、項羽最為強大。後來劉邦垓下敗項羽,項羽敗走,逃至烏江,霸王別姬後自刎烏江。此後劉邦便逐步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將領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劉邦征戰天下統一全國,為建立大一統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其中韓信更是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功高蓋主,所以這種情況下劉邦不得不延襲周時的做法分封勞苦功高的開國功臣,於是在秦時被廢了的分封諸侯王的分封制再次被起用。其中封王的有先前齊王后改封楚王的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

    在一統天下後,剛開始劉邦息兵養民,韜光養晦,興修水利,造福蒼生,鼓勵農業生產,改革內政鞏固江山。在劉邦一系列的仁政下,社會開始從秦末水深火熱中轉向欣欣向榮的發展,取得國泰民安,國富民強的功績。但是劉邦到了晚年,唯恐自己死後諸侯王動亂,像周朝時瓜分周王朝一樣瓜分漢室江山,加上封王都是異姓,越發猜忌各封王。於是劉邦吸取先朝前周朝的時的諸侯爭霸,大亂姬姓王朝的教訓,為了讓江山穩居自己漢室子孫手裡,於是開始藉口誅殺異姓王,韓信首當其衝。就這樣把這些人殺光後,並召集天下文武大臣,所有官員齊聚後,斬殺白馬,立下盟約:

    第一,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無功封侯者,天下共誅之。

    第二,只要漢室王朝存在,天下文武百官及其後代就有高官俸祿。

    立下此白馬之盟,以此鞏固漢室江山。

    所以,我覺得白馬之盟反映出,第一,人性都是自私的,君王也一樣。第二,強大的私心慾望,會帶來殺戮。第三,自古以來,就是為人處世的社會,伴君如伴虎,需要懂得領會君王的意思,若跟你分天下,說明皇帝想殺你了,別傻傻的還不知道,領下這份情,此時應該不領情,並裝作沒有貪圖與帝王分江山的想法,只需要為他服務就夠了,方能保全。

    結語:伴君如伴虎啊!

  • 3 # 一夫壹歷史

    中國歷史上白馬盟誓的儀式有很多次。問題是那次真正的履行了當初的盟誓?一次也沒有。這個其實和我們民族的信仰有關。我們崇拜祖先,而祖先不是神。這樣我們的崇拜只會有形式而不會有內容。

  • 4 # 喜慶有你

    白馬盟誓只是為了自己或小團體內人員的利益的抱團之舉,將小團體內的人員形成利益共同體。這種盟誓可能在開國或創業初期作用比較大。因為開國初期或創業初期資源少,事務繁多,利益少,就是事多錢少的時候。有所謂盟誓或道義的約束不容易引起爭鬥。但當有一定的利益爭鬥的時候(已立國或創業穩定),各方就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將盟誓丟之腦後。為了利益爭得頭破血流。正所謂能同甘苦而不能共富貴。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白馬盟誓在一定的時期能起到整合資源,團結各方的正面作用。但是僅限於道義上的盟誓是不可持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雍正登基後,八阿哥如果造反有機會成功麼?至少看起來有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