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畿
-
2 # 笑搞
因為天下名字叫張飛的人不可能只有一個,張飛在報名字時加上“燕人”表明自己是燕地(現河北省)人,以示與別人的區別。同時也表示自己不是“來路不明”的泛泛之輩,而是一個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自己出生在燕地,就是今天河北那一帶!在戰國時候那一帶是燕國的地方,後人稱之為燕地。
戰國以前,就開始有中國這個說法,主要指中原地區,華人指所有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包括各種少數民族,但不包括匈奴.民族衝突的表現形式上,就是華夷之爭.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人,但又相對獨立,自稱為趙人,秦人,楚人,這個說法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
這是古人作戰前的一種表態。兩軍對壘,戰將對陣,後面跟著一批小嘍囉。這樣吼一聲,有四個好處:(1)氣勢上嚇到對方,不管吼得是什麼,只要吼得響,吼得有模有樣就牛叉;(2)給自己打廣告,每次陣前都這麼喊,以後大家就認識你了。就好比“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
燕人是不是很牛叉說不準,但肯定不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種家鄉自信。2、這是習慣。就好比“常山趙子龍”一樣。 -
3 # 指動濟南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漢的兩大名將張飛、趙雲出戰時,經常會自報家門:燕人張飛在此!我乃常山趙子龍……那麼,這兩員大將為什麼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常山呢?僅僅是單純的一種身份說明嗎?
《三國志》中記述“張飛,字益德,涿(zhuo)郡人”。涿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戰國時屬於燕國,因此張飛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二字,用來表明自己的出身。
不過,正如現代人自我介紹時說:“我姓秦,秦始皇的秦”,絕不會說“我姓秦,秦檜的秦”一樣,張飛的關於“燕人”的自稱裡,其實還含有一份對身份的自豪感。為何這樣說?
因為,春秋時期差點兒被滅國、靠齊桓公幫助才站穩腳跟的燕國,戰國時依靠燕昭王的勵精圖治,築黃金臺,“千金買骨”,聚集了大批人才,蘇秦、樂毅、鄒衍等都被重用,原本弱小的燕國不僅成為七雄之一,還攻入齊國,連下齊地70餘城。
這是燕國最鼎盛的時期,是無數燕人的自豪。戰國末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等人湧現,燕趙兩國聯手抗秦,趙國被滅,燕國扶助趙氏皇親在代地復國……在這塊土地上,從來不缺乏俠士和英雄。
講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雲出場時,會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了。常山,也位於如今的河北,戰國時期屬於趙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張飛和趙雲還是老鄉哪。
燕趙兩國,前有平原君趙勝好養門客、後有燕太子丹好養俠客以刺秦,燕趙之地的“任俠”一向有歷史的傳承。
燕趙之地原本臨近戎狄,民眾尚武,品性剛直,多行俠事,重仁義而輕生死,所謂“女為悅已者容,士為知已者死”。三國時期群雄紛起,無論是張飛還是趙雲,報上家門表明來自於燕趙之地,除了高度認同自己的身份之外,也有威懾對手的意味。
-
4 # 李旻炎
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
張飛自稱燕人,不僅是對籍貫的稱呼,更是潛在地表明自己有俠士、大將之風。
飛本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此地早在春秋時期建置,為燕國故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霸不休,養士風氣盛行,而燕、趙之地由於靠近北部邊陲,外受遊牧民族侵擾,內要逐鹿中原,地理原因迫使當地人重視武功,習武之氣風然不衰。刺客豫讓、荊軻,名將樂毅,改革家趙武靈王、興國之主燕昭王,樂師高漸離等如雷貫耳的名人俠士都出於此地。清詞大家陳維崧的《南鄉子·邢州道上作》以激盪的情懷筆墨寫下了詠懷燕趙故地的名篇:
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捲怒濤。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鵰。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張飛大喊燕人的場合、時間往往是在陣前交戰報名的時候,挑這種時機不僅是在說明身份籍貫,還是在強調此地盛產像我這樣的豪傑猛將,從心理上震懾對手,瓦解敵人的意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未戰而敵人先怯”的目的。裴松之注《三國志》援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他評價馬謖的話用來形容張飛,也能看出張飛的心思機巧,對陣即以氣勢先聲奪人。類比趙雲自報家門“我乃常山趙子龍”就可見一斑,也從側面說明張飛是心理戰的高手,這也是張飛常說自己是燕人的原因。
-
5 # 歷史風暴
在古代,戰場上決鬥的時候都喜歡報自己的名號。因為,對方的刀下不死無名之鬼!
張飛的老家是河北涿州,這裡被稱為北京市的南大門,涿州是一個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的地方。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這裡屬於燕國的領土。那個時候,燕國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又是800年的老諸侯。所以在天下的知名度非常高。可惜燕國的戰鬥力卻不強,先是春秋時期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打,到了戰國時期又經常受趙國和齊國的欺負。所以燕國給人的印象,並不是很很厲害,這一切改變發生在漢朝時期。
漢朝時期,這裡屬涿郡,是抵禦匈奴人的前線。自從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圍,北方就沒少了匈奴人的騷擾,為了保家衛國,當地人的戰鬥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因為靠近北方草原,這裡的軍人甚至百姓人人能騎善射,是天生的戰士。
雖然當地已經被郡縣制,但是由於燕國統治時間太長,人們還喜歡稱這裡的人為燕人。尤其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這段時間,這裡屬於幽州管轄,擁有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軍之一,幽燕鐵騎。誰用了這支部隊,誰就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而這支部隊最終成了劉秀手中的一支利劍,他橫掃天下,重新建立了漢朝,史稱後漢,由於都城在東都洛陽所以也叫做東漢。
因為以上種種,燕人這個名號給人的感覺就特別能打(比如老外看到華人就以為會功夫)。所以,張飛在報名的時候,就喜歡加上自己的籍貫,告訴對方自己很能打,從心理上震懾對手,為自己在戰鬥中取勝增加機會。
由於自身水平也比較高,久而久之燕人張翼德就成了張飛個人品牌。
-
6 # 魚羊悠揚
張飛每次出戰都會大喊“俺乃燕人張翼德”!已經成為了他的招牌Logo。 其實這話不是閹人張翼德,當然也不是恐嚇要閹割了你們,雖然都是為了氣勢嚇唬他人!
其實這句話和吾乃常山趙子龍,吾乃駐馬店袁紹,吾乃包頭呂布是一樣的。
你問什麼意思,第一個意思自報家門:張飛是幽州涿郡人氏,也就是春秋戰國的燕華人。這當然不是送快遞的嗎?我家住在.....而是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出壯士的地方! 張飛是個猛將,以勇敢著稱,喊出來就是告訴對方我是猛男,燕人厲害差不多這個意思。所以趙雲也喊:吾乃常山趙子龍!包頭呂布就不怎麼喊這個了,袁紹也不是猛將,駐馬店也沒怎麼喊了。
第二個意思:閹人張翼德 喊起來多有氣勢!張哥本來就大嗓門,料敵先機,嚇死你。你到人多地方喊下,這段話多有氣勢:配上大嗓門,絕!
第三個意思:張飛已經頗有威名,並且名頭越來越大,每次出戰都會大喊俺乃燕人張翼德在此,更好的震懾作用。
既光宗耀祖,氣勢如虹又嚇唬敵人,而且喊喊發力熱熱身,總之喊了有用,所以每每出戰都會大喊俺乃燕人張翼德。
-
7 # 海納百川233699882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漢名將張飛出戰時,兩軍對壘,經常會自報家門:燕人張飛在此!趕快下馬授降!那麼張飛為何要在名子前加上燕日呢?僅僅是單純的一種身份說明嗎?
《三國演義》中記載“張飛,字翼德,涿郡人。”涿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戰國時屬於燕國,因此張飛要在名子前加上“燕人”二字,用來表明自己的出身。
張飛此意大有炫耀的成分,就像現代人自我介紹時說:“我姓秦,秦始皇的秦”,絕不會說“我姓秦,秦檜的秦”一樣,張飛的關於“燕人”的自稱裡,其實還有一份對自己身份的自豪感。為什麼要這樣說?
因為,春秋時期差點兒被滅國,靠齊桓公幫忙才站穩腳跟的燕國,戰國時依靠燕昭王的勵精圖治,築黃金臺,“千金買骨”,聚集了大批人才,蘇秦、樂毅、鄒衍等都被重用,原本弱小的燕國不僅成為七雄之一,還攻入齊國,連下齊地七十餘城。
這是燕國最鼎盛的時期,是無數燕人的自豪。戰國末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的荊軻等人湧現,燕趙兩國聯手抗秦,趙國被滅,演過扶助趙氏皇親在代地輔國……在這塊土地上,從來不缺俠士和英雄。
燕趙之地原本臨近戎狄,民眾尚武,品性剛直,多行俠事,重仁義而輕生死。所以兩軍對壘張飛報上家門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外,也有威懾敵方的意味。
-
8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三國時候的劉備與張飛都是涿郡人,兩人很早就互相賞識,一起打拼。涿郡即現在的河北涿州市。在戰國時候這裡屬於燕國範圍。說是燕人沒有問題。
張飛自稱燕人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言辭表達,在現實之中是不是這樣稱呼,在更注重史實記錄的《三國志》裡沒有見到這方面記錄。
東漢時候的社會是很注重門第身份的。劉備肯定不會強調自己是燕人。因為他一直對外聲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的兒子劉貞就被分封到涿縣,因獻上的酌金成色不夠兩削去爵位。到了劉備這一輩,在涿郡生活了好幾輩了。儘管弄到以飯賣鞋與織蓆為生,但劉備顯然還是強調自己的血統身份好過強調自己的地域身份。
張飛強調燕人也不是強調祖上有什麼大門閥的淵源。如果有,他肯定會公開大說。關鍵是東漢末年,鉅鹿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發起太平道,組成黃巾軍,發起起義,四方響應,漢朝天下大亂。是作亂之源,名聲很不好。也因為黃巾軍到處攻打,劉備、關羽、張飛才在亂世紛紛之中結伴自保,並應招加入幽州太守劉焉招募的所謂義兵隊伍。東漢的鉅鹿是今天河北的寧晉一帶。
張飛姓張,公開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的三巨頭張角、張寶、張梁也姓張,張飛如果在實際現實中強調自己是燕國的張姓後人,不同於黃巾軍三頭目的河北的鉅鹿那個地方的張姓淵源,劃清界限,撇清關係,也都可以理解,是人之常情。
-
9 # 宇澤侃歷史
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張飛出場都會大喝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或者燕人張飛在此,張飛為何會自稱燕人呢?這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身份說明嗎?
在《三國志》的敘述:“張飛字益德,涿郡人。“涿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燕國,因此張飛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往往會加上”燕人“二字,用來表明自己的出的出身。
三國時期,各路諸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講述自己的出生。例如;劉備經常向他人介紹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因此張飛在自稱”燕人“僅僅是為了介紹自己的出身,另外也展現了一種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好英雄氣概。
-
10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相信不少朋友都讀過《三國演義》或是《三國志》,瞭解了漢末之年天下三分的歷史。張飛是劉備麾下一員猛將,手拿丈八蛇矛,沉聲一吼可以震斷橋面,擁有“萬人敵”的稱號。張飛雖是以屠戶出身,但武功不是蓋的,有許多歷史迷也十分喜歡張飛颯爽武勇的形象,那麼在電視劇中,張飛為什麼自稱“燕人”,有什麼原因嗎?
或許有的朋友認為張飛自報家門時,說的“燕人”的燕有其他的含義。但其實這個觀點純屬誤解,張飛所說的“燕人張飛在此!”沒有別的意思,只是一種自報家門的形式。舉個例子比方說在現代,我們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別人問“您貴姓”,而我們會回答“我姓陳,陳獨秀的陳”卻不會回答“是陳世美的陳”。張飛在自報家門時,會帶有一個地名,這是在表達自己對於家鄉的一種自豪感。
也就是說,“燕人”中的“燕”指的是某個地方的地名,而非別的意思。而如果要問張飛為什麼會在自報家門時帶一個地名來表示出身,我們就得了解這種家鄉自豪感的由來了。
那麼,既然燕是地名,燕具體指的是哪個地方呢?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張飛出身涿郡,涿郡放在今天,其實就是河北的涿州市,那麼這塊地方從前是哪呢?其實涿郡也就是戰國七雄爭霸時期的燕國,而張飛自稱燕人,指的也就是“燕地的人”了。
那麼張飛和劉備其實是老鄉,這兩人早就在老家互相認識,到後來還結伴自保打天下去了。為什麼劉備不自稱自己是燕人,張飛卻要這樣自稱呢?
如果說東漢末年還是注重血統與氏族在社會上的地位的,其實也沒錯。劉備同樣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比起燕人來說,劉備更願意強調自己是皇室後代,雖說身上從哪都看不出來是皇族的樣子,甚至落魄到賣草鞋草蓆為生,不過如果把自己身為中山靖王的後代這個事拿出去說的話,會比自稱燕人更有威懾力一點,讓社會上的人們更能產生景仰之情。
而“燕國的人”這個身份對張飛來說有什麼炫耀的意味呢?畢竟算在戰國七雄之內,燕國在那個時候還是很能打的。戰國時期,除了七個武力強大的大國,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也有不少,但是燕國好歹還撐到了最後,最後以一筆“風蕭蕭兮易水寒”畫上終結的句號。
對燕華人來說,戰國時期的種種歷史就是自己炫耀的資本了,雖說在三國亂世中,這些家世派閥都沒什麼實質性作用,只有實力可以定奪天下。但張飛如此自報家門,還是為了對敵軍起到震懾作用。
回覆列表
張飛為涿郡人,涿郡戰國時屬燕國.張飛就自稱燕人.
戰國以前,就開始有中國這個說法,主要指中原地區,華人指所有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包括各種少數民族,但不包括匈奴.民族衝突的表現形式上,就是華夷之爭.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人,但又相對獨立,自稱為趙人,秦人,楚人,這個說法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