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唐朝詩人筆下的詩境是否有誤呢?(雨天洗衣是否與常識相背?)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5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有記

    我覺得有這樣幾種可能:

    1:作者是登閣攀林後遠望時,聽到了山下數家砧杵聲,或則是看到了。總之從山上看到山下應該是看和聽都不清楚的事,更何況寒雨中!所以這裡可能虛擬寫法。主要去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和意境。

    2:“東邊日出西邊雨",在山中氣候是變化莫測的,也會經常的下雨。作者感受了寒雨可能是片雨氣候,或當時山下是沒有下雨的數家在砧杵呢?這隻能說明作者的視力特別好,雨霧中還能看到山下!下雨的時候在山上應該是聽不到山下的砧杵聲了吧!不然真的太神奇了!

    3:作者可能聽到了類似的砧杵聲,誤以為是山下傳來的,當時作者可能看到山下人家,又有類似的砧杵聲,才會理所當然的寫到“數家砧杵秋山下”。事實可能什麼都沒有!

    我還是偏向於第一種可能!

    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互關注吧!

  • 2 # 塗作興a

    此句出至唐田園派詩人韋應物《登樓寄王卿》.當時田園派詩的實質已日漸成熟.發展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期間.韋的代表作有《觀田家》.韋詩感情慷慨悲憤.浸人心扉.但也有部份思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總的說.韋詩意境深遠.情懷朗朗.寫景如畫.耐入尋味.如《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田園派詩的風格確定了語言淡雅.幽閒樸素抒情.絕非“意境有誤.”個人淺見.恭侯批評.

  • 3 # 天山逸雲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唐朝詩人筆下的詩境是否有誤呢?(雨天洗衣是否與常識相背?)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這是一首借物詠懷之作,有古詩鑑賞書中稱這是詩人為懷念友人王卿所作,但我卻覺得不應該這樣簡單地理解!

    書中把首句“踏閣攀林恨不同”,解釋為兩人年少時情投意契,一起嬉戲,上房,上樹,但首句中的“恨不同”卻不好解釋,即便是自小的朋友,離別也只堪稱愁,說恨就!

    我以為是兩人成長之後的志向和抱負有了分岐,兩人的生話境遇有了大的差異,才會形成主觀意識中的“恨”。

    這種恨,未必有明確的指向,針對某事、某人,也可能只是對於時事的無奈,對於自身的無力的一種嗟嘆!

    楚,

    周代諸侯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熊繹受封於周成王,立國於荊山一帶,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周人稱為荊蠻。後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王城)。春秋戰國時國勢強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擴充套件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戰國末,屢敗於秦,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現在泛指湖南湖北兩地。

    “楚雲滄海思無窮”,這句詩似也不難解釋,結合上句的“恨不同”,可以理解為這種離別後的愁緒,那變幻莫測的楚地天空,雲海翻湧,就如同我的思念有增無減,激盪無窮!

    到了這裡,詩人筆鋒一轉,加入了對聲音的描寫“數家砧杵秋山下。”這種意象上的拓展在歷代詩詞中用法並不鮮見,如“更堪江上鼓鼙聲”如“幾處吹笳明月夜”。這種對聲音上的描寫,往往使得詩作的意境更深迥,空間層次更豐富!

    單獨地看這句詩並不矛盾,幾家農婦手持砧棒在秋日山下的小溪旁洗衣,間或閒談嬉笑!這該和現今一些山村生活高度吻合。多美、多親切的畫面啊!

    要知道,古時家中是沒有自來水的,也沒有化學肥皂,洗衣粉,洗衣必大量用水,傍溪而做就是當時的一種常態。當時也沒洗衣機,甩幹是不可能的,衣服脫水的方法無非就是用手來絞,或其他的土辦法。楚地風雲變幻,多偏潮濡,衣服洗後的乾燥就會很成問題!

    可我們的大詩人卻偏偏安排這些人在寒雨中捶衣浣裳,“一郡荊榛寒雨中”,與生活中的常識相左,這是否是詩人只為了增加思緒中的意象的深度,而隨意填加的呢?

  • 4 # 書院de天下行走

    城裡人可能體會不了農村裡的生活吧:1.可能洗著洗著下雨了,但不是很大,想早洗完早回去,而不是像城裡人那樣看到下雨就馬上想著去躲雨。2.農村裡下毛毛細雨一般都會穿蓑衣戴斗笠去耕田洗衣服的,這個很常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漢打落牙吞血”的出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