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歌行a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南明政權沒有堅挺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皇族各自佔山為王,出現了很多政權,這樣也就造成了南明力量的消耗與分散,無法抵抗政權統一的清政府的各個擊破。
如果南明政權能夠做到政權統一,當時滿清未必能夠絞殺南明,統一全國。歷史上是有例子的。晉朝皇族南下以後,因為只有司馬睿一個政權,因此東晉延續了下來。宋朝皇族南下以後,也因為只有趙構一個政權,因此南宋也堅持了下來,延續了一個半世紀。
如果南明也只有一個政權,複製東晉和南宋的奇蹟,未必不可能。
(朱慈烺劇照)那麼,哪個人適合成為南明政權的唯一領袖呢?顯然是太子朱慈烺莫屬。
實際上,崇禎皇帝在崇禎三年,就已經把長子朱慈烺立為皇太子了。那時候朱慈烺剛滿週歲,而且此後一直當了14年太子。明朝覆國的時候,他已經15歲了。15歲在古代其實算一個成年人的,由他來建立南明,統一抗清,是正合適的。可是,為什麼最終不是這樣一種局面,而造成了南明出現多個互相牴牾的政權的情況呢?
直接的原因,是李自成政權敗退北京的時候,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
李自成進京以後,對太子朱慈烺還是比較好的,沒有為難他,而且還封朱慈烺為“宋王”。從這個封號可以看出,李自成對朱慈烺的安排,是很重視也頗為考究的。因為最初“宋”這個封號,是周武王拿下商朝以後,給商朝皇室的封號。而且分封的地域也不差,宋國在周朝也一直是一個很有發言權的國家,宋襄公很弱小,卻還能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不過,由於李自成只在北京城裡呆了42天。42天之後,就不得不在滿清的強力攻擊下,退出北京城。正是由於李自成退出了北京城,因此,朱慈烺從此下落不明。
事實上,要說崇禎皇帝做得不到位的話,並不是他沒有封太子,而是沒有儘早把太子送出城。如果他能夠儘早把太子送出城,就像當年司馬睿、趙構,乃至於南宋末年宋朝皇室把宋恭帝的兩個兒子預先送出去一樣。可能南明就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了。
(李自成進京)當然了,也不能說崇禎皇帝沒打算把他兒子們送出城。實際上,當時他還是有這方面的安排的。他逼迫他的后妃們自殺,逼迫並親手砍殺他的女兒,但是對他的兒子,他還是很保護的。當時他把朱慈烺等兒子送給了他的岳父周奎。其實是想讓周奎把他們保護起來,並趁機送出城。但是沒有想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周奎直接就把朱慈烺等幾個外孫送給李自成了。
朱慈烺最終沒有被送出,但是,實際上朱慈烺也並沒有就此完全消失掉了。因為後來還發生了一件“太子案”。
當南明建立由福王朱由崧稱帝的弘光政權以後,南京城後來出現了一個人,自稱自己是太子。後來,弘光政權認為這個人是假太子,把他給殺掉了。
很明顯,這個人並不是什麼假太子,而是真太子。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去南京自稱自己是太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他不可能確保沒有人看見過太子,萬一被別人認出來,那可是殺頭之罪。其二,自稱是太子,並不會得到什麼好處,首先朱由崧就不會饒過他。朱由崧要是也承認他是太子,就只能把皇位讓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來一個不承認。
所以說,在那種情況下冒稱太子,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清軍入關)既然很危險,卻有人稱自己是太子,那麼他就是真太子。
是真太子,弘光政權卻認為他是假太子,把他給殺掉。這隻能說明,就算太子真的逃到了南方,也沒有用,不能改變南明出現多個政權的格局。
那麼,為什麼南明會出現多個政權這種格局呢?
顯然,這是與明朝的政治生態是有很大關係的。
明朝由於不設相位,同時由於歷代皇帝普遍不理朝政,因此就造成了明朝大臣的黨爭特別嚴重。而所謂的黨爭,其實就是一種利益的爭奪。誰都想成為利益獲得者。想成為利益獲得者,就得把別人打壓下去。這種黨爭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而崇禎皇帝捉摸不定的很多做法,又再一次加劇了這種黨爭。
因此,當清軍入關,大臣們普遍南逃的時候,這種黨爭也帶到了南方。所有那些大臣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必然會各自扶持對自己有利的皇室成員,想透過做大,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說,這實在與有沒有太子,沒有任何關係。南明註定四分五裂,最後失敗,是必然的結局。
(參考資資料:《明史》《南明史》等)
-
3 # 菊花仙子888
明崇禎皇帝即明恩宗,名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幸,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自縊於北京景山,屹立了200多年的明朝就此滅亡,可能因為生前自身難保所以未立太子
-
4 # 歷史的小學生
崇禎帝共有七個兒子。其中,周皇后生有三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皇長子)、懷隱王朱慈烜(皇次子)、定王朱慈烔(皇三子);田貴妃生有四子,分別是永王朱慈炤(皇四子)、悼靈王朱慈煥(皇五子)、悼懷王(皇六子)、皇七子。皇長子朱慈烺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明朝覆亡的公元1644年,皇太子朱慈烺十六歲,皇三子十四歲,皇四子十歲左右。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其他皇子都已早逝。李自成攻入北京內城後,崇禎帝感到大勢已去,為作將來計,他命人把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和皇四子送出宮外躲藏起來。在與太子、二王臨別之時,崇禎帝為他們換上百姓裝束,特別叮囑皇太子朱慈烺道:“汝今日為太子,明日為平人。在亂離之中,匿形跡,藏名姓,見年老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萬一得全,來報父母仇,無忘我今日之戒也!”後來,皇太子朱慈烺藏匿於民間,皇三子和皇四子一齊去了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城,命令全城搜尋皇太子和皇三子、皇四子。第二天清晨,周奎將皇三子、皇四子交出。不久,皇太子亦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他被帶到李自成面前時,面無懼色,盡顯帝王之氣,問李自成:“何不殺我?”李自成答道:“汝無罪,我豈妄殺!”皇太子又說道:“既然這樣,聽我一句: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我百姓。”李自成一一答應。後來李自成東征吳三桂時,皇三子和皇四子曾隨軍前往。據說當時皇太子也在軍中。據《明史》記載,李自成曾封皇太子為宋王。山海關一戰,李自成軍大敗而還,皇太子、皇三子和皇四子下落不明,有人說是被吳三桂奪去。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北京出現皇太子;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南明小朝廷亦出現皇太子。據考證,南明皇太子是假的。
北京出現的皇太子應該是真的。朱慈烺在一個太監的陪同下進入了周奎府中。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看到朱慈烺後,抱頭痛哭。如果這個朱慈糧是假的,長平公主定然不會有如此舉動。周奎問朱慈烺藏身何處,朱慈烺答道:“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於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京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裡。店小二見我是避難的人,給我穿上舊衣服,讓我在灶前燒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後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外,在那裡生活了半個月。太監來尼姑庵發現了我,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了。”說完,朱慈烺就哭別而去。幾天之後,朱慈烺又來了,長平公主告誡朱慈烺道:“慎毋再至矣!”因為周奎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曾將皇三子、皇四子交給李自成,這次也難免他不會把太子交給清廷。果然,周奎很快出賣了朱慈烺。朱慈烺被捕後,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十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於是錢鳳覽上書清廷,指責某些明朝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毫無廉恥的說道:“即以真為假,亦為國家除害。”這位昔日的國丈,絲毫不念骨肉之親,一定要把朱慈烺逼上絕路。最後,多爾袞親自出面,將朱慈烺處決於獄中。凡爭言為真太子的都受到處罰,錢鳳覽被處以絞刑。個人認為清廷之所以不願承認此人為真太子,主要原因是他們剛剛入主中原,統治並不穩固,朱慈烺無論是死是活,都將不利於清廷的統治。如果以真太子的身份把朱慈烺處死,勢必引起中原百姓的不滿,所以,多爾袞只能以假太子的身份結案,並嚴厲處決了爭言真太子的官員,為掩飾自己不可告人的行徑。著名歷史學家孟森也認為北京出現的皇太子是真的。
其實在北京城破之前,朱慈烺是有機會逃出生天的,但被那個剛愎自用的父親葬送了。李自成進軍北京時,很多明朝官員主張崇禎帝固守京城,皇太子朱慈烺先行南下,再圖進取。因為當時的長江以南還在明王朝的控制之中,這些大臣的建議不可謂不可行。左都御史李邦華上疏道:“皇上自然守社稷,若皇太子則可撫軍矣,仁廟之故事可考也。今屹然舊京,我皇祖奮興故地,東南兵馬不下西北,皇太子若往,望風爭趨,不呼自集,況草野義師,枕戈豪傑,又相與引領者乎!財賦又在,不費遠輸;元氣猶存,不比凋喪。有皇太子在其處,則皇上之守社稷,聲勢壯密,呼吸關通,賊即紛張,人心堅固。願我皇上行之也。”然而崇禎帝卻說道:“朕經營天下十幾歲尚不能濟,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武斷地拒絕了李邦華的建議。就這樣,明朝中興的希望喪於崇禎帝之手。南明小朝廷從朱由崧開始,因為沒有一個合法的繼承身份,各個藩王之間為了皇位拉幫結派,甚至兵戎相見。極大削弱了抗清力量。而清廷抓住有利時機,各個擊破,最終滅亡南明,統一了中國。
崇禎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勤勉之君,但是他這個人虛偽,好名聲,貪財吝嗇,又剛愎自用,不僅害了自己、害了家人,也亡了國家。
-
5 # 俗世邊的灰塵
崇禎為什麼不先立太子,是因為個性使然,這個錘殺魏忠賢的自認為英明的皇帝,為大明江山早早白頭的聖君,早早的千刀萬剮了大將袁崇煥,使得清軍輕易獲得大好的江山社稷!於是景山的歪脖樹,見證了大明王朝的終結者,以什麼樣的方式拱手相讓了江山社稷!
如果說滿清王朝入主中原是僥倖,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那大明王朝毀於一旦,確實是氣數已盡!毀於自己的昏聵,敵人的幸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在力挽大明江山上作用不大,但在做客服經理,為滿清南下進京的服務上,確實態度良好服務周到,如果當年袁崇煥還在,會有次情況出現嗎?
英明的崇禎皇帝一生的兢兢業業,毀於一旦!但到底怎麼毀的,泉下有知的聖君,自己明白過來了嗎?
-
6 # 購物返利868
據《明史·諸王傳》記載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皇太子朱慈烺十六歲,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十四歲,皇四子朱慈炤只有十歲,崇禎帝為給大明保留一絲血脈,讓兒子們都換上平民衣服,由太監護送逃出北京城。臨死,他還寫下遺詔,要求各地官員協力輔佐太子,重振大明。由上可知崇禎帝是立了太子的。
而南明小朝廷是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南明朝廷建立之時明太子已經下落不明瞭,大臣依據明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訓,在倖存的人中選擇了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
南明本就是逃亡的明朝宗室建立,本意是富興明朝,然而在當時政權混亂的情況下,沒有強大的軍隊,光靠宗室力量是不現實的,南明朝廷最終也不過曇花一現而已。
-
7 # 我的乾坤
這個問題有問題。
因為崇禎三年(1629年)即立有太子,即皇長子朱慈烺。
崇禎十七年(1944年)三月,李自成兵圍北京,有大臣建議朝廷南遷或太子去南京監國。因為擔心南逃會被自成兵追及,所以崇禎決意困守孤城。
崇禎之所以拒絕太子南下監國,可能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崇禎即位以來夙興夜寐以圖中興大明王朝,命太子南下,事實上等於承認大明即將亡國,對於剛愎自用的崇禎而言為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明朝在崇禎十數年治理下山河鼎沸,國事日非,在臣民中早已威信掃地。而南京為大明陪都,六部九卿齊備,沿長江一線尚有數十萬兵馬。如果太子南下監國,則極有可能在大臣擁戴下效唐肅宗靈武即位故事,在南京稱帝。這樣會使崇禎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承認太子即位讓正當盛年一心圖治的崇禎難以接受;如果不承認則只能指責太子謀朝篡位,最後父子反目,大明內訌定會導致明王朝加速土崩瓦解;
第三,太子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從未知世道艱難艱辛與複雜殘酷。此時京城之外兵荒馬亂,太子南下在崇禎看來旦夕有不測之禍。無論是基於父子之情,還是儲君系天下安危的考慮,崇禎都很難下決心此時讓太子棄都南下;
第四,在崇禎看來此時大明王朝尚未到山窮水盡之時,他已下詔各地兵馬進京勤王。尤其是山海關離京城不過數日路程,吳三桂為驍勇善戰之將,關寧鐵騎為虎羆之師。如果吳三桂忠心王事,快速進軍,那麼京城之圍指日可解。
如果當時崇禎讓太子南下,那麼北京城破,太子登基即位名正言順。則左良玉及江北四鎮不敢隨意胡來,而各地藩王也不敢擅自稱帝。又因為江南既未遭天災又很少受戰亂影響,有大量的資源可資抗清。因此,明王朝極可能依東晉南宋故事,倚江南半壁,徐圖恢復,也未可知。
-
8 # 李飛熊
崇禎死前是立有太子的,只是沒有提前安排太子逃到南京。到了最後,太子想逃都逃不掉了。在這個時候,崇禎也沒有下詔,萬一自己這一脈的人都逃不掉,由哪一支的藩王繼位。導致南京的那套班子沒用上,各地蜂擁出現許多“皇帝”,使得反抗清軍的力量過度分散。這也是崇禎的昏庸導致的,大明亡在他手裡不虧。
崇禎不放太子去南京崇禎皇帝有7個兒子,但其中4個早夭,只活下來3個。長子朱慈烺,崇禎三年便立為太子。朱慈烱,封定王,這也就是後期被許多人冒充的朱三太子。因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不過夭折了,朱慈烱是崇禎的第三個兒子。第四個兒子朱慈殺炤,封永王,其他孩子都早早夭折,沒有封號。這三個兒子,如果提前送到南京,他們的正統性都是無可置疑的。也就不會出現後面的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藩王爭著稱皇帝的局面,大明說不定還有一絲迴旋的餘地。
但是崇禎愣是一個孩子都沒送出,那他到底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這就和崇禎的性格密切相關了。他剛愎自用卻又多疑,而且極度愛面子。說白了他是既想當婊子,還想立牌坊。當初崇禎和陳新甲密議,要和滿清議和。但事後不小心訊息走漏,輿論大譁,崇禎直接把黑鍋全甩給陳新甲,直接把陳新甲給殺了,算是給群臣百姓一個交代。
其實崇禎是想著自己去南京的,那裡有現成的一套班子。只是崇禎想要百官提出來,但前面有陳新甲事件,哪個大臣敢提?於是有人退了一步,提出讓太子到南京監國,定王、永王分給南方的封地,讓他們前去封地守護。這本是一條很好的計策,但有大臣以唐玄宗、唐肅宗事件予以反駁,因為唐肅宗趁“安史之亂”直接架空了唐玄宗。
況且送太子監國和崇禎的“御駕親征”的意圖相違背,所以崇禎直接以“我經營天下十幾年都沒用,這幾個小孩子又能濟得什麼事!”給拒絕了。其實崇禎心裡的想法不過是,你們不讓我走,那大家都別走了!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太子等人想走都走不了,崇禎讓皇后、貴妃都自縊,砍去長公主一條胳膊,自己也吊死在煤山之上。等太子到外戚周奎家躲避時,對方卻閉門不納。後來太子、定王、永王都陸續被李自成獲得,三人最終下落不明。也許被李自成殺害,也許是隱姓埋名躲藏起來。
崇禎自殺前,沒有詔書讓誰繼位崇禎沒有事先安排自己的兒子逃往南方,可謂十分自私了。他內心還有萬一的希望,期待著自己三個孩子能有逃到南京的,所以他並沒有發下詔書,到底有哪位皇子或者藩王登基繼位。只是後來崇禎三個孩子都失去資訊,各地藩王便被諸多大臣紛紛擁立為皇帝。
首先便是福王在南京被立為皇帝,稍後潞王在杭州稱監國,魯王在紹興稱監國。後來唐王在福建被擁立為帝,唐王被清軍擄走之後,桂王被人擁戴,在廣西稱帝,稱為永曆帝。永曆帝后來逃入緬甸,被吳三桂用兵力強迫緬甸交出永曆帝,而這時已經是順治十六年了。假如當初,崇禎能預先安排下後手,指定哪位賢明的藩王繼位,說不定明朝在江南可以抵抗更長的時間。
綜上所述,崇禎皇帝死的確實不冤。他一不遣太子南渡,二不指派由哪路藩王領導抵抗力量。導致後來各路藩王在大臣的擁立下,像走馬燈似的登基上位。分散了抵抗清朝的力量,也使得南明無共主可奉。內部的消耗,其實加劇了明朝最後反抗力量的滅亡。
-
9 # 明月清風閣
崇禎在李自成入京前就早已立了太子,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提前安排太子南下。這其中就牽扯到了歷朝歷代帝王神經中最敏感的一部分,更是隻可會意不可言傳的一部分,用最是無情帝王家形容再合適不過。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還是信王的時候就迎娶了信王妃,崇禎從皇兄明熹宗朱由校的病榻前接過大任後便立信王妃為皇后,即周皇后。次年周皇后生下一子,也就是崇禎帝第一個兒子朱慈烺,這一年後金第一次入關,京師戒嚴,皇太極圍城不攻留信而去,袁崇煥被逮捕入獄,崇禎三年朱慈烺被立為皇太子。
最是無情帝王家崇禎一朝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君臣之間互相猜疑互相利用甚至互相敵視。崇禎一朝十七年更是連換十七個刑部尚書,五十位內閣大學士。七位總督十一位巡撫被殺,僅後金軍殺戮德王一事崇禎便牽連大臣一天之內連殺三十六位官員。常言道:“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但崇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崇禎帝疑心病不僅用在了大臣身上更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提議讓太子南下一事朝中早有開端,只是眾人心照不宣不直接提及此事便一拖再拖。直到李自成率軍直逼京師,大明基業危在旦夕時朝中大臣才捅破這層窗戶紙提議讓太子南下南遷出逃,在南方發展勢力以待日後東山再起。不知道崇禎當時聽到後怎麼想的,或許在猶豫吧!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道理崇禎自然知道,即使民間也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這時候兵科給事中(東林議事小吏)光時亨的一句話讓崇禎心底裡僅存的親情和社稷為重的觀念再次崩塌,光時哼說:“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一句話便讓崇禎徹底打消了讓太子先行南下的想法,那這句話的深意是什麼呢?
奉(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明季北略》馬嵬坡前警崇禎“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這句話裡面是一個歷史事件,安史之亂時長安城危在旦夕,唐玄宗攜帶楊貴妃和百官逃,至馬嵬坡時軍隊發生兵變逼死了楊貴妃和宰相楊國忠,太子李亨統領兵權,架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為帝,即唐肅宗,繼續把李唐王朝“被迫太上皇”的傳統發揚光大。唐玄宗李隆基的前車之鑑擺在面前,崇禎斷然不敢重蹈覆轍,他連賭的勇氣都沒有,什麼父子親情和江山社稷在私慾面前不堪一擊!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百官提議南遷時也是光時亨力諫崇禎,對其進行道德綁架,冠冕堂皇的一番說詞讓崇禎羞得面紅耳赤,便放棄了南遷計劃。就這樣南遷大計和太子先行南遷南下的提議一次次被扼殺在搖籃之中。1644年,農曆甲申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大順(張獻忠年號)元年。這是中國歷史發生天翻地覆的一年,這一年的種種事件直接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大軍攻京師九門,次日城破,直到這時候崇禎帝才寫下詔書讓成國公朱純臣帶領殘兵敗輔佐躲在朱臣純家中的太子朱慈烺南下逃亡,日後再圖大計!沒錯,正是那位崇禎逃命時把崇禎拒之門外的成國公朱純臣。▲闖王李自成入京
這時候豈不晚了?這時候太晚了!朱慈烺最後落入李自成手裡,李自成山海關一片石兵敗後朱慈烺便失蹤了,一說出家為僧,一說死於亂軍之中!
朱慈烺失蹤後在陪都南京的亡明遺老遺少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即南明開端。腐敗的弘光小朝廷僅八個月後便被清軍剿滅。期間還出過一段插曲,一位不知是真是假的太子朱慈烺前去找朱由崧,後來又承認自己本名王明之是冒充的太子朱慈烺,至於到底是真是假已經不得而知,倒是王明之這三個字留給後人無限遐想。▲明思宗朱由檢
或許真如清初鐵帽子王之一的多鐸所說:“他要承認自己是朱慈烺不早被朱由崧殺了?”之後這個不知真假的太子被清軍押往北京斬首!
-
10 # 過去即歷史
崇禎有太子,在崇禎三年,崇禎就把自己的兒子朱慈烺被立為皇太子了;
後來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在崇禎自殺前,就已經要朱慈烺、朱慈炯化裝,逃離了北京城;
兵荒馬亂的生死未知;
南明也不是無主可奉,是隻剩下半壁江山依然斗的厲害;
在崇禎諸子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南明小朝廷根據“皇明祖訓”皇位傳承規則,就擁立了已經逃難到南京城的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按照嫡法也是該立朱由崧。可是,偏偏南明有人不認可朱由崧這個皇帝,東林黨人怕朱由崧跟自己翻舊賬(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事件),主張立君立賢,完全改變了在爭國本事件中的立場;主張立萬曆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為君;而史可法卻來了個調和,想二者兼有,主張立萬曆七子桂王朱常瀛為君;彼此間,爭來爭去;清朝都打得剩下半壁江山了,還在爭論該立誰,這樣的朝廷,焉能不亡?!
最後朱由崧在眾多武將的支援下,成為了皇帝,也就是弘光帝;也就是至此爭鬥,把,明朝最後的翻盤的成本也內耗掉了,南京城很快被清朝的多鐸攻破逮到弘光帝。
南明不是無主可奉,是不同的人,想立的主子不一樣,是主子有點多,玩內耗,最後抵抗的力量就這麼玩完了;
-
11 # 雍親王府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面對不斷逼近北京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南遷南京對於當時明朝的統治者崇禎皇帝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此時明朝的京畿地區,甚至包括整個北方地區,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早已是一片凋敝。
自崇禎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變”開始,清朝的八旗軍隊先後五次越過長城,深入北方地區進行劫掠,使得北方人口損失千萬,牲畜、財物損失更是不計其數。與此同時,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所到之處,也基本是荒蕪一片。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使得北方地區土地荒蕪、經濟崩潰、盜匪橫行,百姓流離失所,儼然成為了整個國家經濟上的“負擔”。
所以,崇禎南遷,客觀上來說,是丟掉了一個巨大的財政和行政管理的“包袱”。
與此同時,明朝還可以就此擺脫“多線作戰”的不利境地。
當時的明朝北方地區,始終處於清朝以及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和張獻忠大西農民軍的夾擊中,這就使得崇禎皇帝無論是在財政上還是兵力上,都面臨這巨大的消耗和負擔。所以放棄北方的一片“糜爛”之地,就能從多線作戰的不利境地的抽身出來,進而使得清朝、李自成、張獻忠相互直面,進而為爭奪北方地區而大打出手,自己則可以“左手漁翁之利”,同時可以獲取大量的戰略緩衝空間,進而休養生息,贏得恢復和發展的時間。
對於崇禎來說還有一個極為有利的因素,明朝在南京的一整套行政統治的“備份系統”,可以使得國家的管制可以無縫對接。
當年,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的同時,保留了南京的所有國家行政部門,並且北京有的衙門和職務,南京這面也都有。所以即便是不帶朝中一名大臣,只有崇禎隻身一人前往,也能快速的建立統治。
而更為關鍵的一點,如果崇禎南遷,或者說崇禎自己不來,能讓自己的太子或者皇子南遷南京,那麼南明王朝統治“合法性”爭論的悲劇也就不會上演。
南明弘光政權之所以倒臺,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問題成為最為主要的原因。
弘光政權時期“南渡三案”的出現,就是對於弘光皇帝合法性的最大質疑,而這也直接導致了左良玉、左夢庚的叛亂以及投降。而後來的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的相互傾軋,爭奪的也是統治“合法性”的問題。
正式因為有著“合法性”的爭論,導致了南明內部不僅不能集中力量抵抗清軍南下,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局面,而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清軍非常輕易的就打下了整個南方地區,南明小朝廷也在不斷的爭鬥與內耗中就此頃刻間覆亡了。
所以,如果崇禎本人或者其直系的皇族血脈能夠南遷到南京,很有可能延長大明王朝的存續時間,或者形成南北對著,甚至能夠北伐恢復疆土,然而這一切卻毀在了崇禎皇帝剛愎自用且不願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上。
李明睿勸諫崇禎皇帝南遷,險些成為第二個“陳新甲”。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的皇太極在打贏了“松錦大戰”後主動與崇禎進行和談,並且提出了一些列並不算“苛刻”的停戰條件。此時原本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在崇禎皇帝的授意下秘密進行的,然而由於陳新甲家中下人的失誤,將原本密奏崇禎的檔案直接交到了內閣,使得朝堂上下一篇譁然,紛紛指責陳新甲的“和談投降”行為。此時的崇禎皇帝竟然翻臉不如認賬,將所有的罪名全部推卸到了陳新甲身上,而陳新甲就此成為了崇禎不願意承擔責任的犧牲品。
李自成剛剛起兵進攻北京的時候,李明睿就勸諫崇禎皇帝皇帝南遷。
他不僅為崇禎皇帝分析了利弊,並且還為崇禎皇帝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和方式,這便是仿照宋徽宗假道鎮江拜佛祈福,進而逃離東京的方式,假借前往山東拜祭孔子為名,離開北京達到山東,再由史可法帶領南方的軍對接應崇禎已完成南遷。
同時李明睿還提議,為了讓整個南遷的方案不經過廷議,不走戶部費用,建議由崇禎自己出錢。
然而這就觸動了崇禎皇帝最為敏感的兩根神經:其一,崇禎皇帝在經費上歷來“摳門”,不僅僅是他不想出這個錢,更是確實也沒有太充足的費用了;其二,便是崇禎皇帝並不想由自己將這個方案提出,進而背上“逃跑”的罵名。
於是,崇禎皇帝還是將此方案放在了朝堂上審議,他不斷地暗示朝臣勸諫他南遷,可是所有的朝臣幾乎都要他本著“君王死社稷”的理念,死守北京。
此時的崇禎皇帝又一次全部的責任推卸在了李明睿身上,而南遷南京的事情也就此擱淺。
李建泰第二次勸諫崇禎南遷,但依舊為崇禎皇帝否決。當李自成已經打到了保定,由李建泰向崇禎皇帝提出南遷南京建議,並且提出了讓太子前往南京的想法。
此時的李建泰正在率領著崇禎皇帝砸鍋賣鐵拼湊出來的最後軍隊在保定抵禦李自成的進攻,然而李建泰也知道現在是根本無法抵抗大順農民軍,於是李建泰在被俘前向崇禎皇帝上疏說:
“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李建泰的意思是,崇禎皇帝可以“君王死社稷”,但是可以把太子和其他皇子們送到南京,儲存皇族的血脈。這個方案得到了朝堂上部分官員的認同,李明睿則再次勸諫崇禎儘快南遷,但是此時的崇禎並沒有表態,而是繼續在朝堂上詢問朝臣的意見:
“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此時崇禎的想法是,希望大臣們不僅勸諫應該把太子以及一眾皇子送到南京,更是要極力的勸諫他應該南遷南京,儘管當時陸路已經被李自成截斷,但是已經可以透過從天津走海路前往南京。
然而,朝臣們再一次提出了激烈的反對之聲,不僅聲討李明睿、李建泰等人,還極力反對崇禎南下,特別是以光時亨、陳演等人更是以唐睿宗和唐肅宗的例子,也反對將太子等人送到南京。
就這樣,在朝臣激烈的反對聲中,崇禎自然是沒有魄力去承擔這份責任,於是在其主動放棄南遷的同時,也沒有將太子及其他皇子送到南京。
據說,當天退朝之後的崇禎非常的氣憤,不僅是一個人捶胸頓足,還一怒之下掀翻了桌案,足可見其的惱怒與憤恨,然而這並不能怪朝臣,要怪只能怪崇禎,如果不是他剛愎自用且不願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也不會有如此局面,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一次次“坑苦”自己的朝臣,包括陳新甲,以及後來的孫傳庭、李明睿、李建泰等人,也不會讓朝臣對其是如此的忌憚而又極度的反感。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包括太子在內的所有皇子皆成為了李自成的俘虜,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崇禎性格弱點的犧牲品。就在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團團包圍,北京城即將陷落的前一天,萬念俱灰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向他的后妃和兒女們做了最後的安排和交代,先是安排三位皇子喬裝打扮後秘密送出宮,周皇后、袁貴妃等也自盡殉國,崇禎皇帝親手將自己的女兒和一眾后妃或刺死,或砍傷。
而在北京城破之時,崇禎皇帝在貼身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了紫禁城後的煤山之上,捶胸頓足的說道: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說罷,便在煤山山頂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大明王朝也就此滅亡。
在北京城被攻破後,崇禎皇帝的一眾皇子成為了明朝官員們投降李自成的“投名狀”,在紛紛被“出賣”的情況下,為李自成所俘獲。經過“山海關大戰”,李自成慘敗,這些崇禎皇子也從軍中逃脫,之後便是以各種方式為清朝所俘獲,並且加以殺害。
而更讓人感覺到諷刺的是,原來那些所謂的“忠臣”和“諍臣”們,先是排著隊的投降了李自成,之後更是悉數出現了大清王朝的朝堂之上,力勸崇禎南遷的李明睿、李建泰投降了,極力阻止崇禎南遷的光時亨等人也投降了,不得不說這是崇禎皇帝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然而這也怨不得這些大臣,要怨只能怨崇禎自己剛愎自用和不願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不僅讓他沒有離開北京城,還讓他沒有及時的將一眾皇子送出,進而為明朝國祚的最終葬送與南明小朝廷的悲劇結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
12 # 宋安之
一、崇禎南遷無人背鍋,更害怕太子南下造成兩個權力中心
面對李自成的大軍,崇禎帝其實還是想南遷的,而還做了陸路和海路兩個準備,在天津準備好了二百多艘船,以當時情況來看,南遷無疑是無奈中的最有利的選擇,但崇禎帝最後並沒有南遷。
原因有兩點,一是很多北方籍大臣不捨得自己在北京及其北方的產業,所以反對南遷。二是崇禎帝想讓手下大臣主動提出南遷,讓大臣來擔負這個棄都而逃的罪名,但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年,誅總督七人,巡撫被戮者亦有十一人,可以說是一個暴脾氣的皇帝,下面的大臣誰也不願意背南遷這個鍋,不然南遷以後,崇禎帝為了推卸責任,必定會卸磨殺驢的。
但這時候主張留守北京的憤青光時亨說道:“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意思是當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結果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如今你們這樣支援太子南下監國,是不是有這種打算?
猶豫不決的崇禎帝一聽,自然害怕這種情況,所以太子南下監國的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其實以當時情況來看,無論光時亨說不說這話,崇禎帝也明白自己跟大臣關係鬧那麼僵,如果派太子南下監國,那麼自己十有八九被被拋棄,這些人肯定會擁立太子的,所以他才猶豫不決,等到光時亨說出那句話以後,於是下定決心不再讓太子南下監國,免得出現兩個權力中心,甚至自己被架空的情況。
二、北京不是第一次被大軍包圍了
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這個大明朝的帝都,其實已經幾次被大軍攻擊過了。
第一次是明英宗御駕親征被俘的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也先乘勝追擊打到了北京城下,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並且勝利,使北京倖免於難。
第二次是明嘉靖帝時期的“庚戌之變”,韃靼土默特部的領袖俺答率軍進犯明朝,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因為北京一時半會攻不下,加之明庭同意與其通貢,俺答才撤兵。
第三次則是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皇太極率軍突襲至北京城下,明廷當時急令各地兵馬馳援,袁崇煥統領諸路援軍,阻後金軍隊於廣渠和德勝等門外,皇太極見進攻受挫,因此撤兵。
正因為有著之前三次,尤其是崇禎二年那次北京被皇太極攻擊不成功的前事在,所以崇禎帝自信這次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也可以渡過難關,因此並沒有南遷,也沒有派太子南下監國。
但崇禎帝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之前三次進攻,明朝上下面對的是“外虜”,所以不論內部亂成什麼樣,都可以一致對外。
而這次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屬於是內部起義,更是擁有著顛覆明朝的實力,有著新朝的氣象,所以明朝上下不再一致對外。因此崇禎帝號天下勤王,結果只來了唐通的八千人馬,而李自成一路更是勢如破竹,也就是遇到寧武總兵周遇吉的抵抗而稍稍耽誤了一些時間,到了北京城下以後,京師三大營都是直接投降,可以說崇禎帝被帝國的官紳階級所拋棄,因為他們找到了新的利益代言人李自成,因此判斷失誤的崇禎帝最後只能是憋屈以身殉國。
回覆列表
崇禎死前立了太子,只不過在北京被李自成把三個兒子一鍋端了,後來兵敗死於亂軍之中,南明立福王世子弘治帝,從血統法理上都是最符合的,只不過因為之前東林黨因為萬曆皇帝立不立福王而產生齷蹉,所以東林黨極力反對立弘治,而江南又是東林黨大本營,地方勢力強大,弘治聯合江北四鎮武力上臺,東林黨無力對抗,但弘治帝在位一年時間,東林黨不停搗亂,透過蛤蟆天子,假朱三太子案等一系列手段不停打擊弘治帝威望(當然弘治帝本身也是才能平庸之輩,但也不至於像東林黨編造的那樣昏庸),最後東林黨甚至聯合左良玉武力清君側,大家發動內戰,結果滿清一到,南明完蛋,弘治帝被幹掉,東林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