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戰榮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此詩是唐朝詩人 白居易的隹作。白居易當年在廬山大林寺目望桃花盛開,詩興大發而作。

    應時而看,四月應是農曆時節,新曆五月平地桃花已落,而山高天寒,大林寺的桃花直至五月方盛開花蕊!加之廬山地處長江與鄱陽湖之間,江湖水氣鬱結,日照不足,便形成雲霧繚繞的神奇景象,恰似騰雲駕霧飛雲天!

    此情此景,作為遊人到此一遊,定會興高彩烈興奮不已。在如此美妙絕倫的風光中,拍攝拍照豈不美哉!

    可見廬山真面目,

    山有四季不同天。

    因此,山下桃花已落,山上桃花盛開。

    在此環境下,一路觀賞萬縷情。拍下自己的美照,豈不是詩美意境!

    白居易的詩意道盡風光無限:《附全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山中來。

  • 2 # 北方老哥光影

    【桃花拍攝——運用景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此乃唐朝詩人白居易之作,他當年在廬山大林寺目望桃花盛開,詩興大發而作。那麼,如何拍攝桃花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話題無一定論,沒有定規,我只談景別。做為遊玩,拍攝景物,時刻注意景別之分,即心有要有“遠、近、中、特”四個字:

    遠——即取較廣、較全一些景別,可用廣角鏡頭,也可拍接片,旨在展示全面且宏大場景為主。

    中——即取中距離景別,鏡頭根據需要選擇,適合展現不遠不近的場景,主體會比遠景大些。如某景物或建築可拍攝全面、拍攝完整。

    近——主要是比中景更突出主體,呈現更多細節來突出主題。突出某人某物的一部分。

    特——即特寫。特別突出區域性細節,表現主題。如單朵花,抑或單獨表現花蕊等。

  • 3 # 無敵的大鯨魚

    【桃花拍攝——運用景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此乃唐朝詩人白居易之作,他當年在廬山大林寺目望桃花盛開,詩興大發而作。那麼,如何拍攝桃花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話題無一定論,沒有定規,我只談景別。做為遊玩,拍攝景物,時刻注意景別之分,即心有要有“遠、近、中、特”四個字:

    遠——即取較廣、較全一些景別,可用廣角鏡頭,也可拍接片,旨在展示全面且宏大場景為主。

    中——即取中距離景別,鏡頭根據需要選擇,適合展現不遠不近的場景,主體會比遠景大些。如某景物或建築可拍攝全面、拍攝完整。

    近——主要是比中景更突出主體,呈現更多細節來突出主題。突出某人某物的一部分。

    特——即特寫。特別突出區域性細節,表現主題。如單朵花,抑或單獨表現花蕊等。

  • 4 # MrZhang0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註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可以學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