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梅傲雪
-
2 # 我說無名
這是一組反映父母心態的諺語。沙子衝不穩牆是借喻,重點是映襯後面的意思:養活閨女父母指望不上,兒子沒出息,討荒要飯總是能守在父母身邊,女兒有出息,嫁了官宦人家也是女兒自己享福,爹孃總不能跟到女兒家讓女婿來養。諺語反映了舊時男尊女卑現實下人們重男輕女的無奈。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
-
3 # 我愛我家139706348
這確實是反應舊時代女性地位底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沒家庭做主,發言權,哪又可以來贍養老人呢?舊社會貧窮百姓都是土坯修房子,沙子那可以做坯修房子呢?哪哪裡靠得住呢?用沙坯借喻女兒養老也是同理。
自古養兒防老,兒子在窮,養老是本分,是義務,天經地義。這在當今社會中不乏仍有這種舊觀點存在,不生出兒子不罷休。認為女兒總是別人家的人,考女兒養老,沒面子,受氣,沒人接宗祠。
這還是解放後隨社會發展,法律保障,女性地位堪稱世界國家之最,改變了那原陳舊腐化的思想觀念。從而又有新說法:養女兒是福氣,養兒子是名氣。
在這裡重叨嘮一句:我們在困難,在忙,不管我們是兒子還是女婿,都不應該有任何藉口和理由剋扣我們對父母的敬孝。
-
4 # 三農時光
"沙子衝不穩牆,養女養不了娘:這句話出自:李筱新《姊妹仨》有一天老婆兒正在 掃院子,忽然看見大女兒提著一籃子沙土 倒在院裡,一邊倒,一邊說:‘河裡沙土打不 起牆,出門的閨女養不了娘。’寧跟討口的兒,不跟做官的女?這是“陳世美不認妻”戲裡的一句話,是教育人們環境好啦也不要忘恩負義!
早年,寧波民間草臺班唱戲只演劇情,沒有固定臺詞的叫路頭戲,其中有一臺戲叫《討飯娘與做官爹》。
說的是宋朝神宗年間,中原某縣秦家莊秦乃全夫婦,有一個獨養女,名叫秦香蓮。一天,秦家門前來了一個少年乞丐,此人長得蠻清秀,自報姓名叫陳世美。秦家沒兒子,心想招進女婿,也有半子之靠,於是收留了他,供他讀書,這年他十三歲。陳世美十八歲那年,秦家將十六歲獨養女許配他為妻,且有言在先:生下後代要姓秦。陳世美感激涕零,並信誓旦旦立下字據。此後陳世美繼續攻讀詩書,力求功名。三年後,陳世美、秦香蓮有了一女一子,分別取名春妹、冬哥。這期間,陳世美上京趕考,連續兩次名落孫山,但他仍然苦讀不止。秦家添了吃口,生活拮据,秦香蓮苦苦扶持,助丈夫赴考。
陳世美第三次上京趕考,家人望眼欲穿,等待佳音。一晃三年,陳世美杳無音訊,秦乃全夫婦年老多病,沒等到陳世美回來就相繼去世。秦香蓮母子三人悲痛欲絕,幸虧鄉鄰接濟,安葬了雙親。
秦家喪事一過,家裡出了一樁怪事。一天,有幾個官差來到秦家,說是奉京城陳大人之命,送來紋銀三百兩,書信一封。秦香蓮欣喜若狂。官差接著說:“陳大人吩咐,春妹、冬哥同去京城。”說著將春妹、冬哥強拉到村口,塞進馬車。秦香蓮大喊大叫哭著追上去,但馬車已揚長而去。秦香蓮回家拆開書信一看,竟是一封休書,上寫著春妹、冬哥是陳家血脈……秦香蓮悲憤交加,昏倒在地。鄉鄰聞聲,救活香蓮,勸慰不止。秦香蓮決心進京向陳世美評理討公道,領回兒女。她將三百兩銀子償還給接濟過她的鄉鄰,自己帶著一錠紋銀前往京城。
秦香蓮風餐露宿,乞討到京城。可是人生地不熟,人海茫茫何處尋夫?只得投宿客棧打聽訊息。店主見她蓬頭垢面,拒絕接待。秦香蓮拿出紋銀放在桌上,店主見是一錠印有官印的官銀,知道此女非同一般,忙叫女傭陪貴客沐浴更衣,安排廂房。得知客人找丈夫陳世美,便說道:“陳大人是翰林院大官,我願明天陪陳夫人前往。”
第二天,店主陪秦香蓮來到翰林院,卻多次被門官拒絕,並訓斥:“刁民冒充陳大人家眷,如若再來,格殺不論。”
話分兩頭。且說有天,陳世美收到開封府包大人請柬,上書:“欣悉陳大人有兒女在身邊,包拯羨慕,請攜令郎令愛前來開封府,讓包某分享其樂……”陳世美不知其中隱情,遂帶春妹、冬哥前往開封府。主客寒暄坐定,包拯單刀直入:“陳大人左右兩旁金童玉女,樂似神仙,那夫人呢?”“她……”陳世美剛張口,堂上走出秦香蓮,春妹、冬哥眼尖,箭一般衝上去抱住孃親,母子三人痛哭起來。陳世美大驚,急拉春妹、冬哥要回府……卻見包拯大笑道:“可喜可賀,陳大人京城夫妻團聚,那納妾也無可厚非。今日闔家團聚,一同回府,盡享天倫之樂。”
“不可!”秦香蓮圓目怒睜道,“我千里迢迢歷經艱辛,是要我兒女一同回家,而絕不與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禽獸不如的陳世美同室。”
陳世美接道:“把冬哥、春妹留下,我可以給你千兩銀子,你回去吧。”
“呸!”秦香蓮聞言,上前“啪”的一聲打了陳世美一記耳光,轉身跪倒在包大人面前:“都說包大人鐵面無私,我就當堂告狀,痛訴冤情,望大人嚴懲負心人。”
包拯點頭示意說:“你們哭也哭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現在輪到你們兒女說話了。春妹、冬哥聽著,你們願意跟討飯娘還是做官爹?”
兒女齊聲回答:“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
“好!說得好!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接著包拯高聲道,“就此升堂——”當堂宣判:陳世美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四大罪狀,削職為民。秦香蓮盡孝盡仁盡義,賞銀千兩,送母子三人回家……
昔日這出草臺戲,如今已被人們淡忘,而“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這句話一直流傳民間。
-
5 # 在水一方122097561
這話是古人說的,嫁出去的女子潑出去的水,那時候女兒只要出嫁,那就是別人家的人,再不能過多的打理孃家人的事了。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現在有點顛倒過來了,別說討口的兒了,就是做官的兒有時也靠不住。別說做官的女了,就是貧民百姓也忘不了孃家的事,自家的兒子早屁顛屁顛跟著媳婦跑了。
回覆列表
你都說了舊時代,那個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形態,由於生產力低下和傳統的思想,女人必須依附男人才能生存,養兒防老,養兒傳宗接代是當時人們的普遍認識,無兒也要招女婿上門,也是無奈的選擇,能存在就是合理,是人們生活生存的一種習俗和方式。
新時代不同了,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是新時代普遍認識,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