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如往事
-
2 # 使用者宏圖
此詩作者用情,景,聲,色,描寫了在湖中過宿的情景,讓人感到傷悲與無奈。此人一生做官晚年事蹟不詳,遺留的詩詞不多。
-
3 # 北方新視窗
一、漁火深處話張繼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張繼少有的經典傳世之作!
千年之後,我們依然手握舊船票,在寒山寺、在江楓漁火的詩意間穿行!
只是張繼已不再,但我們緬懷的詩意和回望仍在月下盪漾。。。。。。
二、《楓橋夜泊》的精妙之處
1 此詩採用倒敘的手法
第一句詩描寫的是傍晚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後三句採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於難眠的狀態。
2 此詩具有地理和物理美
詩人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居等景象,有動為靜,有明有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3 此詩具有禪意美
楓橋不但詩意美,且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顯得更加豐富張力,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中寓莊嚴之感。
三、張繼的後半生
少年勤奮,屢試不第,後來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其詩友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後來其妻亦歿於其地。
但張繼一生,像杜甫一樣關心安史兵亂後的民生!
他苦難一生留下的文化財富——《楓橋夜泊》,是絕唱,是輓歌!也更如一面文化的鏡子,照亮寒山寺愁眠的古和喧囂旅遊的今!
-
4 # 華華寫寫
《楓橋夜泊》這首詩無疑是唐詩中的精品。它的作者張繼只留下這一首佳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七絕詩,四句,每句七個字。起句便是寒冷孤獨憂愁的感覺,“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烏啼、寒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都營造出一種濃郁的優美的卻淒涼的情境。後兩句意象飄渺:姑蘇城、寒山寺、客船、夜半鐘聲,營造出空靈曠遠寧靜的意境。江畔秋夜含霜滿天,月落烏啼,漁火點點,楓葉瑟瑟,羈旅客子心事重重難以入眠,夜半鐘聲到客船,勾引起詩人無窮心事。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情景交融,尤其是“夜半鐘聲”對全詩意境的點染,後世無人能超越。
張繼是中晚唐時期的一位詩人,遭遇安史之亂,個人命運逃脫不了國家命運。他生不逢時,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科舉無望,但是寫下《楓橋夜泊》這首詩使他躋身唐朝大詩人行列,名垂千古。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決定投筆從戎,加入了征討叛軍的隊伍當中,立下過功勞。戰亂結束論賞行賞之時,張繼得到個鹽鐵判官職位,就是去管理錢。
好景不長,也就在任一年,張繼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好友前來憑弔他,卻發現他實在是清貧寒酸,連安葬費都沒有,好歹被埋在了蘇州。史料關於張繼的介紹非常少。但他留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名作,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足夠了。
-
5 # 兵法天下
曾經風靡全國的一首歌曲《濤聲依舊》,估計每一個華人都不陌生,而這一首歌的歌詞和創作原型,不由得想起一首唐代著名的七絕《楓橋夜泊》,作者張繼的確名不見經轉,但這首詩的威名遠揚。從古至今,能把愁濃縮在這麼幾句而又濃縮的這麼好的,也許只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可以與之媲美。這首詩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作於何年個月何時何地?據史料記載已不可考證,但大致時間應該在天寶十二年,詩人張繼經過十年寒窗,幾載苦讀,終於金榜提名,進士及第。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大展宏圖了,然而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便發動了"安史之亂",叛軍攻克長安,玄宗竄逃至蜀地,滿朝文武作鳥獸散。社會嚴重動盪,而張繼並無雄厚背景,和豐厚的錢財,真可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又重新回到原點,只能當個落魄文人。
自古以來,好的詩詞自然有很多人願意去讀,有得就有失,好評之後當然爭議就會隨即而生一一一秀木成林,風必摧之!
那麼就讓我們再次分析鑑賞這首《楓橋夜泊》。
首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如果讓大家對“烏啼”“江楓”作個理解,常規解釋的都是"烏鵲啼叫"和"江邊楓樹",因為這樣的景物渲染順理成章,毫無懸念,可偏偏有人說寫的是地名。
但當地文史資料記載:唐代的寒山寺,方圓外不出十里有小鎮,名曰"烏啼鎮,有拱橋,曰楓橋。"可能有人會問:古人不應該知道有沒有這個地方嗎?為什麼還有爭議呢?
其實我認為就這件事,古代名人大家需要給張繼一聲道歉!為何如此呢?
唐時宋時,大家對這首詩頗有異議。大家都抱著夜半鐘聲去了,但到底有沒有這撲朔迷離的鐘聲?有說有有說沒有,眾說紛紜,爭執不休。尤其是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叫囂得最歡,當時就提出質疑:"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以歐陽修這樣的文壇領袖,詩詞泰斗一一一他可是曾經修編《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的大家!他提出了異議,誰還能就此造次?敢說個不字!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應該有。據考察,大約從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蘇州寺院有敲定夜鐘的習俗,約子時將過半,也就是今天的23:40敲打。敲擊一百零八次,費時約20分鐘,擊完便是子時過半。可是古人也不可能都去過姑蘇,都瞭解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只知道寒山寺鐘聲,未必都明白何時為誰而鳴?所以說古往今來,人微言輕,人重言鴻。就如同現在權高位重者,一句頂一萬句,如芥草民,話如放屁!這不是當今社會的弊病,古來有之!
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光芒,遠遠掩蓋了作者張繼的一生。 張繼,字懿孫,唐代詩人,約是天寶十二年的進士,各版本的介紹可能也都到此為止,其他不詳。可以說與初唐另一位詩人張若虛有異曲同工之處,幾乎都是"孤篇壓盛唐"。
有時我就在想,歷史像一個愛開玩笑的哈哈鏡,就事論事,對映無窮。到底是張繼拯救了姑蘇寒山寺,還有寒山寺的鐘聲,還是寒山寺成就了張繼?
我們是否也應該為詩人張繼感到慶幸?還有《楓橋夜泊》這一名篇,讓千百年後的我們學詩的同時認識他,縱然大浪淘沙,必將灼灼後世!
再次感謝大聖小秘書平臺!
-
6 # 王強的價值經營
一句古代文人騷客的詩句
一聲空門之內虔誠的鐘聲
《楓橋夜泊》,張繼的著名唐詩,把姑蘇的寒山寺與夜半鐘聲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使之成為蘇州的一個著名景點。
剛才瀏覽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不少人認為“夜半鐘聲”只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誇張說法,夜裡哪來的鐘聲?不過,我告訴你,還真有,而且已經成了當地政府連續30多年舉辦一年一度聽鐘聲活動的主題。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到無錫開會,專程繞道蘇州去尋覓這個鐘聲。當時夜裡沒有到郊外的汽車,騎一輛出租的腳踏車,吃力地往山坡上爬,為的是能在僧人們晚上九點做晚課之前趕到寒山寺,寺院已經閉門謝客,經把門師傅的指點,轉到寒山寺外的山亭上,一個人,靜靜地獨坐感受從牆頭飄出的夜半鐘聲的悠揚,望著餘音繚繞的寂寥星空,慢慢地品味空氣中瀰漫著的孤獨憂傷……
有人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在於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從不同層次去感受作品。這個道理對像《楓橋夜泊》這樣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如此。
作者假借詩句,寫景抒情。要表達的詩意就是其背後流露出來的情感。然,境由心造,同一首《楓橋夜泊》,用不同的心境去閱讀,去品味,可以體會出不同的意境。
當夜半鐘聲,特別清澈的餘音,在僧人晚課結束後緩緩消失在夜空之中,四周一片,萬籟無聲,這時在腦海裡浮現的只能是一個字“靜”,寂靜的靜、平靜的“靜”……
想必我和張繼一樣,都是出差在外多日,無論是他的趕考,還是我的赴會,也不管結果如何,工作暫時告了一個段落,前一陣子的緊張放鬆後,特別又是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最容易讓人做什麼?還是一個字“思”,思念的“思”、思鄉的“思”……
-
7 # 弄月公子84793993
個人感覺詩人描述的應該不是深秋的蘇州,因為蘇州的秋天是很短的(只要在蘇州待過五年的人都應該知道的)還有蘇州的秋天基本不會有霜的,只有冬天才會有霜雪的出現。其次寒山寺也不在蘇州城外而是在蘇州城內,所以這首詩應該作者意想的。至於詩人的晚年就不清楚了,也無從考證了。
-
8 # A觀海聽濤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歌從盛唐到中唐的過渡,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是劉長卿,一是韋應物。但其實同時與他們兩個相對應,還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也非常獨特,也其實可以代表詩歌從盛唐向中唐的轉變,而且他們兩個都姓張,一個叫張繼,一個叫張志和。
張繼的具體生卒年,學術界還有爭議,但比較確定的他曾經是天寶十二年的進士,而且他和劉長卿是好朋友,兩個人詩歌唱和,多有往來,想來年齡與劉長卿大概也差不多,而張志和和韋應物的年齡大概是差不多對應的。
這首短小的七絕可以說是和張若虛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一樣,是一篇孤篇橫絕、蓋壓詩壇的傑作。張繼本人《全唐詩》存詩一卷,四十多首,但其中學者還有認為有不少是偽託,想來確證的大概三十多首。
其他大多無名,但就這一首《楓橋夜泊》,就使得他像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樣,足以留名千古、千古不朽了。而王兆鵬老師根據大資料編輯的“唐詩排行榜”中,這首《楓橋夜泊》位列唐詩第七,可見其驚豔,而張繼本人也因這一首詩名聲大噪、名垂千古。
回覆列表
千年來寫寒山寺的詩必敗於《楓橋夜泊》,堪稱詩界“魔咒”。《寒山寺志》作者葉昌熾稱:“無此詩,志雖不作可也”。
為何寫寒山寺乃至寫到寺廟寫到姑蘇的詩就《楓橋夜泊》最有名?盛名之下,好在何處?究竟多好?人人不解!
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楓橋在吳郡閶門外,距寒山寺甚近。首句言泊船之時,次句言旅客之懷。後二句言半夜而始泊舟,見客子宵行之久;寺中尚有鐘聲,見山僧夜課之勤。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魯迅說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楓橋夜泊》與姑蘇城外寒山寺,因緣和合,明清姑蘇繁華,寒山詩名又顯貴於東瀛,詩以寺傳,寺以詩傳,相得益彰,大概如此。
心理學上,如果兩件東西一模一樣,有名氣的比無名氣的好,這是因為有名氣的在受眾意識深處植入了無意識的符號和聯絡,在腦細胞和神經元級別已經永久建立了神經網路連線,而且是無意識的,無須思考就能直接連線上,品牌廣告就是基於這一點。
即使有寫得和張繼一樣好的關於寒山寺的詩,人們下意識也會認為張繼的更好。這也是盲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葡萄酒,結果常常令人錯愕一樣,國內葡萄酒品鑑第一人呂楊,盲品也時有出錯,注意下圖馮唐和呂楊純屬表演性質,葡萄酒盲品規則允許看酒色聞酒香。可惜詩已經無法盲品,能品詩的人從小大腦就被植入了《楓橋夜泊》。
傳統上對此詩的各種理解分析都無法使人信服,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2001年臺灣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評註》評論張繼詩,劈頭就說:“這首詩人人都說他做得好,卻又尋不出好處來。第一句...不過是一種平鋪的句子,第三句...不過是直敘的句子,沒有怎樣難的解釋,也沒有特別的解釋,似覺平淡無奇的,第二、第四兩句又怎麼樣呢?江楓漁火?... ?夜半鐘聲? ..也沒有多大奇妙處“。
這話說了大多數人的心裡話,有人說妙處就在平淡自然,不必推敲,凡推敲必難以自圓其說。也許道理在詩外,試解說一二:
“月落烏啼霜滿天”意象高冷空寂, 許多人謂月落不是夜半子時,其實上弦月早落,月出時間為中午12∶00左右,月落時間為半夜24∶00左右,黃昏時刻在中天。
宋朱敦儒《憶秦娥》有“三更月落,鬥橫西北。” 古代的“三更”即半夜,半夜月落的只有農曆初七、八上弦月。
例如唐朝公元752年10月17日霜降,當天農曆初六,10月18-19日正是初七-八。史載公元753年3月張繼等五十六人登進士第,2年後爆發了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烏啼”,鳥一般清晨啼叫,夜晚如有驚擾可能也會啼叫,如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霜滿天"意象奇特,因霜華本凝於地,深秋時節,江上格外寒冷,天色晦暗,雲霧慘淡,詩人有晦白如霜之感,人生愁苦時會無意識想起蒼天,然而常常無語問蒼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可以理解為江楓漁火面對著“愁苦意像”入睡或彼此相對,在愁苦中不得安睡,對愁眠也有以心觀心的意味,如果此心不動,愁生也會愁滅,就象念頭,一念生復一念滅,如果心隨意動,則心如猿意如馬,不得安寧。此愁有我,如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
“江楓漁火對愁眠”,也可以理解為江楓與漁火和“有羈旅之愁的”的旅人相對而眠,詩人心中愁苦,不得解脫,睡不著也要睡,有娑婆世界堪堪忍受的意味。這個解釋在語法上丟失了愁的主語,旅人是腦補進去的,但意象完整通順,僅語法有瑕疵。從意像到內涵,這一句詩本來字數不夠用的,差1-2個字,但也恰恰好了,有如腦補。正如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不信你再讀一下。
”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三字曲折太多,後面再說,唐時沒有寒山寺,泛指寂寒之山的某寺,本來天成。如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
姑蘇稱謂怎麼來的呢?夏朝時有叫胥的大臣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裝於江東,從此,江東便有了“姑胥”之稱。舊時太湖西山消夏灣和馬跡山分水嶺都有他的祠廟。
“姑”的發音為子音G,這是古時吳地土語的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字首詞。“胥”字不常用,“蘇”的繁體字“蘇”由草、魚、禾組成,象徵魚米之鄉,古代吳語“胥”“蘇”同音,都念“xū”,如《左傳》所稱的楚國大臣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現在蘇州人仍把“髭鬚”叫作“租蘇”,也是吳地古語的遺留。於是“姑胥”就成“姑蘇”了,這就是姑蘇的由來。今蘇州仍有胥江、胥門、姑胥橋等地名。
我有一個江蘇的朋友也是姓胥,念“xū”。
夜半鐘聲到客船,如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見之聽之,但莫愛憎,洞然明白,梵鍾空空,熄滅煩惱,無我,無相,無求,吟哦詩畢,剛剛好,詩人於是入睡,既深且沉,不復有夢。
《楓橋夜泊》孤篇橫絕,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詩的漢字排列組合真的沒有更佳的組合了!像七言絕句不過區區28個字,詩詞常用漢字不過一千左右,計算機抽出7個字-28個字或擴大字數在數學上排列組合,絕大部分從古至今甚至未來的名詩佳句都在其中了,在詩人寫詩之前,詩的漢字的可能的排列組合其實就已經存在了,雖然不以物質形式存在,但不能說不存在,不過假手誰寫出來罷了。
《楓橋夜泊》就是詩中那無數個關於寒山寺的漢字最佳組合,只是張繼得之。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象造原子彈之前,造原子彈的原理就已經存在了,只是誰先發現這個原理而已,不同的是原子彈多一個製造工藝流程,詩的漢字排列組合只需看見即可。
這種奇妙組合類似道盛和夫的智慧之井,古人稱為智慧的河流,也有點像柏拉圖完美的理念世界。如果人工智慧語義識別達到人類級別,只要計算機從那無比巨大的排列組合中篩選出奇妙組合,就可以寫出無數未來詩人還沒有來得及寫出的名詩佳句,歌詞、小說、甚至各種宇宙真理也可以如此而得。
代宗年間,晚年的張籍終於被錄用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可惜張繼為官僅一年多後,就病逝了。劉長卿曾作悼詩《哭張員外繼》來挽悼他:”...白簡曾連拜,滄洲每共思。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
詩人逝矣,然其詩不朽,豈不懿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