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檢海搜山

    拿月亮為列分析一下。月亮不會發光,我們能看見它全憑它接受太Sunny再反射到我們的眼睛這個接收器裡,而我們距離月亮38萬公里,換算成光年也就是1.2光秒。換句話說,假設月球表面是一個電影幕布的話,我們看到的月表影像實際上總是1.2秒之前的影象。

    月表的反射光線只有很少一部分進入我們的眼睛,剩下的一大部分照在地表,除了被吸收的,同樣有微弱的光線再次返回月表。把這兩個天體想象成鏡子,我們就知道沒有被眼睛吸收的Sunny,會反射到其它星體上,也會機緣巧合再次被返回到地球。

    太陽系除了太陽,行星都不自己發光,而我們卻能看到它,全賴著光的反射。以它們到地球的距離,沒有一個不比到月球的距離小,即使是太Sunny,我們看到它的時候也是大約八分鐘以前太陽表面的變化所發出的像(這裡有個問題:我們看到的是光還是像?不過這和你的問題已沒關係)。

    太陽系以外,相對於其它恆星和它的行星衛星,我們能看到的基本都是相比明亮很多的恆星,我不知道甲恆星的光照射到乙恆星上會不會增加它的亮度,也不知能量疊加了後能不能叫做反射,不過我們知道,光作為波被傳播時,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聲音疊加在另一個聲音上依舊不會妨礙分辨它,因此這種疊加同樣可以被看做反射。

  • 2 # 井徳景

    謝邀。太Sunny是可以回到地面的。太陽輻射包括太Sunny。太陽輻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所以太陽輻射可以為地球提供溫度。太陽輻射透過大氣,一部分到達地面,稱為直接太陽輻射;另一部分為大氣的分子、大氣中的微塵、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間,另一部分到達地面,到達地面的這部分稱為散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散射太陽輻射和直接太陽輻射之和稱為總輻射。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後,其強度和光譜能量分佈都發生變化。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比大氣上界小得多,在太Sunny譜上能量分佈在紫外光譜區幾乎絕跡,在可見光譜區減少至40%,而在紅外光譜區增至60%。可見,太Sunny(即所謂可見光)是太陽輻射的一部分,是其中一個波段。太陽輻射包括太Sunny。太陽輻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所以太陽輻射可以為地球提供溫度。太陽輻射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區(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波長<0.4微米),43%在紅外光譜區(波長>0.76微米)。

    太陽輻射透過大氣,一部分到達地面,稱為直接太陽輻射;另一部分為大氣的分子、大氣中的微塵、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間,另一部分到達地面,到達地面的這部分稱為散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散射太陽輻射和直接太陽輻射之和稱為總輻射。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後,其強度和光譜能量分佈都發生變化。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比大氣上界小得多,在太Sunny譜上能量分佈在紫外光譜區幾乎絕跡,在可見光譜區減少至40%,而在紅外光譜區增至60%。可見,太Sunny(即所謂可見光)是太陽輻射的一部分,是其中一個波段。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即約1.5億千米,另一個是光速,即約每秒30萬千米,因此經過過計算可知,太Sunny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20秒時間。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看到的太陽其實都是約8分鐘。月球也可以折射太Sunny,光傳播到兩種不同物體的介面時,一般會發生兩種情況:

    一、從一種物體進入另一種物體,這時光路通常會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

    二、光不能進入另一物體,而是在這個介面上折回到原來的物體內,這就是反射。

    對於不透明的物體,光傳播到它的表面時,通常發生反射;而對於像玻璃等透明物體時,光的折射與反射都會發生。月球是個不透明物體,所以它主要是反射太陽的光。

  • 3 # 千秋173934865

    光是會消失的,如果不能消失,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白天,黑夜的感覺。對於太Sunny的理解,人類知之很少,有些人認為,太陽一直在燃燒,或在不停地進行核爆炸,這些說法有點是無稽之談,因為燃燒和爆炸是需要能源的,再多的能源,也經歷不了如此漫長的時光。所以對太陽的研究,還須要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光是放射性的,比如電燈,當關閉電源時,光同時也消失了。說明光是沒有永續性的,也就是說現在看到的光,是現在的,以前的光早已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聞歌”書法兩個字怎麼寫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