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東漢王朝有個很規律的權力迴圈,就是宦官與外戚,宦官就是太監,外戚一般是皇后或皇太后的孃家人,從東漢第四位皇帝開始,後面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短命的,後面的皇帝幾乎都是在幼年的時候登基,國家大事由太后說了算。太后扶持孃家人,外戚的勢力壟斷朝廷,之後皇帝長大,靠太監發動政變,太監得到皇帝恩寵,從此權勢滔天。隨後得到政權的皇帝又英年早逝,留下的兒子還小,或者說還根本沒有兒子,所以就必須找個外藩的皇族來當皇帝,這樣就帶來新的外戚,形成了一個政權的閉環。
時間來到東漢的倒數第三位皇帝漢靈帝,33歲的漢靈帝不出意外駕崩了。漢靈帝駕崩就意味著宦官勢力要向外戚勢力轉換,眼看又是一個外戚當權的結局。而這時候袁紹就殺了出來,打破了百年的政權的迴圈。袁紹在《三國演義》當中被塑造成了一個無能的人,但其實袁紹完全被低估了,他可是有著超強謀略的。
要知道之前的政權雖然說在外戚與宦官之間轉換,但是畢竟都是圍繞著皇帝,是屬於皇權。像袁紹這樣的貴族士大夫是沒有機會也沒有資格插手的,那麼袁紹又是怎麼樣入局,又是怎麼樣破局的呢?
袁紹有個標籤,叫“四世三公”,就是家裡面四代人都有人做到三公這個級別的大官,家族勢力非常的龐大。雖然出生在這樣的大家族,最初的袁紹其實混得不咋地,因為他是庶出,所以他在家裡邊沒什麼地位。後來他過繼到二伯袁成家才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大約也是這個時候,袁紹開始實施他宏大的野心。史料記載袁紹長得非常帥,對人又特別好,所以很多才俊都自動去結交他,這應該是袁紹實現抱負的第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把自己打造成那個時代的明星人物。
有了這個基礎,袁紹就好實施下一步計劃了。公元184年,道士張角領導了黃巾起義,袁紹就抓住這個機會到平叛的大將軍何進門上去應聘,一眼就被何進給看上了。何進是屠夫出身,因為自己的妹妹當上了皇后,他才有了這個大將軍的位置,也就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外戚的勢力。袁紹本來就是明星人物,再加上他家族顯赫,本身才華橫溢,很快就成為了何進的心腹,這就是袁紹的第二步,悄無聲息的入局。
公元189年,東漢的第十二位皇帝漢靈帝駕崩,外戚與宦官的奪權大戰就開始了,最後外戚獲得了勝利。何進殺了當時權力最大的宦官蹇碩,成為了朝廷裡的一把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袁紹是沒機會出場的,雖然說他身為何進的心腹,但是袁紹的作用也就是給何進跑跑腿,噹噹槍使。當何進大權在握,國家政局就要趨於穩定的時候,袁紹在暗處開始悄悄實施陰謀了。這時候雖然最大的宦官蹇碩死了,但宮廷裡邊還有十常侍,比如張讓、趙忠這些人,這些太監在早年非常得寵,培植的力量也不小。
看清楚這些局勢的袁紹出了第一招,開始忽悠他的上司何進,說這些太監沒一個好條西,應該全給殺了。何進被忽悠得有點猶豫,就找妹妹何太后商量。其實當權力最大的太監蹇碩死了之後,這些太監也看清楚了外戚當權是大勢所趨,所以早早的就投降了,不斷給當時的何太后示好,表示認慫。何太后覺得太監們都認慫了,就不同意殺太監,這事兒就這麼給否了。
眼看著陰謀受阻的袁紹又出了第二招,開始挑拔何進和妹妹何太后之間的關係,他極力開始勸說何進引進外兵進京,他的目的是讓何進引外兵進來,用來威脅太后。腦子一根經的何進還就真同意了這個決策。袁紹這一招非常妙,既挑起了外戚內部的矛盾,還激化了宦官對於何進的仇恨,對他最終的目標又進了一些。外兵入京之後,何太后果然就怕了,任免了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讓他們各自回家。這時候雖然袁紹還在拱火,但何進也覺得可以了,太監們什麼都沒了,也就夠了,沒想著殺人。
但是露出獠牙的袁紹又出了第三個損招,他利用手中的兵權冒充何進的命令,讓各個地方不準讓太監及他們的家人透過,太監們最後的路被堵死,終於是逼急了太監。以太監張讓為首,幾十個人一番埋伏之後就把入宮的何進給殺了。這時,袁紹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名正言順的立刻帶兵入宮,把所有的太監都殺了個乾淨。這也是袁紹正式完成他的第三步,讓宦官與外戚同歸於盡,自己最後登場,成為最後贏家。這就是袁紹謀取政權的全部過程了。
當袁紹就要登上最高權利寶座的時候,一個地方軍閥董卓突然殺向京城而來,因為董卓的弟弟董跟何進的部下吳匡有交情,所以何進一死,剩下的軍隊都被董卓給收入囊中。袁紹就這樣眼巴巴的看著勝利的果實被董卓給偷走,再後來袁紹舉起討伐董卓大旗,一舉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而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也就此開啟。
如今我們看袁紹,最大的印象也就是袁紹成為大軍閥之後,討伐曹操官渡之戰的失敗,讓袁紹成了一個無德無能之人。其實這件事很有考究,官渡之戰有很多客觀的原因,絕對不是袁紹“無能無德”就能解釋的。
單單看袁紹的發跡史就知道他能吸引眾多才俊來結交,並非無德之人,從何進的心腹到後來的大軍閥,他都是步步為營,自己掙來的,也並非無能之人。相反,他生為庶子,地位不高卻能志向遠大,時局不許,他就積蓄能量,等待著時機,雖然身居暗處卻操控全域性。這樣超強謀略的袁紹其實並不比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差,只是歷史皆有成王敗寇,袁紹的悲劇結尾讓世人輕視了他一千多年。
袁紹的謀略絕對是一等一的,治國之才也不遑多讓,河北的人民在袁紹的治下過了一段好日子,他死的時候,百姓都感到非常傷心。只是袁紹早早地逝去了,若他能再多活幾年,必能改寫三國曆史。
歷史上的東漢王朝有個很規律的權力迴圈,就是宦官與外戚,宦官就是太監,外戚一般是皇后或皇太后的孃家人,從東漢第四位皇帝開始,後面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短命的,後面的皇帝幾乎都是在幼年的時候登基,國家大事由太后說了算。太后扶持孃家人,外戚的勢力壟斷朝廷,之後皇帝長大,靠太監發動政變,太監得到皇帝恩寵,從此權勢滔天。隨後得到政權的皇帝又英年早逝,留下的兒子還小,或者說還根本沒有兒子,所以就必須找個外藩的皇族來當皇帝,這樣就帶來新的外戚,形成了一個政權的閉環。
時間來到東漢的倒數第三位皇帝漢靈帝,33歲的漢靈帝不出意外駕崩了。漢靈帝駕崩就意味著宦官勢力要向外戚勢力轉換,眼看又是一個外戚當權的結局。而這時候袁紹就殺了出來,打破了百年的政權的迴圈。袁紹在《三國演義》當中被塑造成了一個無能的人,但其實袁紹完全被低估了,他可是有著超強謀略的。
一、袁紹是當時的明星人物,併成為大將軍何進心腹,一招入局要知道之前的政權雖然說在外戚與宦官之間轉換,但是畢竟都是圍繞著皇帝,是屬於皇權。像袁紹這樣的貴族士大夫是沒有機會也沒有資格插手的,那麼袁紹又是怎麼樣入局,又是怎麼樣破局的呢?
袁紹有個標籤,叫“四世三公”,就是家裡面四代人都有人做到三公這個級別的大官,家族勢力非常的龐大。雖然出生在這樣的大家族,最初的袁紹其實混得不咋地,因為他是庶出,所以他在家裡邊沒什麼地位。後來他過繼到二伯袁成家才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大約也是這個時候,袁紹開始實施他宏大的野心。史料記載袁紹長得非常帥,對人又特別好,所以很多才俊都自動去結交他,這應該是袁紹實現抱負的第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把自己打造成那個時代的明星人物。
有了這個基礎,袁紹就好實施下一步計劃了。公元184年,道士張角領導了黃巾起義,袁紹就抓住這個機會到平叛的大將軍何進門上去應聘,一眼就被何進給看上了。何進是屠夫出身,因為自己的妹妹當上了皇后,他才有了這個大將軍的位置,也就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外戚的勢力。袁紹本來就是明星人物,再加上他家族顯赫,本身才華橫溢,很快就成為了何進的心腹,這就是袁紹的第二步,悄無聲息的入局。
二、袁紹連出兩招,使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公元189年,東漢的第十二位皇帝漢靈帝駕崩,外戚與宦官的奪權大戰就開始了,最後外戚獲得了勝利。何進殺了當時權力最大的宦官蹇碩,成為了朝廷裡的一把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袁紹是沒機會出場的,雖然說他身為何進的心腹,但是袁紹的作用也就是給何進跑跑腿,噹噹槍使。當何進大權在握,國家政局就要趨於穩定的時候,袁紹在暗處開始悄悄實施陰謀了。這時候雖然最大的宦官蹇碩死了,但宮廷裡邊還有十常侍,比如張讓、趙忠這些人,這些太監在早年非常得寵,培植的力量也不小。
看清楚這些局勢的袁紹出了第一招,開始忽悠他的上司何進,說這些太監沒一個好條西,應該全給殺了。何進被忽悠得有點猶豫,就找妹妹何太后商量。其實當權力最大的太監蹇碩死了之後,這些太監也看清楚了外戚當權是大勢所趨,所以早早的就投降了,不斷給當時的何太后示好,表示認慫。何太后覺得太監們都認慫了,就不同意殺太監,這事兒就這麼給否了。
眼看著陰謀受阻的袁紹又出了第二招,開始挑拔何進和妹妹何太后之間的關係,他極力開始勸說何進引進外兵進京,他的目的是讓何進引外兵進來,用來威脅太后。腦子一根經的何進還就真同意了這個決策。袁紹這一招非常妙,既挑起了外戚內部的矛盾,還激化了宦官對於何進的仇恨,對他最終的目標又進了一些。外兵入京之後,何太后果然就怕了,任免了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讓他們各自回家。這時候雖然袁紹還在拱火,但何進也覺得可以了,太監們什麼都沒了,也就夠了,沒想著殺人。
但是露出獠牙的袁紹又出了第三個損招,他利用手中的兵權冒充何進的命令,讓各個地方不準讓太監及他們的家人透過,太監們最後的路被堵死,終於是逼急了太監。以太監張讓為首,幾十個人一番埋伏之後就把入宮的何進給殺了。這時,袁紹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名正言順的立刻帶兵入宮,把所有的太監都殺了個乾淨。這也是袁紹正式完成他的第三步,讓宦官與外戚同歸於盡,自己最後登場,成為最後贏家。這就是袁紹謀取政權的全部過程了。
當袁紹就要登上最高權利寶座的時候,一個地方軍閥董卓突然殺向京城而來,因為董卓的弟弟董跟何進的部下吳匡有交情,所以何進一死,剩下的軍隊都被董卓給收入囊中。袁紹就這樣眼巴巴的看著勝利的果實被董卓給偷走,再後來袁紹舉起討伐董卓大旗,一舉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而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也就此開啟。
結束語如今我們看袁紹,最大的印象也就是袁紹成為大軍閥之後,討伐曹操官渡之戰的失敗,讓袁紹成了一個無德無能之人。其實這件事很有考究,官渡之戰有很多客觀的原因,絕對不是袁紹“無能無德”就能解釋的。
單單看袁紹的發跡史就知道他能吸引眾多才俊來結交,並非無德之人,從何進的心腹到後來的大軍閥,他都是步步為營,自己掙來的,也並非無能之人。相反,他生為庶子,地位不高卻能志向遠大,時局不許,他就積蓄能量,等待著時機,雖然身居暗處卻操控全域性。這樣超強謀略的袁紹其實並不比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差,只是歷史皆有成王敗寇,袁紹的悲劇結尾讓世人輕視了他一千多年。
袁紹的謀略絕對是一等一的,治國之才也不遑多讓,河北的人民在袁紹的治下過了一段好日子,他死的時候,百姓都感到非常傷心。只是袁紹早早地逝去了,若他能再多活幾年,必能改寫三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