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虞思桐說文史

    自從進入資訊化社會,網路就成了大眾自由發表言論的地方。從而徹底改變了那種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狀態。如今藉助微博、微信等大眾個體傳播媒介,每個人都是可以發聲的媒體——自媒體遍地開花。

    如是,也造成了一些其他狀況。比如發生了充滿爭議的一些事。其實如果僅僅是爭議也到罷了,對於一件事的看法不同,這是很自然的事——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們自當看看熱鬧而已。

    但是,如今的一些爭議往往會變成激烈的謾罵和人身詆譭,成了一種網路暴力。

    雖說這只是在網路上的行為,並沒有上升到對被議論本人的人身暴力,但其危害性和殺傷力也不小。

    首先是一些明星和網路“大咖”,一旦有關新聞出現,儘管很多都不是事實,但這些“風吹草動”立馬在網路上形成“鋪天蓋地”的“火焰”,大有把被議論的主人“燒成灰燼”之勢。於是,事主必須趕緊出來“闢謠”澄清。如此之事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了。

    比如,前不久的肖戰一事。

    我不是追星族,對肖戰絲毫不瞭解。只知道他是近期因為飾演了某些熱播劇,突然很火的一個小鮮肉明星。這件事似乎與他本人無關,只是粉絲們的一場大論戰。但是戰火似乎相當旺盛,不但實體報刊加入討論,甚至對肖戰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比如玉蘭油廣告之類。

    我所熟悉的一位作家方方,因為在武漢因為疫情被封城之後,寫了一些日記發到網上,沒想到引來了巨大爭議。支援她和反對她的人,每天都在展開大戰。目前似乎反對的一方佔據上風。我剛看到她昨天夜裡寫的反擊文字.......

    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有關部門——網路警察是否也可以干預一下呢?國家層面是否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監控一下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人之見。

  • 2 # 正道行2818

    很樂意回答。所謂充滿爭議和情緒的文章,必然都是社會熱點話題,是百姓切身有感的問題,而其內容總是有公理婆理的見解,因此而爭議,因爭議而生情緒,不可能認識統一;但也因爭議而使問題明晰起來,趨向共識也就存在了可能。

    盤點了一下有爭議情緒的問題還不少,不全面的統計大致有:中西醫認知之爭、傳統文化孔儒之爭、孝道之爭、古代文化傳承之爭、老年乘坐公交車之爭、尊師重教之爭、傳統文化腐朽之爭、玄學迷信之爭、科學標準之爭、演員明星報酬之爭、移民政策之爭……,有的問題的爭議雙方無不帶有針鋒相對的激烈情緒,有的也有壓倒性的一致口徑。

    當問題出現爭議,說明民眾的參與意識的加強,對公共問題的關注,這無疑是件好事;若對敏感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沒有正反兩方的爭辯,恰恰是很不正常的現象。比如,對外華人永久居住的問題,正由於民眾情緒的強烈,而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這無疑對相關政策的最終制定能起到良性作用。

    在面對爭議情緒化的梳理前,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不帶個人觀點地看待爭議焦點,然後才有可能從爭議中梳理分辨出正負能量,看到積極與消極的對立結點,由此才能確定自己的立場站在哪一方,應該支援什麼,反對什麼;因此,透過梳理很有可能改變自己曾有的立場和見解;透過梳理可以鍛練全面透明地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附合起鬨,這對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是極有益的;而這一切都不是建立在情緒化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正確認識態度上,因為沒被情緒所左右。因此,梳理別人的見解,從中可以找到共識,也能看到反對見解存在的不足或錯誤之處;這對樹立自己明確的觀點是有益的。

    如果要參與問題的爭議,進行他人雙方見解的梳理是有必要的。

  • 3 # 周秦老漢

    有的公知大V噴子絕不會聽進去引導,更不會說人話。對他們就是要堅決依法打擊,對他們的寬容包容,就會遺患無窮!

  • 4 # 上善若水115187741

    我非常欣賞伏爾泰的兩句話: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任何人想以道理曉喻他的同胞,都會受到迫害,除非他是最強者。然而最強者卻幾乎總是加強無知的鎖鏈,而不是去把它砸斷。——伏爾泰

  • 5 # 荷葉123

    我們有幸時逢一個足不出戶便能知曉天下事的網路資訊化時代,它以高效、快捷、實用、方便,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現如今,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黃口小兒,但凡會識文斷字,就能遊刃有餘嫻熟地搜尋所需要的內容。最大的好處是,似天塹變通途般架起了我們通往外界的橋樑,打開了長久以來禁錮和制約我們眼界及思維模式的那扇窗。

    凡事有利就有弊,在我們享受現代高科技、高品質生活的同時,必然就要接受資訊爆炸帶給我們的視覺衝擊,欲戴CROWN,必承其重!它讓我們時常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對於那些有爭議、有流量、有熱度的社會敏感話題,做為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有限的普通老百姓,想要迅速從百熱化抨擊評論的汪洋大海中判斷出個子醜寅卯、真假虛實來絕非易事。我就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無所措手足的尷尬事兒。比如前腳剛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令我義憤填鷹、血脈賁張的不平事,可還沒等從激情燃燒的事件中回過味兒來,那邊朋友圈又釋出了澄清事實的反方文章,直教人不明就裡、方寸大亂。經過幾次這樣手忙腳亂、前發後刪的無效勞動,我會在讀完那些讓我深感莫衷一是、針砭時弊的文章後,理性地去思考判斷,若仍然一頭霧水弄不清楚時,我會去查閱資料,從官網提供的資料、資訊,以及在自媒體領域有知名度、有權威性、有專業性的機構中,所發文章中去尋找真相,但有些根本就是無頭案。等事情發酵完平息後,就沒了下文,成了永遠的不解之謎。

    在這樣一個言論自由,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新時代,也滋生了一些居心叵測,以釋出子虛烏有、歪曲事實、顛覆社會主義、破壞安定團結大好形勢為己任的不法份子,對於他們這種渾水摸魚、混淆視聽、蠱惑人心的反社會、反政府行為,我們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能被他們所利用,成了他們的擋箭牌和馬前卒。同時還有一些像黃毅清之流,以譁眾取寵、蹭流量、博眼球、刷存在感為樂,以散佈謠言、道聽途說、破壞公眾人物形象為能事,佔用了公共資源,擾亂了網路秩序,必然會為之付出應有的代價!

    讓我們馳騁暢遊在網路世界中,用澄澈、清透、獨具的慧眼去甄別那些充滿爭議和情緒的文章、觀點,不隨波逐流,不信謠傳謠,不人云亦云,用科學、理性、辨證的方法論去檢驗那些困擾我們的是非曲直方為上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程未完工,未驗收包工頭拒絕修復、返工,還要結全款,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