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老師練字
-
2 # 愛爾德
我不這麼認為!熊孩子,皮孩子,好孩子,有什麼區別,他們其實都一樣,只是好動性與靜性!這個與在遺傳基因有一定關係,更多的是家長後天以及環境的影響造成,熊孩子,皮孩子,好孩子,(打比方,一個退伍軍家庭人的孩子肯定是好動熊孩子的因為他父母會從小培養孩子的體魄,而一個科學家文學家的孩子是很規矩喜歡安靜的因為父母會更加在意想象上的培養,畫畫,一些知識的誘導從而使孩子喜歡靜也就是有規矩的好孩子,至於皮孩子只是好奇心造成)!至於你說的規則意思偏差是不成立的,因為那時的孩子根本沒有自我控制自我認知的思想也就是形成人格!沒有獨立的人格自我意識思想規則對於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成立,就如同一個橡皮泥會因為環境家長等等外來因素而改變,不確定性!
-
3 # 愛吃牛肉乾的刺蝟
一、首先,無論對於熊孩子、皮孩子還是好孩子,老不老實,頑不頑皮絕不是評判孩子的標準。
很多時候,成人把自己視為兒童的造物主,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判斷兒童行為的正確與否,以自己為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他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他們為樣板進行塑造。一旦兒童有任何行為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錯誤的,必須馬上加以糾正。
經典的兒童教育類書籍《童年童年的秘密》(蒙臺梭利著,非常推薦家長們看)警示家長們,兒童不是一件心裡空無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東西。相反,成人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力量,因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而教育只是為了促進兒童“內在潛能”的發揮。
家長眼裡孩子尤其是處於特定“敏感期”孩子的“頑皮”、“無理取鬧”、“發脾氣”等行為,可能是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外在表現,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關注、迴應和引導,需求得到滿足他們自然就會緩和平靜下來。如果家長粗暴地應對,無意中就會傷害到孩子的精神或心靈,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兒童的很多問題源於成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方式以及對他們造成的壓抑,而這種童年的傷害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二、人類是群體動物,都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獨自生存。
孩子與他人、社會和環境建立一種良性友好的關係,才能有肥沃的土壤滋養他的人格健全發展。孩子2歲左右,家長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他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於自己於他人都有利,兒童也可以獲得一種愛的體驗,這也是引導孩子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
總之,兒童是自己的“造物主”,天生具有內在的潛能。家長要善於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為兒童的心靈成長提供支援。
-
4 # 教育勵志外星人
我的看法如下:
1.熊孩子
這類孩子不懂規則意識,並不是不願意懂,而是身邊的人如何教育和引導的,孩子就像白紙,畫上什麼就有什麼!
有的身邊人就想塗抹上個人色彩,比如,我奶奶,我小時候智商低,情商更低,奶奶讓我罵媽媽,我就罵!
奶奶是成年人,利用小孩子的單純和傻氣來對付她眼裡看不慣的人,這是何等殘忍,至今,我都不能原諒奶奶的教唆!!!
2.皮孩子
孩子最開始也是有自我意識的,比如,我很久不去表妹家,偶爾去一次,她兒子表現很好。
見到我後,不敢皮,不敢淘氣,不敢有不好的行為,他坐沙發,都會特意把沙發墊子撫平,看著我,很希望我表揚他,對他笑!
只要我說,你這次表現好,可以獲得一個獎勵---我們一起玩一會兒你的玩具,他就特開心,會繼續努力做的更好,以便獲得更多的我陪伴他玩的機會。
只要他皮,做錯事,我就懲罰他,不搭理他!
他心裡有數,知道我的脾氣,說一不二!
所以,皮孩子不是沒有規則意識,而是他身邊的人,如何影響他的!
3.好孩子
好孩子大多數是誇出來的,有人讚美,有人欣賞,有人肯定,就會努力維持這種美好的狀態。
我二表姐,涵養好,深得爸心。
她爸爸總愛讚揚她的涵養深,話不多,不吵架,不說多餘的話,很有主見,做事靠譜!
時間久了,我發現,二表姐的確如此,真的很有涵養!
人的胸懷是被誇大的,真是羨慕二表姐---姑父懂得教育子女。
我的涵養就不如二表姐,我話嘮令人煩,除非是看書話少。
-
5 # 虞海棠
題主用規則意識這幾個字有點高大上了,不管是熊孩子,皮孩子,還是好孩子他們生下來時都是一樣的,至於為什麼後來長著長著就不一樣了,那是因為家長造就或者說培養了孩子不同的習慣,時間久了,習慣養成了就形成了固有的品質!
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和長期的堅持,以及良好的環境必然會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好孩子;家長不正確教育方法,本身具有的一些不良思想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思想行為習慣,再加上成長過程中不良環境的影響,時間久了,皮孩子和熊孩子也就養成了!
俗語說,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生來都是一樣的,沒有好壞之分,都是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所致,孟母三遷以及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也從側面說明環境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作為家長和教育者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以及適合的教育環境尤其重要!
-
6 # 淅爸育兒記
好孩子和熊孩子、皮孩子的區別在於是否能清晰認知規則並且遵守規則,這一點我是贊同的。
去圖書館:
好孩子:保持安靜,遵守圖書館的規則;
熊孩子:隨心所欲,完全不知道圖書館的規則,他自己就是規則;
皮孩子:清晰知道圖書館規則,但是喜歡反其道而行之。
而造成孩子會有這樣的差別,在家庭教育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這分為兩點:
是否讓孩子知道規則;
是否讓孩子體會到遵守規則對其自身的好處,及違反規則的壞處。
熊孩子是不知道客觀規則的存在的,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既然不知道規則就被視為沒有規則,那麼他自己的意志就是最好的規則;他只體會到了遵守自己意志的好處。
皮孩子是清楚知道規則的,他就是不去做,就是要與規則對著幹,好的方面是他們敢於挑戰權威,但不好的方面也很明顯:總是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回覆列表
熊孩子,皮孩子,好孩子最大的差別在於習慣,思考問題的習慣,行為的習慣,是在長期的過程中培養的。這一點家長老師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