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許多的通都大邑,這些城邑的名稱曾聞名中外。

    有許多城市名稱已經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有的名稱依舊。

    一個城市的名稱,往往讓我們聯想到她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Murano”給人以消亡感,耳邊卻似乎聽到絲路的駝鈴聲;“敦煌”使人聯想起飛天的舞姿,眼前浮現絢麗多彩的畫卷;“揚州”帶我們回到大唐的天堂,似乎看到了泛舟跨海而來的胡商;“開封”讓北宋都城的城門開啟,走入清明上河圖中的熙攘街道;“杭州”的西湖碧水盪漾,文人的吟誦伴著古寺的鐘聲高低起伏。

    這些城市的古代歷史似乎離我們比現在的她更近。

    近代以來,崛起了新的城市,天津、上海、廣州、深圳、香港,這些名稱都代表了百餘年來的歷史與繁榮。

    然而,在中國無數古往今來的地名中,或許只有那麼一個的城市的名稱,卻使我們想到的最多。這個名稱就是“長安”。

    “長安”————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名稱。

    “長安”早已不再是一個城市的名稱。

    然而,五湖四海卻有許多長安,廣東、湖南、遼寧、浙江等多省都有長安鎮,還有許多的長安鄉和長安區。

    “長安”已無形中融入了華夏大地。

    她也是華夏最重要的城市中最重要的街名————“長安街”。

    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分封到咸陽城的東南,其地便稱為“長安”。這是第一個成為長安的地名。

    之後數十年,西漢在這裡建都,數百年後,隋唐也在此地建都。

    她作為都城的時間如此之長,這座城市,那些朝代,讓之後的人們神往。

    在長安,漢武帝的森嚴宮闕,司馬遷的奮筆疾書,霍去病遠征匈奴的大軍在這裡營壘綿綿。長安也是塞外牧羊的蘇武魂牽夢繞之地。

    這裡是玄奘西遊印度的起點,也是他多年後攜帶梵文經卷返回的終點。

    這裡有李白的吟誦“長安一片月”,也有他的憂愁“長安不見使人愁”,杜甫的哀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牧的回望“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賈島的秋頌“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然而,這裡也曾有過漢唐宮闕焚燬後濃煙,也曾有過多次劫掠。

    一座城市,一個地名,蘊含著不盡的滄桑變幻。

    一座城市,一個地名,蘊含著不盡的滄桑變幻。

    大唐滅亡之後,曾經的長安已不是首都,明代已改名為西安。但這曾經的輝煌已使其融入了華夏文化的血液當中,成為中國文化潛意識的一部分。

    華人從此離不開“長安”。以至於“長安”二字成為了首都的代名詞,甚至明清時代的文人仍用“長安”來指代北京。明代的《長安客話》雖名為長安,其實是講述的就是北京的地理歷史。

    在中國文化的深處,長安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稱。她是對過去的眷戀,也是對今日的期盼,更是對未來的憧憬。其中的滋味,值得我們慢慢去琢磨。他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著當代的氣息,既聯絡著過去,也聯絡著未來,既曾伴著古人,也伴著今人,更會隨著未來的人走向未來。

  • 2 # 心悅星程

    漢唐長安城之間互為表裡並且異地同名的地理空間關係,導致了唐代帝京文學在時空塑造上易於形成古今長安情景交融的獨有氣質,而在空間變遷和都城制度沿革的現實背景下文學中的長安形象又在不斷變幻。本文以漢、唐長安城的空間關係影響下的唐長安帝京文學為研究物件,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都城空間形態與文學塑造的空間意象進行歷時性考察,進而從唐長安帝京文學形象形成的過程中揭示文學空間傳承與演變的歷史。 本文在漢、唐長安的結點上形成地理空間與文學空間兩條線索脈絡彼此映照的觀察模式,按照都城面貌與帝京文學雙向建構的思路安排篇章結構,共計四章內容,主要致力於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第一章圍繞漢、唐長安城的地理空間關係,梳理自漢至唐的王朝政治活動以及都城制度變革製造的長安城歷次變貌。從定都選址原因、規劃理念、都城結構、建築風格等方面對漢、唐長安的空間形態進行異同比較,更從地名的角度對李唐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的現象進行文化闡釋,理清漢、唐長安在空間上的名實關係。這一部分對歷史空間的再現與分析構建起了對漢、唐長安文學空間聯絡考察的立論基礎。 第二章展現漢、唐長安文學空間時空交疊的客觀地理條件,進而討論具體文學創作中漢、唐長安文學空間疊合的運作機制。在考證唐時長安城內外留存的漢長安城遺蹟、總結唐人對於古今長安的空間感知的前提下,本文明確其與文學用典以及詠史懷古創作之間的區別、聯絡。同時,唐人對於長安城內漢朝建築遺蹟產生的空間認知變化也說明文學空間疊合的運作機制並不是穩固永恆的,漢、唐長安文學空間的時空交疊在唐人文學中呈現出盛極漸衰的過程。 第三章透過歸納、對比初盛唐時期不同身份人物對帝京形象的文學塑造,揭示出在漢唐之間以長安為代表的帝京文學形象發生風格轉變的現象之下蘊含著深刻的變革意義,而唐長安帝京文學形象的這種變革是在對帝京文學傳統的不斷迴應中實現的文學重構。東漢京都賦開啟了以帝王生活為中心的帝京文學正規化,以《帝京篇》為代表的初盛唐時期的帝京文學創作,表現出與東漢京都賦及其影響下的魏晉六朝京城詩歌傳統之間較為密切的連續性,但初盛唐時期詩歌中的帝京又帶有著複雜多樣的風格特徵,反映出漢、唐長安兩種帝京文學形象之間的巨大差異。帝京文學的文體轉換及風格變型是在現實空間環境、初盛唐時期的王朝政治、文學創作風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 第四章從唐長安的宏觀全景深入到都城內部的細緻街景,透過漢、唐長安城的街道及其景觀的變化審視文學空間中具體文學意象的生成與變形。都城街道的研究不僅是透過對街道的可視範圍、街道通行制度、街道佈局等問題的考察,總結出唐長安最具日常化的帝京景觀印象;更是為了將之與文學空間參照,在街道制度的歷史變遷中探討文學與空間兩種變數的反應情況。

  • 3 # 柳樟筆劍

    就像現在的紐約與金融,北京與文化一樣,漢唐長安作為首都,是文學的“鑑寶中心”,得到長安文壇認可,才有可能名滿天下。

  • 4 # 呂志墉

    漢唐長安城是世界上當時最大的城市和首都,可以和古羅馬城媲美!當時世界各地文化薈聚,必然誕生燦爛的文學!漢唐是中國詩人最鼎盛的時期!如果詩歌是文學珠寶的話,漢唐詩歌就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明亮的珍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長安城孕育了中華文學珠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為什麼+11強化卷才3800W,+12卷卻需要2.88E?難道+11裝備上7次都上不了12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