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老張
-
2 # 驍勇34
因為那時候沒有!
如果有,許褚就不會用槍挑刀砍的笨方法去破諸葛亮的盾牌陣。
所以,三國時期別看大將如雲,但兵器還停留在秦漢時期原有的基礎上……
那就是銅製的“刀槍劍戟,斧鉞勾叉”的製造與應用。
比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等等那些萬人敵,再能耐,用的也就這些破玩意,只是換湯不換藥改一下而已,像呂布的方天畫戟,張飛的丈八蛇矛,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趙雲的亮銀槍等等,雖是獨門兵器,但還是老古董。
另外,那時候對鐵的冶煉技術還只在初級階段,人的思維也不超前,包括諸葛亮,除了木牛和箭弩,就停留在鑽研老掉牙的八卦陣和他的出師表了,其他人等也一樣停止不前。
而鏜棍槊棒 邊鐧錘抓均在隋未才出現。
然而這錘!
在這八個兵器當中出現還是比較晚。
據說,隋未刑部司掌戶裴仁基在河北監管一個朝庭兵器製造廠。有一次,他十六歲的兒子裴元慶在揚州打死了丞相宇文化及的一個兒子。宇文化及帶官兵一路追下來,最後把裴元慶圍在了兵器製造廠。
裴仁基當時正好在廠裡巡查,不管他怎麼求情,宇文化及就是不答應,最後逼得他當場反戈。由於父子倆武功太高,官兵便用盾牌陣一步步將他們逼退。裴元慶 幾次刀砍槍挑都刀斷槍折,情急之下,順手撿起了一塊未成形、帶三尺鐵桿的鑄鐵頭砸向盾牌,結果幾下就砸得盾裂人翻。
就這樣,裴元慶來了靈感,最後找能工巧匠製成了一對擂鼓甕金錘,他也就成了使大錘的鼻祖。
李元霸後來受他的啟發,也制了一對兒鑄鐵混元錘。
可為了超過裴元慶,便太大了,結果由於太重,拿起來耍時,把自己砸死了。
-
3 # 漩渦鳴人yy
三國時期有幾個使用錘子的將領,只不過他們使用的錘子呢?是不是咱們印象之中的那個錘子比腦袋都打的那種。
其實錘子,這種普通老百姓家用的工具了,確實具有殺傷的能力,而錘子應用於戰爭之中的歷史也很早,比如說在古埃及的時候,當時的人就使用的是錘子這種戰鬥武器,只不過他們使用的呢是石錘!他們把石頭磨成那種小圓球,然後再放在火上燒,接著在上面滴水,這樣的話水滴下去下面的石頭突然崩裂,這樣慢慢慢慢的形成一個通道,然後在把木棒給插進去!
錘子這種武器呢應用的時間很早,但是後來古埃及這種錘子兵基本上都被淘汰掉了,為什麼新的武器的加入使得這種錘子被慢慢的遺棄了,當時古埃及面對的是赫梯帝國,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鐵器,由於金屬以及武器材料的提升,使得武器的形狀和功能不斷地被提高,錘子這種只具備單純殺傷力的武器一下子就被淘汰邊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簡單,金屬武器它具有一種特殊的切割和破甲能力!這是錘子沒有辦法比擬的,當然後來有的人在錘子上面加了幾個釘子,號稱流星錘這個東西咱暫且不論,咱就說一下普通的這種錘子!
重量是有的殺傷力也是有的,但是武器的使用功能僅僅侷限於砸,這不是沒有辦法可以防禦的!砸下去的時候把力平攤的放在整個平面上,這樣的話使得整個受力平面受力均勻,這武器基本上就廢了!除非是對準別人的腦袋,但是拿個大盾牌擋在前面,你能拿他怎麼辦?而且在武器的對戰裡面,由於並不具備切割的能力殺傷力有限,所以錘子儘可能的要做的大,但是呢又不能太大!要根據士兵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樣的話錘子的殺傷力是有限的,它是一個固定值,太重了根本就輪不起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三國裡面除了早期一個叫做武安國的!是使用一把錘子以外其他的人使用錘子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嗅兩下走走暗器什麼的,打一個措手不及!
武器的使用跟他所能產生的功能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呂布手裡的方天畫戟那個武器功能可就多了,什麼切割,挑,抹,然後刺啊!對於武將的要求很高,這種武器使用起來確實當之無愧百兵之霸,誰能擁有這種武器,並且能夠靈活使用,那基本上武力值不會太低!
比如說像錘子這樣的武器則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他就是單一的功能性就是用來把人給活活砸死的,如果正好砸中腦袋那你必死無疑,如果沒有雜種那就是對方傷了一下,且還不能立刻致死,這樣的話對方反過手來跟你玩命,你還真玩兒不過他,因為你輪完第一圈你第二圈要想在倫出來那得需要時間,等這個時間對方早就一刀刺過來!
而且在《三國演義》裡面大部分的對決都是馬戰!就是騎在戰馬上雙方進行對決,這樣的話戰馬的速度在加上武將本身的武藝,使得決鬥的回合制度特別的短!這話雙方之間的對決,武器的使用頻率決定著你的生死戰場上面一寸長一寸強,如果你比對方快,那你能夠殺傷對手的能力也就越高,贊錘子這款武器兩邊都不站,這東西誰會用啊?
而且我們再想一下,這戰馬本身就要馱著一個武將,還要揹著這麼大一個錘子,那真的要打起來,那這樣吧,能不能跑得快都是一個問題,畢竟每個人的坐下不是都有一匹赤兔馬!
所以,在綜合了各方面的考量以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並沒有像自己的老師施耐庵一樣把錘子,或者具有類似功能的,比如說鐧,狼牙棒之類的武器加入到《三國演義》裡面。大家想想那個畫面前面戰場都已經打完了,回過頭來一個將領呼哧帶喝,帶著自己錘子趕緊跑過來,人家都說仗已經打完了,你跑過來幹什麼呀?
至於說《水滸傳》還有其他一類小說裡面可能在山林或者是特種作戰方面有更多的描述,所以這種錘子類的武器要多一些!
-
4 # 手機使用者77604780355
1三國時用錘的武將不少,都在匈奴。
早些時候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帳下就有許多匈奴人,破匈奴後被封候的將軍裡就有兩個半匈奴人。
2錘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
5 # 精品遊戲評測
錘,重量太大,不利於操控和殺傷。縱觀中國歷史,用錘出名的高手也沒有幾個,能叫的出名的,貌似也只有隋唐時期的李元霸和裴元。
戰場武將用兵器,以殺傷第一:刀槍劍戟殺傷及操控都比錘強上不少。所以,一為殺敵,二為自保。武將都不會去選錘作為武器,
-
6 # 暴走蝦米
三國演義有用錘的武將,只是沒那麼出名而已。
北海太守孔融手下武將 武安國,虎牢關時被呂布砍斷手腕的那個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斬殺的 汜水關守將 卞喜, 使 流星錘
西羌國元帥越吉 用大錘,
關興交戰過魏國猛將 王雙,用流星錘
-
7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真的歷史上不僅三國,其他時期使用大錘的武將也不多,當然不是沒有,比如岳雲就真的用過鐵椎。鐵錘的好處是可以對付重甲的敵人,金軍的鐵浮屠就是重甲,所以趙雲用鐵錘也就不奇怪了。
在正史裡沒有記載三國時期誰用過鐵椎,只有在《三國演義》裡有兩個用大錘的武將:一個是孔融的部將武安國,另一個是西羌國的越吉元帥。
武安國出場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攻打虎牢關之時,呂布殺死方悅、穆順以後,武安國使鐵錘出馬對戰呂布,兩人打了十幾合以後,呂布一戟砍斷了武安國的手腕,武安國敗走。
應該說能和呂布對戰十幾合以後才受傷敗走,武安國這個武藝水平也不錯了,要強於于禁等人,遇到夏侯惇這個級別的也有一戰之力。可惜他的手腕被砍斷,從此只能退隱江湖,不然在後期應該也有機會表現一二。
越吉元帥出場則是《三國演義》第94回,曹真敵諸葛亮不過,派人去西羌請西羌出兵助戰時。西羌國的雅丹丞相與越吉元帥率軍前來,關興、張苞、馬岱三人出戰,結果被羌軍鐵車所敗。關興被羌軍所圍,逃跑時遇到越吉元帥抵擋不住,幸虧被關羽英魂所救。不過在諸葛亮用計擊敗羌軍以後,關興再次遇到越吉元帥時,關興一刀殺了對方。
關興和越吉元帥之戰兩次結果正好相反,只能說是敗軍之際心慌意亂影響了發揮,不過越吉元帥至少對關興也有一戰之力,武藝也不錯了。
所以在《三國演義》裡用鐵錘的武將雖然不多,但是武藝也還過得去,比那些雜魚級別的要強出不少。
-
8 # 使用者5871006721
三國裡有使錘的,武安國算一個。
其實,武將使的錘並非有多大,像《說唐》裡的李元霸的大錘等等都只是小說家們的憑空想像、增加閱讀性而已,不宜篤信。
古代戰將使的錘分為:流星錘(暗器一類)、鐵柄錘(長柄端上有一圓錘、重量不會很大、總重量超不過十斤)。
古人吹牛、天下無敵,諸如關羽八十二斤的大刀,斷不可信也,就算其力量大,二十斤足矣,太重不實用且行軍中也是很大負擔。
-
9 # 用0v0戶12138
1買不起,鐵質量不行,銅太貴
2不實用沒有馬鐙不好發力,容易摔下去
3大錘只適合對付重甲兵,但是很少
4刀法,槍法啥的很多,錘法很少
5太費力,不持久
6反震力也不小
7武將基本都馬戰,比別人短
-
10 # 魚讀月349
那是武器裝備還比較落後,還沒有馬鞍、馬蹬呢,盔甲製造也比較落後。到了宋朝,軍隊裝備有了很大提高,步兵甚至可以叫板騎兵。盔甲製造工藝也大幅度提升,普通刀槍很難造成大的殺傷,所以宋朝使用重兵器的較多,鐵棍、錘、鐧、狼牙棒等出現了很多。
-
11 # 一個老豆
這個問題有點好玩,試著說說。
武器裝備應該是根據戰爭環境下保證戰鬥勝利的需要配備,三國時期,馬蹬子都還沒發明,說明騎兵不發達,騎兵不發達,重甲就沒有意義,沒有重甲,所以還是刀槍劍戟的好使,也就沒有錘子啥事了。
歷史上的武將和演義中的武將不一樣的,像關公必須耍大刀,李元霸必須掄大錘,領隊的必須有個符合身份的兵器拿著,這都是說評書的為了說的好聽。但在現實中,像關羽這樣級別的將領要讓他親自拿把刀去砍人,哪劉皇叔還混啥江湖。在三國時期,和關羽一樣級別的軍官那就太多了,按照理性想想,這些人一旦手下有了萬八千人馬以後,他的兵器其實最多就是一把腰刀,或者像諸葛亮那樣拿把不知名動物的羽毛扇裝酷。要是還有誰要拿個錘子整天玩著,那可能就是那個時期的文玩,就像現在有些大佬要隨時拿串珠子在手中一樣,這事沒準是真有的,但說評書的不明也不覺厲所以就沒往裡瞎編了。
三國時期的戰爭,不管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還是官渡曹操打袁紹,甚至火燒赤壁,基本都是正規軍打正規軍,那都是要先訓練士兵然後排兵佈陣的,戰鬥雙方各出一個大將指著對方鼻子單挑的事情基本不會出現,沒有誰會傻到把集團利益扯成個人恩怨。這種打仗最有效的兵器基本就是刀槍劍戟加弓箭,快馬過來,擂石招呼,在這樣規模的戰役下,那個領導不把錘發給衝鋒計程車兵,要自己拿著去摻乎,這不是傻嗎,他想去砸什麼,近身兩步就被對方用刀砍了,所以真實情況下,不單三國沒有使錘的大將,其他時期也不會有。
為什麼會有人以為錘可以作為戰爭裡的武器,並且裝備到將領,這可能因為在冷兵器戰爭早期時代,最有效的兵器當屬鋒利快口馬上見紅的兵器,自從騎兵發達後,裝甲鍛造技術提升以後,對付重甲裝備的敵軍,可能需要用上鐵鞭鐵錘這樣的重打擊武器,更能有效打擊身著不意刺穿的重灌甲冑。不過在參戰人員較多的戰爭中,試想一個重灌武士,在離開同樣重灌的馬匹之後,對方用地上撿的石頭都可以砸死他,所以錘這種兵器,用於嚇人可能還是有用的,用於實戰,普通士兵拿著比大將拿著有用多了。
在三國演義中的武器,使大刀的武將第一多,以關羽為首,魏吳蜀三國的大將用的都多。使槍的第二多,趙雲,孫策等,其他使用怪異兵器的有張飛的丈八蛇矛,呂布的方天畫戟,徐晃使大斧,典韋使雙戟,劉備使雙劍,諸葛亮使鵝毛扇,這些人在演義裡都是萬夫不當之勇,在現實中,十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手持單刀就足以幹翻他。
縱觀三國演義的所有戰役,假如剔除那些對陣單挑的情節,有名有姓的英雄基本很少有近身肉搏的機會,讓自己的頭目親自去單挑,這讓旁邊的副將小兵顏面何存。三國演義裡著名的溫酒斬華雄,現在有人一再闢謠說不是關羽斬的,而是孫堅斬的。真實情況可能就是孫堅看到華雄來了,指揮眾小兵一擁而上亂刀砍死的。
再有,就是到了羅貫中的時代,錘本身就是一種禮儀兵器,是儀仗隊用的了,羅貫中估計也想不到三國時期有誰可以像李元霸那樣拿著八百公斤重的大錘橫衝直闖去。
-
12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三國時為何沒有使大錘的武將?
我想提問者的意思應該是那種看上去大如燈籠、動輒三四百斤的大錘,不好意思,這種兵器只可能出現在小說中,包括關羽所謂的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也是不可能的。
有人說,古代人的力氣極大,但他們的力氣也不會大出極限範圍,而且冷兵器多半用堅硬的青銅、鐵製成,你可以根據密度估算一下,像影視劇中那種大如燈籠的大錘得多重?
居然還有金錘,知道金的密度有多大嗎?咋的,古人力氣大得可以揮舞著兩三噸的金錘戰鬥,那還開什麼奧運會,還好意思說什麼更強?
所以真實中的大錘,也就是一根棍子上兩個拳頭大小的鐵球。而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多半用於練習臂力,如果關羽真的揮舞著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戰鬥,也難怪他鬥不過呂布,因為呂布的兵器只有二十四斤,你不是活脫脫地力竭而亡嗎?
-
13 # 木子君的小屋
因為現實中,沒有演義中的那種大錘,比如擂鼓翁金錘之類的。
你以為武將上戰場,用的大錘是這個樣子的。
或者說,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現實中,卻是這個樣子的。
回覆列表
這個主要跟個人防護裝備的演化有關,三國時期的鎧甲主要是魚鱗鎧甚至皮甲,魚鱗鎧有點像金縷玉衣那樣講鐵片或者鋼片串成,內襯皮甲,這種甲抗劈砍效果好但對穿刺效果不明顯,而普通士兵裝備皮甲就很好了,皮甲的防禦能力更差。這時候刀槍這類兵器就足夠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開始出現重甲騎兵“甲騎具裝”,人馬都披重甲,而且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鎧甲的防禦力也增加了。
到了唐朝更出現大量裝備明光鎧,越來越好的防禦鎧甲光靠刀槍已經不夠了,需要破甲武器,於是出現了分量沉重的鞭、鐧、錘,要用這類兵器就得膂力過人的武將。南北朝隋唐開始才出現了使錘類武器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