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十年北伐,為報先帝知遇之恩。諸葛三代全部戰死沙場,更有諸葛瞻:“吾有三罪,未能除黃皓制伯約,守國土”之名言流傳百世。 姜伯約九伐中原,為報諸葛亮知遇之恩,至死都不忘興復大漢,兵敗拒降,自刎歸天。姜維:“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而降?” 而現在許多人認為劉璋管轄益州的時候,國泰民安。而劉備入川以後,諸葛亮十年北伐,姜伯約九伐中原,頻頻發動戰爭,致使蜀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諸葛亮和姜維雖然精忠為國,但很多人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諸葛亮和姜維應該剔除課本,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18
回覆列表
  • 1 # 叢中笑6603

    非也。

    漢未,朝廷衰敗,宦官操縱,民不聊生。

    各路英雄起兵,或反朝廷,如黃巾起義,或為朝廷,董卓,袁紹,曹操,各自壯大勢力,圖謀自已的利益。

    劉備乃當時之英雄,起兵欲興漢室,立大業,得到諸葛亮和姜維的鼎力相助,如果事成,則可能漢室興,社稷江山可能得到安定和發展。(當然,也不排除劉備事成,廢漢帝,自立成王的可能性),故,在當時群雄紛爭的時候,諸葛亮,姜維能助劉備,乃有識之士也。

  • 2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諸葛亮、姜維等人是不是歷史的罪人,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於蜀漢來講,他們力挽狂瀾,儲存了漢室,是劉氏的功臣;於歷史程序來講,他們阻礙了國家統一,是阻礙國家大一統的罪人。

    劉氏功臣

    東漢末年,朝政混亂,皇室已經不足以控制整個國家,從董卓到曹操,皇帝也被曾經的臣子所掌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各方封疆大吏明面上不敢有什麼大動作,但在暗地裡都將曹操看作是國賊。

    劉備也不例外,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劉備也有野心,只是他缺乏駕馭野心的能力,於是他透過人才來彌補。

    劉備人到中年後,麾下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諸葛亮、姜維等人,這才有了三分天下,從而漢室的天下也在劉備手中有了延續,而劉備也念念不忘進軍中原,以期能夠恢復漢室江山,成為劉秀第二。

    國家的罪人

    國家更替本身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果沒有劉備、孫權之流的阻礙,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可以統一中國,免去國家分裂百年的痛苦。

    但是劉備等人因為一己之私慾阻礙大勢,劉備想要恢復祖上榮光,孫權想要當割據一方的軍閥,全盤沒有將統一放在心上,從這一方面來講,即便諸葛亮、姜維等人再有能力、再是大才之輩,於國家而言,也是罪人無疑。

  • 3 # 古亳笑笑生

    諸葛亮、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兩代軍事統帥,尤其是諸葛亮更是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十餘年,在治蜀和軍事上都有頗多成就。兩人在任期間都積極北伐,諸葛亮有六出祁山,姜維則有九伐中原,雖未成功,對蜀漢政權的存續仍然有許多積極的意義,對後世也影響深遠,在這一點上,二人無疑是歷史的功臣,是值得後世尊敬和紀念的,至於歷史罪人之說,我實在不敢苟同。

    由於受歷史的侷限性,我們要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不能只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考慮,還要結合歷史人物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特點來綜合分析這些人物在他們那個時代行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他們行為對後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判斷,才是科學的方法,而不應該過分苛責古人。下面我們沿著這個思路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分析一下蜀漢集團北伐的原因。

    一方面,從統治集團來說,北伐是政治需要,是一面提振蜀漢軍民士氣的旗幟。先說劉備,身為漢室後裔,面對日漸衰微的東漢政權,他把興復漢室作為他畢生的追求,取得荊州、益州作為根據以後,更是豎起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幟,因此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就成為蜀漢政權存在的法理依據。再說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夙願,他一刻也不敢懈怠,毅然把恢復中原作為自己的使命,為此,他不惜以小博大,以弱伐強,率軍六出祁山,最終累死在了五丈原。最後說姜維,以降將之身而深受諸葛亮重用,我想他一定是被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和知遇之恩所感動,所以在諸葛亮死後毅然接過了北伐的旗幟,有生之年,率軍九伐中原,最後在得知後主已經投降曹魏的情況下,依然設詐降之計試圖恢復蜀漢政權,失敗後自刎殉國,姜維北伐之心可謂堅定如鐵,姜維事蜀之心可謂忠心不二。

    另一方面,對維護政權安全來說,北伐也是最優策略。身處大爭之世,你不伐人,必被人伐。蜀漢以弱伐強,看似窮兵黷武,實則無奈之舉。因為三國之中蜀漢國力最弱,若取守勢,則亡國必速,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就是明證。若主動北伐,一則可以顯示蜀漢的軍力,使曹魏、孫吳都不敢小覷蜀漢;二則可以趁天下有變,恢復中原。因此對蜀漢來說,與其坐等人來伐我,不如我主動伐人,這不僅是無奈之舉,更是最優策略,這應該是蜀漢集團矢志北伐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分析一下北伐的積極影響。

    一方面,北伐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外在威脅,保障了蜀漢政權40多年的穩定。由於諸葛亮、姜維的連年北伐,以攻代守,使得曹魏不敢小覷蜀漢,長期處於防守狀態。據正史記載,蜀漢政權存續的43年間,蜀魏共發生戰爭18次,其中蜀伐魏16次(關羽襄樊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魏伐蜀只有2次(司馬懿策劃的五路伐蜀、鄧艾鍾會滅蜀之戰),從資料上看,曹魏完全處於守勢。假使蜀漢不主動北伐,以曹魏國力之強盛、兵力之強大,人才之充足,若舉兵伐蜀,即使憑藉蜀地山川之險,恐怕也難逃速亡的命運。

    另一方面,連年北伐培養了蜀地軍民的尚武之風,重塑了蜀人的精神氣質。蜀漢地處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更兼氣候宜人,天然塑造了蜀地人民追求安逸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特點在和平年代無傷大雅,在戰爭年代則極為危險。蜀漢連年北伐,給蜀地注入了一股尚武之風,造就了蜀人強悍血性的一面,從而重塑了蜀人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也有著很好的體現。從這一點說,蜀漢北伐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同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也被後世所推崇,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的精神追求,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品質。

    最後,說一下蜀漢北伐的不利影響。連年北伐確實勞民傷財、耗損國力。但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政治能力極佳,治蜀頗有成效,蜀漢也一直保持著長治久安。至於戰爭的損耗,由於更多的取自於蜀中豪族,對普通百姓負擔不大。百姓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戰爭的傷亡,由於戰爭的傷亡,導致蜀漢青壯年流失,對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力的影響,導致天地荒蕪無人耕種,百姓收入更多的靠出口蜀錦來維持,生活十分艱難,這確實是戰爭帶來的痛苦。但身處亂世,能活著也是不易,至於豐衣足食簡直是奢望,這是時代的悲劇,不能完全歸咎於蜀漢北伐。

    綜上分析,諸葛亮、姜維北伐雖然不利於蜀地休養生息,對蜀漢政權的穩定和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都是有貢獻的,總體來說,功大於過,不僅不是歷史罪人,而且還值得後世推崇。這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有興趣的網友一起交流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達人,你們是怎樣搭配飲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