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長平之戰,趙國光戰俘就被秦將白起坑殺了四十五萬,確實國力大損。但是,秦國也沒好到哪裡去。

    要是秦國足夠強,把四十多萬戰俘全都押到秦國,然後種糧放牧、當奴隸多好。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不能。因為長平之戰前前後後打了三年,秦國自己的糧食早就捉襟見肘了,怎麼養活這幾十萬戰俘。養活不起,還不能放,那就只能殺掉了事。

    從坑殺戰俘這件事就能看出,秦國也是失了元氣。所以,當白起要一戰滅趙國的時候,就是打完上黨打邯鄲,秦昭襄王不幹了,丞相范雎也不幹了,別打了,你給我撤回來。前線有戰士,但後方真得沒有糧食了。

    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秦國養了一年,再加上趙國違背議和約定,於是,五大夫王陵帶兵,再次攻趙。這一次不用在上黨墨跡了,秦軍直接把邯鄲給圍了。

    但是,你秦國養過來了,趙國也養過來了,關鍵是其他五國也緩過神來了:趙國不能滅。一旦秦國吞併趙國,那秦國馬上就能包舉宇內了。所以,最不能忍的兩個國家終於動手了。

    一個是與趙國唇亡齒寒的魏國,南韓也算但被打廢了,所以只能魏國擔當。信陵君竊符救趙,帶著魏國大軍就殺了過來。

    另一個是與秦國存在最大競爭關係的楚國,趙平原君門客毛遂遊說楚考烈王成功,於是楚春申君帶兵救趙。

    然後,秦國遭遇了自商鞅變法以來的最大戰敗。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於邯鄲下,王齕解邯鄲圍走。鄭安平為趙所困,將二萬人降趙,應侯由是得罪。

    一直不可戰勝的秦戰國,終於被打敗了。見此情景,一直慫得不能再慫的南韓,也立即動手。

    於是,趙、魏、楚、韓四國大軍,一起追著邯鄲敗績的秦軍打。王齕帶著殘軍直接退回了關中,而跑得慢的鄭安平直接帶著兩萬秦軍投降了。同時,幾代君主打下來的關外之地,魏國的河東郡、趙國的太原郡以及南韓的上黨郡,秦國一氣全吐了出來。

    邯鄲之戰,從公元前259年一直打到公元前257年,也是一場經年累月的硬仗。當然沒有長平之戰的規模大,因為長平之戰爆發了秦趙兩大強國的全部軍事存量。但是,邯鄲之戰的影響卻更深遠,直接打擊了秦國的彪悍攻勢。

    以前,秦國是遠交近攻,想打誰就打誰;現在,秦國是退守函谷關,誰想打就能打。但是,秦國有一個其他六國都沒有的優勢,就是關中形勝。只要把函谷關封死,秦國不僅能夠保證自己不亡,而且能夠立足不敗。

    長平之戰,秦國雖勝,但卻是慘勝。

    白起要滅國,范雎嫉賢妒能所以諫阻、秦昭襄王耳軟心活所以和談,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是:秦國真心沒實力一戰滅趙國了。打下邯鄲、抓了俘虜、收了趙國郡縣,秦國也不會有有實力吞下整個趙國,它心有餘而力不足。

    邯鄲之戰,秦國打敗,且真是大敗。

    戰場上,當然是打死了很多人、也被抓了很多人。但是,影響更深遠。此戰之後,六國在對秦的態度上,基本趨於一致:天下就秦國不是好東西,自古以來都是,所以天下公敵就是秦國。

    打了敗仗、損了兵力,甚至直接喪失了關外的土地,都不要緊。關鍵是秦國遭遇了最嚴重的國際形勢:不僅被徹底孤立,而且被徹底敵視。你這還怎麼玩?所以,秦國的一切外交捭闔,什麼遠交近攻、什麼連橫齊燕,全都玩不轉。

    甚至,到了公元前241年的時候,由楚考烈王為縱約長,爆發了一場五國攻秦之戰。趙、楚、魏、韓、燕五國,一起攻秦,連遠在北京的燕國都出兵了。也就是函谷關太難打,縱約國之間有了齟齬,所以秦國算是挺過去了,五國伐秦不利。然後,沒地方出氣的五國,直接奔著秦國盟友、沒出兵的齊國去了,把齊國教訓了一頓。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結束,到公元前241年,從長平之戰算起已經將近20年了,關東戰國還對秦國不依不饒。這就是長平之戰後,秦國所面臨的形勢。

    所以,這時候,秦國就不要考慮滅趙國的問題了,就是滅最近、最慫的南韓,都是有心無力,甚至大軍都出不了函谷關。

  • 2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以下幾點讓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年輕人幾乎被殺光的情況下又撐了30多年。

    第一:秦國名將白起取得長平之戰勝利後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想趁勢滅趙確被丞相範睢掣肘,失去了機會。趙國長平之戰被坑殺了40萬,全國震動,都懼怕白起繼續進攻邯鄲滅亡趙國。這時候蘇代去秦國遊說秦相範睢,他對範睢說:武安君白起為秦國南征北戰,已經立下了赫赫軍功,如果在滅了趙國,秦王稱王天下,白起因為功勞大官職就會在你之上了,你願意屈尊白起之下嗎?這一段話打動了範睢,他說服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讓土地和談的建議,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等趙國反悔不割讓土地給秦國,秦昭襄王重新發動進攻,趙國已經把驚恐變成了對秦人的仇恨了,秦國失去了滅亡趙國的好時機。

    第二: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多次打敗秦軍,讓秦國滅趙的軍事行動進行的很不順利。秦國進攻邯鄲,趙孝成王命廉頗指揮十萬大軍保衛邯鄲,趙軍同心協力使秦軍對邯鄲久攻不破,在趙,魏,楚聯軍的打擊下秦軍失敗,趙國轉危為安。

    李牧兩次打敗秦國的進攻,肥之戰,秦將桓齮攻打趙國,李牧先採用築壘防守的辦法和秦軍對峙,秦軍攻不破李牧的營壘,想用圍魏救趙之計打敗趙軍,李牧確乘機攻佔秦軍大營,又在秦軍回兵路上截擊秦軍,大敗秦軍,桓齮率少數人馬突圍,因畏罪逃往燕國。後來李牧又在番吾之戰重創秦軍,這兩次戰役,阻止了秦滅趙的步伐。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命王翦率大軍攻趙,趙王遷派大將李牧迎戰,王翦打得很不順利,於是用反間計使趙王遷殺了李牧,換上了不會打仗的趙蔥,王翦才打敗趙軍滅亡了趙國,可見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延長了趙國的壽命。

    第三:秦國當時不只是滅亡趙國,他還要滅其它國家。當時除了秦國,趙國,還有韓,魏,楚,燕,齊等國家。這些國家在外交上搞合縱對抗秦國,邯鄲之戰,秦國就被,楚,魏,趙聯軍打敗。秦國想辦法分化瓦解這些國家的合縱,也導致秦不能專心滅趙,讓趙國一直延續到嬴政統一六國的時候。

    總結:以上三點使趙國在長平之戰30後才被秦國所滅。

  • 3 # 博史通今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秦朝也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後,其餘六國都沒有實力與秦朝相抗,為何在30年後才滅趙國,原因有4點:

    1.趙國長平之戰後,幾乎亡國,當秦軍到來時,由老將廉頗帶領眾人,為避免當亡國奴,都全力抗秦。

    2.甚至唇亡齒寒的楚國和魏國,在得到趙國的請求和遊說下,前來援助。

    3.秦國長平之戰後國力消耗很大,已經不能像長平之初那樣,提供60大軍供白起使用。

    4.秦國用錯了人,由於白起生病,又不贊成立即攻打趙國,秦王只得派王陵和王齕陸續前去,結果二人誤判形勢,兵敗如山。甚至還倒是白起被賜死。

    5.在長平之戰後,最先攻打趙國的是燕國,他們想趁火打劫,可惜趙國剛剛經歷奇恥大辱,有些士兵甚至戴孝迎戰燕國,結果燕國打敗,趙國俘虜了燕國不少士兵,獲得包括土地在內的一些賠償,擴充了力量。

    6.在秦國攻打趙國失敗後,趙國抓緊時間休養生息,堅持了30年。

  • 4 # 津城沐雨

    長平之戰,趙國雖然元氣大傷,但是滅趙時機還不成熟。

    第一,長平之戰,秦國也傾盡全力,慘勝趙國,損失也比較嚴重,軍隊疲弊,需要修整。

    第二,長平之戰後,秦國一家獨強,其它諸國為防止唇亡齒寒必然出兵援助,秦國剛經大戰,難以對抗各國生力軍。

    第三,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降卒,趙國上下無比哀痛,勢必眾志成城,拼死一搏。

    因此,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迅速滅亡趙國。

  • 5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秦軍在邯鄲保衛戰虧到家了。秦軍前後五年,從打南韓開始,然後打廉頗,打趙括,再打廉頗援軍,長平之戰後徹底平定還花了一年,打趙國各城市並圍攻邯鄲整整兩年,傷亡慘重,最後被趙魏楚圍毆,邯鄲城下損兵三十萬,兩萬投降。所以白起說長平以來損失過半,國庫空,不肯領軍,他這句話是在秦國圍攻邯鄲不克兩次援兵損失過半,秦王要他領軍時說的。白起被秦王逼死,邯鄲之戰也大敗,秦國求和,把上黨還給趙國,河東還給魏國。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根本的原因: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拒絕白起乘勝追擊攻打趙國,而是選擇休息幾個月再繼續攻打。而長平之戰後白起也拒絕再次任將攻打趙國。

    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也大傷,所以就要休養幾個月,而留給趙國幾個月重新組織防禦的時間。而且趙華人心更為團結並決定死拼到底。因為知道秦人會殺降。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拼死抵抗。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了幾十萬人,但並不代表這趙國奔潰了,最起碼還有預備役部隊,而且這時的趙國全民皆兵,所以後面秦攻打趙國而不勝。

    也有外部原因,得到了列國的支援。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其他國家雖然沒有直接出兵,但應該也暗中支援,如支援糧食或者對秦國施壓外交壓力

  • 7 # 史論縱橫

    秦國滅趙國,是長時間一些列的軍隊對抗活動,絕對不止長平之戰一場戰役,很多人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卻不知道長平之戰中,秦國傷亡二三十萬人,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又傷亡二三十萬的事實。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續兩場大規模的戰役,秦國也很疲勞,尤其是邯鄲之戰後,秦國多年東出的成果,包括河東郡,太原郡,上黨郡等地全部被瓜分。如果當時,齊國和燕國積極一點,估計能反攻秦國一把!

    所以,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將近三十年滅趙國,已經是很有實力的事情了!

    秦昭襄王親政之前,是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之時,趙國胡服騎射後開始強大,齊、楚都是傳統強國。可以說當時戰國的形勢是四家爭霸!

    秦國所有軍國大事都是由宣太后和魏冉來決定的,白起也是魏冉提拔起來的,魏冉執政期間,打敗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郢,使楚國開始虛弱;並且在燕國、趙國和齊國發生矛盾的時候,果斷加入樂毅伐齊的隊伍,最終使齊國滅國,從此一蹶不振。

    是魏冉和白起,使秦國成為西方的大國,而秦國始終沒有和趙國發生大的衝突,這是明智的,當時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是不斷崛起的過程,此時與趙國發生衝突其實是不明智的。

    秦昭襄王罷黜魏冉親政(60歲親政的君主,我估計歷史上也沒幾個),在范雎的建議下,先攻打南韓,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也就是長平之戰的前兩年,白起攻佔了南韓的野王,上黨被切斷。

    當時,趙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和秦國比較,在崛起的過程中,趙國對周邊的齊國、燕國、魏國都有矛盾,如果趙國完全接收上黨,則發動輿論攻勢,與其讓趙國坐享其成,不如聯合其他幾國對其進行瓜分(當時趙國做大,周邊幾國也沒跑)。

    首先,有秦國牽頭,燕國肯定是車前卒,如果許諾將趙國的土地瓜分給齊、楚、魏,三國也會出手。很多人認為他國不會幫秦國,其實秦國的國緣遠比趙國好,這也是趙國在長平之戰時跟人借糧都沒人借他。

    如果大計可成,長平之戰的時候,基本就是秦國的統一戰爭了。

    所謂上兵伐謀,用外交和政治去擊敗對手才最厲害的手段,在魏國和齊國的隕落中,其實都有謀略的成分,尤其是齊國當時國力強盛,因為吞併宋國,給各國造成口實。

    趙國吞併上黨又何嘗不是一樣!

    秦昭襄王押上了國運來和趙國進行決戰,本身就已經輸了,在外交環境如此好的時候,你卻竟然押上了國運!如果長平秦國敗了,估計秦昭襄王將是歷史上最恥辱的君王了。

    就像鬥地主,你手裡四個二,一個三,你非要先出四個二,外面要是有王炸,呵呵!

  • 8 # 樂水者樂山人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經典戰爭,是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兩個國家的命運之戰。秦國攻下長平,佔領上黨是開啟東方門戶的基礎,擊垮東方六國中唯一在軍事上可以挑戰秦國的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也就是說,秦國要想統一六國,那必須先開啟東方的門戶,並擊垮趙國。而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地區和秦國做對,那就是等秦國佔領了上黨地區變得更強大的時候再進行決戰,那時趙國會更被動。所以長平之戰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都是傾舉國之力決戰的一次大戰,關乎秦國是否再有能力統一六國,關係東方六國國運興衰的存亡之戰,兩國都是傾盡全力去戰。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巨大,達45萬人之多,而秦國也傷亡達30萬人,之後秦國想一下滅掉趙國,又派遣軍隊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而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國力尚在,在邯鄲發生的兩次戰役,讓秦國再次損失了30萬人,最終在楚國等國的幫助下擊敗了秦國在邯鄲的軍隊。

    而此時秦國大將白起已經死了,國力也不能再支援派大軍去和楚國等進行大的戰爭了,趙國不僅復國,而且重新獲得上黨地區。但是由於戰爭發生在趙國境內,損失慘重,趙國經過這次戰爭,已經再也不是可以和秦國一戰的軍事強國了,直到最後被秦國擊敗,國力都沒有恢復多少,而秦國雖然也損失慘重,不過秦國國力尚存,並且很快就恢復,30年後終於擊敗趙國。

  • 9 # 雲中雲山

    一是當時自身實力受損,又錯過滅趙時機

    二是長平之戰後,秦國實力一下第一了 沒有能抗衡。其餘六國反應過來,聯合扛秦。導致秦沒有實力滅趙,滅趙等於要與其餘六國開戰

    三是時間問題,長平之戰後,當時主要領導都死去了。後來上臺的要麼短命要麼能力不行。到秦始皇時才穩定下來,更重要許多能臣也出現。

  • 10 # 一夜知秋84322461

    當時秦王沒有聽白起的建議,給了趙國喘息之機。另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趙國還李牧,三軍易得,一將現成,假如趙國真的拼命,還有一句成語叫哀兵必勝,真打起來,也是慘勝,會給其他諸侯國機會。

  • 11 # 燕趙雄雄風

    秦國和趙國是戰國後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秦國出動軍隊50萬人趙國出動軍隊45萬人。秦國略佔上風。秦國經過五世的餘烈從一個西部邊陲之國逐漸成為威脅東方六國的虎狼之秦。趙國是從春秋時期大國晉國三家分晉出來的國家,魏,趙,韓三家。趙國透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迅速成為東方六國唯一能於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秦趙大戰不可避免。長平之戰以後,接著爆發了邯鄲之戰。秦軍連續損兵折將,秦將鄭安平和兩萬秦軍投降了趙國。魏國,楚國發兵助趙。最終邯鄲保衛戰贏得勝利。但是趙國元氣大傷。秦國也開始修養生息,擴張的腳步放慢。後來秦趙兩國發生了多次區域性戰爭。秦國有名將王翦,趙國有名將李牧,互有勝負。但是後來的秦國國Lacrosse來越英明神武,趙國的國Lacrosse來越昏庸無道,特別是最後的國君趙王遷自毀長城害死了李牧。李牧死後沒過多久趙國滅亡。

  • 12 # 積翠古亭

    之所以很多人會提出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家這樣一個普遍的心理共識: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精銳主力大軍遭受重創,趙國國力被嚴重削弱,幾乎是奄奄一息,滅掉這樣一個奄奄待斃之國,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而歷史的事實表明,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又連續發動了三次滅趙大戰,全部失敗,直到秦始皇的滅趙戰爭為止,這個奄奄待斃的趙國一直頑強的支撐著。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體、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長平之戰,為何秦國沒能一舉滅趙?

    半年之後,秦昭王再次連續發動滅趙大戰,為何全部失敗?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又陷入了怎樣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縮防線,暫時無力東出,更不用談滅趙了?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需要全面應對內政,無力顧及外事。

    下面分別來具體說一說:

    長平之戰,為何秦國沒能一舉滅趙?

    相信熟悉戰國史,或者讀過史記的朋友,應該都清楚,長平之戰並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戰,而是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說的更白一點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這一戰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誰能最終統一天下。按照魏國平都君的說法則是:

    秦趙久相持於長平而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 《戰國策.魏策四》

    正是這場戰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趙兩國幾乎都是舉全國之力而戰,雙方投入精銳大軍各50餘萬在長平對峙三年,面對強大的趙國,最後秦國依靠戰略策劃、國家組織、長期對峙、間諜滲透、邦交分化、戰略迷惑、戰場戰術、地形利用、兵種合成、將帥心理等全方位立體籌劃,才最終取得勝利。趙軍被秦軍包圍之後,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後40餘萬降卒被秦軍全部坑殺,趙國精銳主力大軍由此被全面摧毀。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謀劃,本應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趙,然而,當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接受了山東縱橫家魯仲連的遊說,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連續攻趙,而應該撤退養息的戰略。秦昭王最終採納了范雎的主張,否定了白起的謀劃,由此錯失了一舉滅趙的大好戰略機遇。

    半年之後,秦昭王再次連續發動滅趙大戰,為何全部失敗?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從上黨高地全面退兵,開始了整軍養息。然而半年之後,秦昭王又改變了這一整軍養息戰略,提出了再次大舉攻趙的戰略,結果遭到了連續失敗,簡要描述如下: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不顧白起的反對,任命大將王陵為秦軍統帥,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然而王陵進攻邯鄲大不順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結果王陵又損失了五校人馬(一校大概8000人),攻趙失敗。

    王陵攻趙失敗之後,此時白起的病剛剛好轉,秦昭王欲請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趙,白起以“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為由,斷然拒絕。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勸說,白起仍稱病不前。於是秦昭王以王齕代替王陵再次攻趙,結果,遭遇魏國信陵君發動山東六國合縱救趙,秦軍再次大敗。

    兩次攻趙失敗之後,晚年的秦昭王幾乎失去理性,固執己見,於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薦,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鄭安平為大將,率軍第三次攻趙,結果,完全不通軍事的鄭安平,遭遇趙軍伏擊,損失慘重,不久率軍二萬投降趙國。此戰,首開秦軍將領戰場投降的先例,是秦軍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次戰役。

    滅國之戰,不在一時,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連續慘敗呢?

    時光雖只半年,形勢卻已經大變了,長平大戰後秦軍尚未班師時,趙國朝野震恐,秦軍士卒人懷一股而下之心,雖只有三十餘萬大軍,卻是泰山壓頂之勢。一旦大軍班師,士卒之氣大洩,需要長期修整才能恢復。

    長平大戰雖秦軍獲勝,但是也傷亡過半了,一鼓作氣猶可,若班師後再出,就只能以尋常戰力計。如果此時趙國死守邯鄲,秦軍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軍長平之戰後殺降,山東六國憤怒了,必定來援,秦軍情勢必危。

    況且秦國大軍在長平征戰四年未歸,將士家小望眼欲穿,剛剛班師回國,方能享受短暫的天倫之樂,今非國難而緊急召回,何有戰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又陷入了怎樣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縮防線,暫時無力東出,更不用談滅趙了?

    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整個秦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秦國保持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長期的政治穩定,國力持續穩定增長。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國一直奉行商鞅時期確立的兩大基本國策:尊奉法治、廣納人才。

    在這兩大國策的基礎上,秦國每一代國君又紮紮實實的完成了三大階段的歷史跨越,分別為: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變法崛起,收復河西高原以及整個秦東地帶。秦惠文王,任用縱橫家名士張儀,推行連橫戰略,成功突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封鎖,大出山東。秦昭襄王,任用謀略家范雎,推行遠交近攻的邦交戰略,全力發動對山東六國的軍事進攻,紮實的拓展了領土。

    然而自長平大戰後,秦昭王一系列的決策失誤,大體脈絡為:退兵失機、攻趙一敗、攻趙再敗、謬殺白起、攻趙三敗、收縮盤整,使得秦國陷入變法以來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強國困境。

    這一強國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才凋零,由於范雎多次舉薦人才不當,秦昭王逐漸疏遠了他,范雎於是便辭相離去。范雎離去之後,秦國總攬國政者第一次出現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狀態,恢復國力一直沒有堅實的計劃和舉措。

    其次,將領層普遍老化,後繼乏人。秦軍將星如雲的強大氣象,一時大為蕭疏。

    三則,軍力嚴重損耗,兵員傷亡巨大,急需補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時,秦軍可戰兵力一度只有二十餘萬了。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需要全面應對內政,無力顧及外事。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分別如下:

    秦昭王晚年立儲危機。任何一個國家,權利繼承問題解決不好,都是嚴重的政治危機。長平之戰後,儲君問題已成為秦國政局中最為顯著、最為重大的政治問題。為了妥善解決這一有可能從根本上威脅秦國國運的問題,秦昭王只有採取戰略守勢,以安定大局為上。秦昭王四十年,體弱多病的太子嬴悼出使魏國,卻突然死在大梁。儲君突然死去,年近60的秦昭王已無力再慢慢培養一個合適的儲君,最後無奈的冊立了另外一個庶出子安國君贏柱為太子。

    太子贏柱立嫡危機。雖然贏柱被立為太子,秦昭王仍然憂心忡忡,主要在於後續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贏柱被立為太子時也已年近40,算是老太子,身體狀況也很差。二是,這個老太子很少參與國事,遇事缺乏主見,大事主要靠正妻華陽夫人做主。三是,華陽夫人不能生育,沒有生下一個兒子,後面的繼承人又成為問題。好在,在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從趙國迎回了質子贏異人立為嫡子,才解決了這一危機。

    秦孝文王贏柱突然病逝,秦國陷入第三次政治危機。熟悉的老國王死了,熟悉的老太子繼任了,自然不會有什麼大的震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子贏柱--秦孝文王即位三個月之後便病故了,這是一個無法預料的變數:秦昭王強勢政治所造成的後期真空,驟然越過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有長期做人質而在根本上疏於秦國廟堂的嬴異人來主持解決,這無疑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政治局面。好就好在出了一個呂不韋,他不但是一個非凡的商人,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呂不韋的最後策劃和安排下,嬴異人即位後,迅速穩定了局面。

    秦莊襄王贏異人又早逝,秦國陷入第四次政治危機。嬴異人去世之後,此時的太子是13歲的嬴政,這是君主制時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稱為“主少國疑”,國君年少,朝野不安。這一格局,從來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機。事實上,後續確實發生了嫪毐之亂,好在英明神武的秦王政一舉剿滅。

  • 13 # 生物學家講歷史

    一方面,秦國損失亦很大,長平之戰加上後面的邯鄲之戰合計損失甚至超過趙國,短期內再不能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

    另一方面,趙人堅韌不拔,秦軍退走後,燕人來撿便宜,卻被趙國剩下的老弱病殘擊敗。趙人的勇武自不必說,趙國北方代地的草原兵團並沒有受到致命打擊,趙國仍然有一戰之力。

    趙國其它鄰國中,除了燕國,齊國明哲保身,不參與諸侯戰爭,魏韓兩國自顧不暇,趙國沒有外患。

    所以趙國繼續延續了二三十年。

  • 14 # 週週說古今

    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舉變成碾壓態勢的超級強國,而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長平之戰的結局對趙國十分殘酷,一戰損失了近50萬生力軍,而且是帶有羞辱性質的活埋。丟了面子事小,趙國結結實實的丟了裡子。

    以趙華人口400萬記,這50萬人口相當於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且這都是青壯年男性,他們不僅是保衛國家的生力軍,更是建設國家的生力軍。失去他們,趙國與抽了筋骨的人沒什麼區別。長平之戰後燕人慄腹出使趙國,結果發現趙國男人基本都死於沙場了,於是唆使燕國攻趙。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燕人慘敗於衰弱的趙國!而且,不僅是燕國,就是天下霸主秦國也在趙國都城邯鄲城下,吃了個大大的敗仗,損失近十萬人。秦昭襄王的一世英名在邯鄲被狠狠地丟在了地上。

    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的趙國為何能夠屢屢上演奇蹟,我想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秦國戰略誤判,主動放棄進攻。長平之戰後,名將白起力主繼續進攻,一舉拿下邯鄲,滅了趙國。但秦昭襄王出入莫名其妙的原因否了白起的建議。為什麼要否定白起的計劃?有說法是秦相範睢害怕白起的風頭太盛,再拿下邯鄲的話,自己在朝廷就會失寵,因而慫恿秦王退兵。另外趙國派人離間秦王與白起的關係也起了不小作用。這是一方面,更加根本的原因,我認為在於秦王本身。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戰神級人物,加上長平之戰,如果再聽從其建議一舉滅了趙國,那麼白起在秦國的聲望將高到秦王無法忍受的程度。而在秦王看來,趙國是煮熟的鴨子,早晚都可以拿下,所以不急於一時。因而,放棄滅趙的計劃政治原因多於軍事原因。

    其次,趙國的地理山川易守難攻。趙國的主要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區。太行山脈橫亙其中,是夾在華北平原和秦川平原之間的天然屏障,其間山地與平原交錯分佈,彷彿上天賜予的軍事基地。佔據這裡,東可以控制華北,西可以威脅關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因為佔據了這塊寶地,讓趙國有了固守待援的資本。秦國要拿下他,必須客服重重山川河流的險阻,還要面對六國聯軍的襲擾。因而在後來一次伐趙時遭遇慘敗。

    第三,戰神李牧讓敵人不敢小覷趙國。長平之戰主要在山地進行,但趙國還有隻精銳部隊在北方草原,那就是代郡的騎兵部隊。四大良將之一的李牧在北方抵禦匈奴,把軍隊搞得風生水起。長平之戰後,趙國內部空虛,李牧部自然調回來負責更大的責任。憑著李牧二十多萬銳師的努力,趙國基本又恢復了高峰時期的勢力範圍。北方代地板塊的實力暴漲,使趙國又重新成為山東六國中的強者。趙國得以強勢續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最好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