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萱農業
-
2 # 農資人實錄
可別這麼說,老農種地是一份職業,種得時間長了,自然有其中的竅門。成不成專家那是因為行業不同,也許人家早就是專家了,只是缺少一張認證吧。
調侃一下,現在不是有很多人將專家稱之為“磚家”嘛,知道一點,就想證明另一點,證明不了也強加一下,證明自己的專家身份。我認為有些時候農民是值得稱之為專家的,只要實踐與理論聯絡在一起就好。
有句古話叫“一輩子學不會個莊稼人”,種地簡直太難了,難在每年的情況不一樣,要一年年地進行革新,這樣一判斷,農民是最有毅力的有創新精神的職業。比如剛剛4月4號晚上膠東半島的降溫,有好些人就有預判,在當天夜裡進行了煙霧果園,提升了果園溫度防住了寒氣,這些農民不是憑空這樣做的,而是透過實踐,再加上天氣預報的預警做了充分的準備的,這些人能不算專家嗎?而那些成天說要預防倒春寒的人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預警,也就成了”偽專家“了。
農民種地並不是為了給別人開路條,而是為了自己多打糧,且少投資,很多農民都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去年有個農民跟我說要包地,其中有一片地租金太高,比當年正常最高價都多出了100塊,猶豫了半天還是租下了,秋收下來收成還行吧,但他說明年可能會掙錢多一些,因為那個農場主跟他協商了,認為他實在,會務地,多給了他20畝,價格減100,你說這樣的農民能不算專家嗎?
而農民有一點劣勢是他們並不能將自己的種地經驗寫出來或者拍成影片告訴大家,也就是經驗沒有形成廣泛性,這是個比較大的缺陷,但當你去討教時,就會得到些知識,而且是久用不衰。比如今天我問陝西眉縣一個果農在找工人時如果他們不好好幹活怎麼辦,大姐告訴我農民講究個實在,既然找就是靠得住,何來不好好幹活?話簡單但是講了個大道理,你給人幹活,並不代表自己用不著別人。農民的心真的是以誠相待,這些經驗在城市裡非得按工計酬不能。
農民並非成不了專家,只是有些人種的田相對比較少,問人問得少,溝通得少,所以總結不出道理來,並不是心裡沒數。現在我們下鄉去看到一些職業農民講起理論來一套一套的,一方面是實踐得來的,一方面真是學習得來的。我在晉南果區下鄉時總會聽到農民悄聲議論,看他有沒有一把刷子,講錯了就轟他。心裡沒底農民敢這樣說嗎?
當代的農民並不是往日的農民了,用俯視的眼光看農民,本身自己就錯了,不是這樣嗎?
-
3 # 無夢到天明
為什麼老農種了一輩子地也成不了農業專家?這個問題非常有見解,而且事關農業發展這個大局,提問的比較有水平。在此,也樂意做個回答。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要簡單明確一下,專家的基本定義,然後才能比較準確回答問題。所謂的專家,是指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百度百科)。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需要看清,一個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另一個是較高造詣。只有具備以上條件中的一個,才能稱得上專家。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種田老農本身的情況。從絕大多數的老農自身情況看,他們雖然一輩子種地,但是,由於自身文化知識不高,有的甚至近乎文盲。一直以來,農民們種地都是遵從父輩的傳代,憑藉經驗和感覺種地。因此,都缺乏系統性的知識與經驗武裝。從實際情況看,要成為一個方面的專家,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首先,得擁有這方面比較豐厚的知識儲備,這是個很重要的前提。袁隆平之所以成為農業方面的院士,是與他深厚的農業方面的知識和實際經驗積累分不開的,因而,沒有知識,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機率很小。
其次,需要終身實踐總結的動力。老農民之所以成不了專家,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種地更多的是一種自發行為,而非自覺行為。他們種地的動機就是解決溫飽問題,而不是用來研究,因此,他們的種地行為,與農學專家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農民的種地行為是自發行為,而專家們(準專家們)是自覺行為,因此,前者種完莊稼以收割結束,後者則是要持續到全過程。
第三,需要不斷借鑑學習他人。絕大多數老農種一輩子地,都是種同一片地,規模小、方法簡單,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代表著種地的規律性,這樣的結果,就是一輩子遇到的都是同一種情況。因此,要掌握某一種或某一類莊稼的科學種植規律,就必須不斷了解別人、別的地方在種植中遇到的情況,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進而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再來指導實踐。但是,對於老農來說,由於這樣的機會極少或幾乎沒有,所以,單純用自己的經驗上升不了成科學。自然也就成不了專家。
-
4 # 農村走出來的打工者
農民做為與土地打交道最多的主體,為什麼成不了專家,我想從以下幾點做一下闡述:
1.農民的土地有限,沒有更多的土地拿出來做實驗田。農民必須保證每一分田地都讓他終有所獲,顆粒歸倉。
2.農民的收入有限,不能拿出多餘的錢來買分析裝置,只能靠經驗來磨損施肥。
3.農民的社會交際圈有限,不能和一些科學家一樣,他們的社交圈決定他們的知識也是有限的。
4.農民雖然不是專家,但是中國大多數的農民就是靠著土地收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學生,農民雖然不是農業專家,但是,我感覺農民才是農業最偉大的專家。
-
5 # 其樂融融6392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老農說起了。老農一輩子都和地打交道,在他們眼裡更多的是經驗,他們認為我種了一輩子莊家一輩子地難道還需要你專家來說什麼嗎?我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專家!為什麼他不是專家因為他不懂得科學,他們只會一味的用單一經驗種植,所以產量不高不低每年如此,別人用更科學更高效的方法教他他認為都是胡扯只有自己的方法最好,當然了這都是個人的看法,因為上一代的人都是吃過苦捱過餓的人,他們已經骨子裡怕了,就怕種不好別人笑話,種不好自己絕收,所以始終認為自己的才是最靠譜的,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成為專家因為他們不懂得用科學種植。
-
6 # 赤農士偉東
經驗未能上升為理論,很多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通常要依靠表面來分析,因此對一些農業問題無法從本質上研究。
我看其他答主的主張是讚揚農民貶低專家,這種情緒可以理解,畢竟業記憶體在一些學術不精或者不懂裝懂的“專家”,但是不應以偏概全,出現假專家不是其他專家的問題,而是政府對農業高水平人才的考核與評定有所欠缺。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農業院校和各農科院的學者大多是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職業修養的。
農民勤勞樸實,農業學者兢兢業業,共同推動中國農業的發展,缺一不可。農學生既要向學者學習,也要向農民學習。
社會上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農業專家只研究理論,而不下田實踐。沒有哪個農業科研院所沒有試驗田和鄉村試點的,我們農學生都要經常下地,何況學者。農業科技最注重實用性,成果不能走出實驗室,不能大面積推廣,就是失敗品。
隨著農業科研隊伍的壯大和發展,假專家一定會越來越少。農民相信科學家,優秀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早日創造財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搞好農業,沒有專家是不可能的。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生
-
7 # 酒品村官
什麼叫專家?書本上的解釋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全面知識的人。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在其所從事的領域裡。有很高的體會和心得。
可是很多三農領域的所謂專家,根本沒有種過地,甚至對農業、農村和農民都不熟悉,連地裡的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連驢和騾子的區別都看不出來。就因為課堂上,跟著城市裡的教授,照本宣科的讀了幾本書,就叫專家了?
專家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說複雜了!不然,你看不出他是專家呀。看不出他有文化來啊。看看那些專家的雷人雷語,會不會把你氣暈了:“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 “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會進步。” “設立農民和下訪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目前為什麼窮人上不起學?是因為收費太低。”
“不用去現場,我就知道那裡的情況。因為我是專家,”……。這樣的專家,你是不是有想種抽他的衝動?所以,網民給他們起名叫“磚家”、“叫獸”,大概意思就是,整天瞎叫喚,欠挨板磚了吧。
不可否認,社會上也有各方面的專家,但是很少。沒在農村待過,沒親自下過莊戶地的專家,不是好專家。三農領域裡,真正的專家,是農民!是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賺不了多少錢的老農民!他們祖祖輩輩,辛勤勞作在田間地頭,他們不是專家誰配的上是專家?
-
8 # 南瓜博士劉楠
其實,這個問題我前一段還真有考慮過,因為前一段時間自己在學車,我曾經跟幾個很有些年頭的老司機們學過車,但是發現,他們自己開車開的很溜,但在當教練教別人開車上,弱的很。
由此我想到自己會,和善於教別人其實是兩碼事。
李笑來舉過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教別人使用筷子。我們每個華人都會用筷子,但是你試試,去教一個沒有用過筷子的小孩子或者外華人,看看能不能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教會他們使用筷子,你就知道自己會和善於教別人中間隔著多麼巨大的一條鴻溝。
實際上教別人用筷子這件事,幾乎可以難倒90%的人,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使用筷子的要領。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很多老農自己經驗非常豐富,但是,並沒有對這種經驗加以科學的總結提煉,系統化和拔高。導致雖然會,雖然經驗豐富,但是並不能有效的和系統的傳達出來,把自己的潛在的經驗表達成條理化的陳述。
我想,正是在自己會和能教別人會之間的鴻溝,構成了這道問題的最佳答案。由此我們又可以略微引申,為什麼我們強調知識分子與農民的結合,某種程度上也有這方面的用意,知識要和經驗結合,同時經驗也要跟知識結合,知識分子要勞動化,同時勞動人民也要知識化。
回覆列表
我的老家在山東魯西北的一個小村莊,村子裡種地一輩子的農民也沒有成為農業專家,而且我瞭解的十里八鄉也沒有這樣的例子。
為什麼種地經驗豐富,而沒有上升理論水平呢,我想存在以下的三個原因:
1、農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較低以我的父母一輩的人為例,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上過初中的人都是少數,大部分都只有小學的水平,勉強能認識幾個字就不錯了,無法利用這些知識去做研究的。
2、經驗傳承農民種地,基本都是靠上一輩傳下來的經驗,是一種經驗的傳承,以前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沒有人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供種地的效率和質量。農民幹體力活都很辛苦,他們也想做些輕鬆的活,但是如果讓他們去學習、去思考問題,他們寧願幹體力活,腦袋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再改變非常的困難。
3、安逸的生活農村的生活比較安逸,沒有形成競爭的壓力。年輕人種地,老年人也種地,不會因為年齡大了種地而感動又壓力。像在城市裡,如果你的工作能力不能快速的成長,很可能被年輕人替代,面臨失業的壓力,社會逼迫你要不停的學習不停的進步,不停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幹更高階的活。而在鄉村卻沒有這樣的競爭壓力,土地都是按人按戶分配的,自己在自己家的土地上勞動,一輩子都不會有多大的變化。
但是隨著鄉村的發展,國家鼓勵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去,以及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以後的新農人也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慢慢會改變現在的農村現狀,讓鄉村變成人才匯聚、美麗宜居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