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者青青
-
2 # 人間溫暖符
對於你的問題,我的觀點的是:這個施捨的解釋是出於憐憫同情或積德思想,把財物、時間或愛心送給需要的人比如窮人、乞丐或寺廟。本身並無褒貶之說,就看施捨的人,是什麼的態度,什麼心態。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是這樣講:"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可見 ,並沒有什麼褒義還是貶義,還是要看施捨的人。我認為如果非要找個褒義的近義詞,那麼佛教有一個詞非常圓滿:佈施。佈施,這個詞就很正能量,比較積極。通俗講就是,用一顆歡喜心,自願心,慈悲心,幫助救助其他人。
在佛教中,佈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就三種佈施而言,所謂財施,即是以財物施予他人;所謂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謂無畏施,即是以不畏懼施予他人。這三種佈施中,法佈施的功德最為廣大!
“佈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佈施可以廣結善緣,捨去慳貪,培植善根、福德。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不事生產,遵守釋迦之教,以乞食為生。和尚見人就叫“施主”,就是這個原因。
佛教講的,眾生巨大的財富從哪裡來,就是從佈施來的,就是說當今的大富豪,能有如此顯赫的地位和鉅額的財富,都是某一世做了巨大的佈施功德來的!
-
3 # 滄海壹滴
不同的角度和心態,“施捨”二字褒,貶就不同了,但最大的佈施還是法佈施,最大的捨得還是捨己為人。
如果站在這個心態和角度是大褒義也!
-
4 # 黑鷹100824691
對於“施捨”的含義,可以是褒義詞,也可以是貶義詞,也可以是中性詞,主要是看用在哪裡,或者說怎麼用!
比如,當現在第三者的角度善意建議第一者適當的給予,是一種自謙的表述方式,便是褒義詞。
當雙方在交流過程中,一方便是請求給予是,用施捨自求,這種謙遜的表述應當為中性詞。
當一方看不起另一方,或者其他不愉快的場景裡,給予另一方的施捨,表述意思為打發另一方時,就是貶義詞。
所以一個詞語的褒與貶,應該看當時的場景而論,不能固定於褒義還是貶義,這也是我們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
5 # 弗學漫話
此二字有幾種解釋,但我們通常的理解是給予別人以財物,這當然就屬於褒義詞。
當然,實際上細考究起來,我們不妨多說幾句。
施捨的通常理解,給人以財物在《南傳小部第5經.臭穢經》裡有這樣的語句“粗暴冷酷習暗害,害友過慢無悲愍,吝嗇從不行施捨,肉食不是實臭穢 ”。
這段話是苦行僧婆羅門的叫帝須的比丘向佛陀請教什麼是臭穢,帝須以為魚肉是臭穢,佛陀借用迦葉佛的教導回答他,上面的四句就是其中的一段。迦葉佛是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為現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也是釋迦牟尼的前世之師。
從“吝嗇從不行施捨”中可以看出,吝嗇與施捨相對應的兩個詞,吝嗇是明顯的貶義詞,意思是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不願分享給別人,是自私的一種表現,缺乏自我犧牲精神,缺少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而與之相對的就是施捨,施捨是出於憐憫同情之心,把個人的財物、時間或者愛心送給需要的人或組織。
從這裡可以看出,施捨是勇於犧牲精神,不自私的表現,當然是褒義詞。
所以,我們把施捨大多理解成一種錢或物上的付出或贈予。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捨。”
施捨的延伸,大乘佛教的佈施施捨,可以分開為施和舍,在大乘佛教中,把施的範圍又加以擴大,不單是人群的擴大,而且其內容也擴大了。在大乘六婆羅蜜中,也就是六度中有一個佈施,這個施可以是財施,物施,也可以法施,無畏施等,有些個人可以做到生命施,想想是多麼的的崇高精神了。
施捨的其他含義施捨除了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贈予的意思外,還有三種解釋。
1、客舍
也就是類如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子,如《國語·周語中》:“國無寄寓,縣無施捨。”
2、免予服役
《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徵役之施捨,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禁令。”
3、興廢
《後漢書·王充王符等傳論》:“施舍之道,宜無殊典。”
總之,施捨一詞,在現代漢語裡基本上就理解成給人以財或物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一種不自私,敢於犧牲的特性,是一種褒義詞,當然在古文裡還有其他的解釋,但是現在用的比較少了。
回覆列表
“施捨”是中性詞,但含有褒義成分多些,沒有貶義。
論施捨(網路圖片)
“施捨”是指無償地贈給窮人和出家人錢財。例如,我們遇到乞丐,主動贈給乞丐錢或吃的,遇到出家人,或者是去寺廟給出家人錢等等。這是出於憐憫同情或積德的思想,把財物、時間或愛心送給需要的人。比如窮人、乞丐或寺廟。這種憐憫同情或積德的思想所致的行為,被人們稱之為“施捨”,因此,這裡的“施捨”還是含褒義的成分多些。
“施捨”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捨。”這說明,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有“施捨”的思想與行為。
“施捨”這一詞彙,在寺廟使用的比較頻繁。進寺廟的所有人必須要有一顆“施捨”的心。似乎這是不成文的規定。
有一個故事挺有意思。一寺廟被一場火災化為灰燼。眾僧們在大冷天住在露天裡,讓人唏噓不已。
主持開始領著弟子們下山去化緣,希望籌集到一筆款子用來重建寺廟。但是,一個月過去了,化到的錢依然是杯水車薪。雖然,乞丐們也都參加了“施捨”。
後來,有人提議去有錢人那裡化緣。結果有錢人提出來一個條件:必須給有錢人在寺廟裡塑像。為了重建寺廟,主持只好答應。當寺廟建好,塑好像之後,有錢人發現重見寺廟“施捨”者碑刻上,自己的名字卻排在乞丐的後邊。有錢人不滿地質問主持。主持很冷靜地回答:“因為你施捨的是錢,而那個乞丐施捨的是心”。這裡說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真誠而善良而施捨的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施捨”是褒義詞。只有一顆同情心,自願幫助別人的愛心,才是真正的“施捨”。好比我們遇到乞丐,就要從內心裡表現出同情心和愛心,否則,所有的“施捨”就會變質,摻雜著私心雜念,名利思想。
“施捨”他人沒有錯,是愛心的凸顯,人人應該有這麼一顆“施捨”的愛心,這是良好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