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千世界千百奇怪

    這是華人謙虛的說法,一般別人在問你姓名的時候因為要表示尊敬會說“你貴姓”,而回答的人說“免貴”是因為需要表示你謙遜和回禮,假如太過直接回覆在中國的文化成長下的人會覺得你比較傲氣,不夠平易近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薰陶下來形成一個人情社會,人們之間交往講究禮尚往來,謙遜有禮,太過高冷的人在中國哪裡都不會很吃得開,你可以發現越是社會經歷的越多的人,待人接物都是非常和氣的。

  • 2 # 山色歸讀

    中國傳統文化裡都是對己方謙稱,而對交流方(對方)敬稱。如普通人與別人交流時常常自稱:“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居所、處所;“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卑職;“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民間女子稱呼自己“民女” 、“奴家”、賤妾”、“奴婢”;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還有如拙筆、拙著、拙作、拙見等;稱呼自己的妻子則說拙荊、賤內、內人等。

    另外還有“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小女;小人;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等。由此延伸到自己的店鋪成為“小店”;讀書人的自謙為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還有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

    即便皇家在稱呼自己時也是謙稱,這是一種文化傳統。如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皇帝常稱呼自己“寡人”(寡德之人)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人士也謙稱“貧僧”、“貧道”、“貧尼”等。

    相反,對對方則往往用敬稱,如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陛下:對皇帝的尊稱;閣下:對聽話物件的尊稱;令郎:指對方的兒子;令堂:敬稱對方母親;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還有令兄、令弟、令姊、令妹等;還有賢兄、賢弟、賢昆仲; 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等。

    所以依照此例,華人在初次交往時候往往客氣地相互通報、交流姓名。問對方則敬稱“貴姓大名”、“尊姓大名”、“高姓大名”等等;對介紹自己則謙稱“免貴姓王”,意思是自己地位卑下,姓名低賤,與“貴”沾不上邊,就免除“貴”了,所以經常有“免貴姓XX”的說法。

  • 3 # 但願人長久32615

    因為一般文明又尊重人的人問姓氏都問:“貴姓?”回覆姓氏一般為回報問者的尊重和對問者的尊重還有回者自謙(沒人自高自大到不在這件事上免貴),所以回覆時要免貴。問者問時沒問貴姓,只問姓什麼,就不必免貴了。

  • 4 # 釘棺材

    華人初次見面,一般喜歡問:“貴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貴姓啥。”姓也有貴賤之分嗎?的確,在古代姓氏是有貴賤之分的。百家姓夏商周三代:姓、氏不同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所謂姓明婚姻,氏別貴賤,即是指此。氏是貴族特有的,而平民頂多有個姓。像大家熟悉的孔子,其實姓子,孔子是宋國公室後裔,而宋是商遺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如此說來,稱孔子為子孔似乎更確切些。再如屈原,他是楚國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話姓羋[mǐ],屈只是他的氏。秦漢之後:姓氏合流門閥制度出現到了秦漢,姓氏逐漸合流,但姓氏的貴賤高下之分不但沒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正是這一時期,出現了門閥。所謂門閥乃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源於西漢末年,極盛於南北朝。都有哪些門閥呢?像朱、張、顧、陸為代表的“吳姓”,是江南的門閥地頭蛇。像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僑姓”,是隨晉室南渡的門閥過江龍。唐劉禹錫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是對以王導、謝安為首的王、謝家族興衰的感慨。最著名的門閥還當屬隋唐的七宗五姓,分別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鄭覃家求婚,鄭覃寧願把孫女嫁給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願把她嫁給皇太子,文宗感嘆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與皇帝同姓是一種榮耀

    隨著門閥士族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皇室國姓仍是鐵定的貴姓。在封建社會,某個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與皇帝同姓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劉備無權無勢無兵,最終能建立蜀漢,姓劉才是其金字招牌。《百家姓》裡趙姓名列榜首,是因為該書出現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趙。“兩個半”貴姓:不能回答“免貴”、“不貴”除了國姓,唐宋以後還有兩個姓氏也成了貴姓。哪兩姓?一個孔姓,是孔子的姓,另一個張姓,據說是老天爺(玉皇大帝)的姓,還是張天師的姓。因而,民間說天下只有兩個半貴姓,孔張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個。姓這幾個姓,如果回答“免貴”、“不貴”,很可能闖禍,因為這冒犯了聖人、神明和皇帝。“貴”姓

    此外,貴姓確也是姓氏。其源流眾多,最正宗的一支源自顓頊玄孫陸終,以其分封地貴邑得名。

  • 5 # 歸夢隱

    傳統文化中的謙遜使然。

    不過回覆“免貴”的前提是,別人問你“貴姓?”。如果對方沒問你“貴姓”,只是簡單問你“什麼名字”,就不要說“免貴”了。

  • 6 # 默玄吟雷

    是一種禮節與歉遜,主要是人家詢問時會說:你貴姓?

    這時你回覆時便要禮貌的說:

    免貴姓什麼?叫什麼?

    因為這句詢問不但問得是姓氏,也潛在捎問名字,但你若只答姓,不回覆名字,也潛在表示不想深入親近,雙方也不尷尬。

    倘若人家詢問時便不提那貴字,而是很粗俗的問:你姓什麼?

    這時你回覆便不必免貴了,可以直接回復,我姓麼,叫麼麼麼。

    想自個文明點回復,或自我介紹吋也可這樣:

    敝人麼麼麼。就連名帶姓一塊兒自我介紹了,也文明些。

  • 7 # ht870

    免貴一般是屬於一種禮儀 比如別人問:您貴姓 也是一種禮貌的問候語 意思是您高貴的名字 你當然要謙虛點 說免貴 免貴意思就是 談不上高貴 信件上邊敬請什麼的說白了都是一種禮儀 風俗 可以寫 此致 敬邀 親啟什麼的 都是一種禮貌

  • 8 # 江天20

    只有別人問"您貴姓!"的時候,回答時才說"免貴"。如果人家沒鎖""貴姓",就不必在回覆時說"免貴"。

    人家問"您貴姓",使用了表示尊敬的用語,所以在回答時必須說"免貴",是表示自謙。因為這是一種禮儀,中國自古就非常講究禮儀,很講究說話的禮貌。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據說在古代有三個姓氏可以不用自謙:一是張姓,據說玉皇大帝成仙前姓張;二是孔姓,因為孔聖人的緣故;三是古代當朝皇帝的姓氏。

  • 9 # 暮有文化

    眾所周知,作為華人,每個人見面相互介紹時總是問這樣的問題:您貴姓啊?

    而回答的人一般都說,免貴姓x。

    當然這只是一般的情況下,但是這只是一般情況。以下三種情況不用說免貴,到底是哪三種情況呢?為何人們要說免貴呢?咱們一一來說明一下。

    首先,這個免貴的稱呼還是有一定的歷史由來的:

    《通志·氏族略》有云: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秦漢以來,姓氏合二為一。見《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氏之別在有沒有領土。《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氏失其土,故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而胙之土已失問氏更是犯諱。綜上,古以氏為貴,而貴姓的說法是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以貴姓代貴氏。

    也就是說,免貴在使用時只是一種自謙的說法,表示我和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尊貴之處。一,二,三。唱!我們不一樣~~有啥不一樣~~

    但是,有這三種人是不用說的,因為他們的姓氏本來就代表尊貴。

    張姓人不用說免貴

    為什麼呢?因為在民間傳說玉皇大帝的名字叫張友人,而張姓人有這種尊貴的身份。和玉皇大帝一個姓,那就不用自謙了。而且,玉皇大帝的姓氏你如果用免貴的話,有些人迷信說,這樣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這是民間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所以當然不用說這話了!

    和當代天子一個姓的人不用說免貴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天子本身就代表尊貴,你和天子一個姓,那你該有多榮耀啊!況且,古代還有很多人,都巴望著看能不能讓皇帝賜個姓什麼的,以皇家姓為榮。所以和當代天子一個姓的人,當然不用說咯!如果你說的話,會被殺頭的辣!

    孔姓人不用說免貴

    孔子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聖賢,孔子的直系後代會受到特別高的待遇,直接會給他們冊封!一般會被加封為衍聖公或奉聖公。明清時代一度把孔子直系後代加封為文臣之首,乃正一品官階。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孔姓在歷史上是十分尊貴的姓氏,孔子是最講究禮數的,古代社會也十分講究禮數。在古代您如果說免貴那就是對孔聖人不敬哦。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嘍!大家下回再見!

  • 10 # 文筆論英雄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要追溯到古人的文化上。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所以當人們在詢問別人姓氏的時候,都會這樣問:您“貴姓”,然後對方就要回到:“免貴”姓什麼。

    因為中華的文化講究自謙,而免貴就是一種常見近現代自謙的說法。免貴,從字面理解就是免去、不需要用“貴”來說。聯絡提問的“貴姓”,免貴其實只是顯示自己的謙虛,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樣,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其實這個說法就跟“鄙人”的自謙說法一樣的。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也不是所有姓氏都需要說“免貴”的。可以有以下的幾種情況:

    皇家姓

    因為這個是自謙的說法,如果你奔來的姓氏就貴不可言,譬如皇家姓,即國姓。古人都崇尚皇權,認為天子是不可侵犯的,當然和天子有關的也就貴不可言了,包括姓氏。所以每個朝代的國姓氏是不需要說"免貴"的,當然不同的朝代國姓是不一樣的,如唐朝,就是"李"姓不用說"免貴",而到了漢朝,則是"劉"不用了。

    孔姓

    看到這個姓氏,大家第一時間想到誰?沒錯,就是孔子。孔子,是歷史上的儒家創始人、聖人,也被譽為“萬世師表”。而且儒家學說也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正統學說,華人歷來也推崇尊師教學,所以孔姓也是不用說"免貴"的姓。

    玉皇大帝的姓氏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玉皇大帝,是最大的一個神佛,如果說天子是天的兒子,那麼玉皇大帝相當於天的主宰、領袖,在古人甚至是現今的華人來說,有著從崇高的地位。天子的姓氏都不用"免貴"了,那麼玉皇大帝的姓氏當然也不用啦。那麼大家知道玉皇大帝姓什麼麼?就是姓張,所以最後一個不用說"免貴"的就是它了-"張"。

    那麼你們猜到了麼?其實都是很淺顯的道理,只要達到一定高度,那麼那個姓氏就是貴不可言的,不用太過於自謙,如果是普通的姓氏,那麼我們就謙虛點說"免貴"啦。

  • 11 # 濟陽老哥

    有三大姓氏,可以不用免貴兩字。第一孔氏,第二關氏,第三張氏。容我慢慢介紹,一孔氏,孔丘歷朝歷代官至聖人,其長房長子官拜衍聖公。二關羽因其忠勇仁義,被歷代帝王,加封關聖帝君。三是張氏,因其張陵所創道教,其信徒稱其稱其掌管為天師,後被歷朝歷代承認,並加從封賞。連玉皇大帝,都是張百忍。中國是個歷史優久國家,問人姓氏,會說貴性。對方往往會說,免貴某某。這是一種禮節,建國以後,不論大小老少,都稱同志,再不濟加一個師父,就○k了。把自己民族文化丟到故紙堆裡去了,讓人心痛,也讓人無語。人人都如此,你有沒什麼權力來改變。如果你有興趣,想知道古代禮儀。就多參加一些道觀大型祈福法會,裡面有很多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 12 # 老石談古今

    我們和陌生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別人會問“先生貴姓?”我們會回答“免貴姓某”這是對雙方的尊敬。也是第一次溝通時常遇見的問題。當然如果你姓“孔”或“張”就不必說免貴二字了,這是為什麼呢?

    “孔”姓不用說免貴,這個和我們的大聖人孔子有關,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採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孔子正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不管是上官大夫還是教書先生讀書人等都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可見孔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不僅如此,每個朝代,他的後世子孫也受到了很高的待遇,被朝廷冊封爵位。所以孔姓不必說免貴,這是對孔聖人的敬意。

    “張”姓不用說免貴,和中國的神話傳說有關。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玉皇大帝就姓張,而玉皇大帝被人們認為是天地獨尊的大主宰。也被人尊稱為“老天爺”地位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張姓和老天爺一個姓,就不必謙遜說免貴了。

    在封建社會,有和皇家一個姓氏的,也不必說免貴二字,因為和皇帝一個姓氏,那是無比的榮耀、無比的尊貴,被稱為“國姓”。像唐朝的徐茂公被唐高祖賜“李”姓。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被賜“朱”姓被稱為“國姓爺”所以出於對皇家的尊敬,肯定不能說免貴二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人和人交往中,都會相互尊重,相互謙遜。和別人交流時常用自己身份低微的詞句稱呼自己,如“敝人”“卑職”等。介紹自己的兒子稱“犬子”。所以當別人問“貴姓”是對對方的尊敬,回答“免貴”也是對對方的尊敬、謙遜。

  • 13 # 國學守望者

    中華民族自周禮始,中華文化有章有度。關於回覆時姓氏前面加“免貴”二字,按我的理解應該是中國古代和現代人講究自謙,免貴就是一種自謙的說法。

    說到免貴二字,可以從字面理解就是不需要用“貴”。聯絡到所題中的“貴姓”,應為知禮的謙虛。表示我和你一樣,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

    華人的姓名是分開來讀的,有姓才有名,在古時是先報姓氏,然後才說自己的名字的。現代的人很少聽說姓氏了,兩人相見就直接報姓名了。

    在古代商周時期,禮而為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尊卑貴賤區分的比較厲害,老百姓和王候達官貴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古時,回答別人問貴姓,說免貴姓某,只是表示客氣,是一種禮貌,就是姓貴也可以說免貴姓貴.當在現代社會中也沒有什麼關係了.但是很少人知道有這兩種姓不能說免貴,因為本身自帶光環。在中國的歷史應該只有三種姓氏是不用說免貴的:一為張姓,二為孔姓,三則是當朝皇帝的姓。你如果要問這是什麼?呵呵!老天爺姓張,也就是玉皇大帝他姓張,孔姓,是因為孔聖人了,姓孔的人也不用說免貴的,再就是當朝的皇帝的姓氏,皇家的姓氏是不用說免貴的。《通志·氏族略》有云:“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也就是這個道理。

  • 14 # 仰天笑

    大家都知道別人詢問姓氏的時候一般會問“您貴姓?”,答曰:免貴姓……。給對方一個謙虛的形象,這叫開口成禮,自謙而敬人,無關乎姓氏本身的“貴賤”。說起“謙”離不開儒家道德標準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禮,禮是道德標準,謙是禮之核心,這個謙字在對話上用處可以說無處不在,不單單在回答姓氏時候說“免貴”,如稱自己是“鄙人”,介紹兒子說“犬子”,介紹妻子稱“賤內、內人”,談到自己的家叫“寒舍”等。在行動上如敬酒低於對方酒杯,先乾為敬。有的人可能認為自己自謙會不會降低了身份、檔次,這裡的自謙是禮節而不是給躬屈膝,曲意奉承,虛偽陰險,卻不可混為一談。

    當然凡事都要例外,在古代是有兩個半姓可以不說免貴二字的,第一個是天下第一家的孔姓,因孔老夫子而受此榮譽,因其貢獻各朝各代對孔子嫡系乃至旁系都恩寵有佳,賞封無數。第二個說的是張姓,因傳說中的玉帝叫張百忍,貴為主管三界的大佬,張姓也因此而“貴”。剩下的半個其實說的不是一個姓,而是封建社會當時所處的朝代,及朝代皇族姓氏,因主天下而貴,但是其不固定所以只能稱之為半個。另外姓“gui”(四聲)的姓不必說免貴了,如桂姓,回答:免貴姓桂。這……。

  • 15 # 易經之家武易萱

    免貴只是顯示自己的謙虛,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樣,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我們兩人是平等的。

    但是,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姓不能用免貴,如果你用了免貴,不但會被人笑話不懂禮數,有可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哦,那麼是哪三大姓呢?

    一、張

    頭一個就是張。

    為什麼是張呢?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啊!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主宰。

    關於玉皇大帝未成仙時的俗家名字有很多說法,有的說叫張堅,有的說叫 張百忍,張友人,張友仁。反正不管叫什麼,都是姓張。

    所以姓張的人在別人問你貴姓時,不能說免貴哦,因為張是天姓,說天不尊貴就等於對天地不敬。

    二、所在朝代皇帝的姓氏

    理論上雖說皇帝的姓不如玉帝的姓尊貴,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皇帝的姓可是比玉帝的姓實用的多。

    古時賜國姓(皇帝的姓氏)可是無尚的光榮,也因此,賜國姓是一件莊重謹慎的事,一般的人不會封。只有大功之臣才會尊享。

    唐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

    所以和皇帝一個姓是很尊貴的哦,如果有人問你千萬不要說免貴,敢說皇上的姓不尊貴,小心惹來殺身之禍。

    三、孔

    這個我一說您大夥一定能想到,和孔老夫子有關係。孔子的後人在歷史上也受到至高的禮遇。孔子的直系子孫都會受到冊封。

    冊封孔子後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曾一度改為奉聖公,後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前後延續的2000多年,直到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才結束。

  • 16 # 我的生活碎片

    中華文化講究自謙,免貴就是一種常見近現代自謙的說法。免貴,從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貴”。聯絡上文“貴姓”,免貴只是顯示自己的謙虛,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樣,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而且不是所有姓氏都要說免貴。如張姓在被問及“貴姓”時可以考慮不以免貴作答,因為在中華的傳統中張姓被認為是老天爺的姓氏。另外各朝代皇帝姓氏也可以不以免貴回答。

    姓氏是華人的根,是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歸屬和確認方式。這是說姓與人的血緣有關,是一個部落或宗族的根本旗號。姓是人人都有的,用來確定婚姻。所謂“同姓不婚”。而“氏”則是用來區分氏族分支的。需要注意的是,免貴只能用在別人問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姓氏的時候。如別人問自己貴姓,可以回答”我免貴姓某“或”本人免貴姓某“,也可以省略掉人稱直接回答“免貴姓某”。

    每個人的姓對他和他的家族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有一個“貴姓”。

  • 17 # 安東佚夫

    其實現在回答別人問你姓名時也不一定要免貴。

    古時候有了姓氏以後,隨著地位的不同,的確有貴賤之分。年代久了,貴賤的界線逐漸發生變化,意義也模糊了,演變成文人寒暄時的敬詞,和謙語。是從文言衍生出來客套話。當有點身份或懂點文墨的人動問“尊姓”、“貴姓”、“府上哪裡”、“仙鄉何處”、“高壽貴庚幾何”……的時候,便會“免貴”、“免尊”、“提府不敢,小敝處”……謙虛地一一回答。聽的多了,說的多了,文言也成了白話。不識字的,在場面上也會轉兩句。

    正常情況下,免貴之類的用語也只是一種謙語,跟其他用語一樣,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下,用起來才有預期的效果。

    這是一種情況。說明語言隨著社會需求在發展。

    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濫用文言,說不定,出了洋相,還出笑話。

    傳說有位傻老二,三十多歲了,媳婦嫌他見人說不上三句話,扔幾兩銀子,讓他去學“人話”。

    走了半天,也找不到一個人教他說話。午後了,又飢又渴。才看見前面有一個老者,正要上去搭話,又不知怎麼開口,這時後面上來一個後生,叫了一聲“老伯”,老頭便知道他是讀書人,回了一句“賢侄”。

    年輕人問“您老高壽?”

    “痴長80。賢侄貴庚幾何?”

    “晚生20”……

    正在客套,這位老二進前一步,“我有銀兩”,要求教他們。

    這一老一少,聽了半天才弄明白,無奈地相視一笑,把剛才的對話重複了兩遍。他摘要記住了。掏出些銀子,往兩人手中一塞,回頭跑了。

    他一頭跑一頭想,什麼樣的東西這麼值錢,一定好吃。

    迎面望見一家飯店,老闆迎上來:“先生,請了!用點什麼?”

    “來一份高壽,一份貴庚。”

    老闆愕然,“先生,高壽?哦,不,您貴庚?”

    他很有底氣地說,“要你這裡最好吃的,我知道,高壽80,貴庚20。”

    老闆跟夫人對視暗笑,“哎——來咯。”

    老闆機靈,見來者是一穿長衫的莽漢,雜燴一大盤,一碗蓮子羹。他吃完丟下銀子就走。

    老闆趕過來攔住了他,“先生,你要的是100文的份子,這錢不夠。”

    這二五到這時才傻了。只好脫下長衫,臨走,回頭說,“我明天來取。”

    他正垂頭喪氣地往回走,迎頭撞見先前那位老者。一把抓住他,“說兩句話,要你的錢幹什麼,拿著!”說完,把錢還給他,頭也不回地走開了。

    他更傻了。看看銀子,又看看遠去的老頭,還聽見那人問了一句,“你的長衫呢?”這才一拍大腿,跑回飯店。

    老闆不在,店小二迎過來,見這麼大個人,做這不靠譜的事。也轉了個文:“您高壽?”

    “80。”

    小二驚詫,改口,“您貴庚?”

    “20。”

    小二看著更不像,“我是說,您屬什麼的?”

    這二五不耐煩了,“我贖長衫的!”

    ……

    這個故事後半段讓我想到對牛彈琴。牛和彈琴的不都是傻子嗎?

    語言的運用,如果物件不對,認知不同,語言環境不適合,不僅會鬧成笑話,有時還會給交流帶來困難和障礙。

    這種情況有礙於社會發展。

    我村有兄弟倆一起外出當兵。後來老大定居山東,老二一直在北京工作。三十年了,老二照理講滿嘴京腔普通話,可是他每年回家一趟,人過徐州就立刻改回淮安鄉音,所以回家跟每個鄉親都非常親切。老大人也非常熱情,可是他的滿口山東方言,跟我們聊天,只有聽他說的份。

    這樣看來,語言方式也帶有感情的屬性。對社會交流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還有一個朋友,小學文化,學了幾天地理,跟人講話每句前面都要加個但是,可是。喝酒喝水,他叫“吃酒吃茶”,三句話至少加一個“理情”。這種前後加過門的語言,讓人聽起來很不習慣。會嚴重地影響語言交流的效果。常常會讓說話人的誠懇大打折扣。

    濫用文言,如果是為了裝點門面,還不如說點白話來的實惠,畢竟,誠實,誠信是做人做事的立身之本。

    現在社會,語言交流的通暢越來越重要,尤其簡潔生活時代,顯得特別重要。你姓什麼,我姓張,多少人只說一個張,我看挺好!

    由此可見,戴帽拖尾的語言可以休矣。貴姓之類的文言真的可以免貴了。

    傳統要發揚,但千萬別讓他拖後腿。

  • 18 # 巫者也

    說起免貴,就得說說免貴的由來

    《通志·氏族略》有云: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秦漢以來,姓氏合二為一。見《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氏之別在有沒有領土。《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氏失其土,故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而胙之土已失問氏更是犯諱。綜上,古以氏為貴,而貴姓的說法是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以貴姓代貴氏。

    中華文化講究自謙,免貴就是一種常見近現代自謙的說法。免貴,從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貴”。聯絡上文“貴姓”,免貴只是顯示自己的謙虛,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樣。

    在姓氏上不比別人尊貴,而且不是所有姓氏都要說免貴,就有兩個例外。

    首先要說張姓

    張姓在被問及“貴姓”時可以考慮不以免貴作答,為什麼是張呢?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啊!玉皇大帝未成仙時的俗家名字姓張。所以姓張的人在別人問你貴姓時,不能說免貴,因為張是天姓,說天不尊貴就等於對天地不敬,古人很迷信的,害怕受到上天的懲罰的。

    其次就是所在朝代皇帝的姓氏

    理論上雖說皇帝的姓不如玉帝的姓尊貴,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皇帝的姓可是比玉帝的姓實用的多。古時賜國姓(皇帝的姓氏)可是無尚的光榮,也因此,賜國姓是一件莊重謹慎的事,一般的人不會封。只有大功之臣才會尊享。唐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所以和皇帝一個姓是很尊貴的哦,如果有人問你千萬不要說免貴,敢說皇上的姓不尊貴,小心惹來殺身之禍。

    再有一個就是孔姓

    作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家族在歷朝歷代推崇儒家理念得古代社會是尊貴的,所謂“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可見一斑。所以孔姓也可以免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考研,但是英語很差,數學一般,適合考研嗎?考什麼專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