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人雜家

    古人當時是用其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有限的天文地理知識及有限的技術結合起來進行預測,其準確性還是很有限的。我們現在的天氣預報是採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預報,現代科技的進步是人所共知的,其預報的準確性是相當高的,所以我們現在就沒有必要採用古人的相對落後的辦法了。

  • 2 # 指尖雲閱

    古時候,把每一天的天象氣象都記錄下來,分為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七十二候。一月兩節,十五天為一節,5天為一候。

  • 3 # 晉採

    很榮幸受邀,對此我略知一二,作以下回答:

    一、先回答氣象站為何不用?

    近代,氣象科學發展青雲直升至人造氣象衛星上去了,衛星站的比古人高,看的遠,整個地球一目瞭然,氣象站當然採用神眼資料了。

    氣象上利用衛星以及地面上的測量資料,雲圖大小,方向速度等等,作出預測,還是很準確的,當然沒必要聽請古人去夜觀天象了。

    二、再說古人,以及現代人是如何觀天象預測天氣這個問題:

    夜觀,主要看天空星、月、雲、風狀態,再根據風向、氣溫、溼度,還要適當的觀察一下某些動植物狀況(如聽到什麼叫聲)等等,用長期總結的經驗以及靈感預算,便可作出效為可靠的決定。

    一般從事農業的老者在這方面有點經驗。朋友,您說對嗎?

  • 4 # 獨奏曲666

    古代也有儀器的,只是相對來說簡單一些!更多的是靠眼睛,氣象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機器裝置更加先進,而且人們已經依賴機器了,而不是像古人一樣觀察星相等!

  • 5 # 本昌談歷史

    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

    一,天象與天氣變化

    《尚書·洪範》中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意思是說,月亮在箕星位置預示要颳風,在畢星位置,多要下雨。

    古人云: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

    《詩經·小雅》:“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說月亮運動到畢宿——按Taurus的位置,則會有大雨出現。

    諺語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朝霞是下雨的前兆,晚霞是明後幾日晴天的預兆。再如"八月十五雲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燈”,意思是八月十五陰天,來年正月十五這天多是下雪。

    二,自然現象與天氣的變化

    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也有必然聯絡。比如,諺語說"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三日必到"。再如:"雲彩上東一陣風,雲彩上西水沒雞”。還有:"東南雨上不來,上來就淹兩涯”。

    這裡還想起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候,齊國宮庭裡飛來一隻奇怪的大鳥,這鳥三尺多大,一隻腿,走起來翩翩起舞,齊景公見了好奇,問左右這是什麼鳥,左右無一人知道,當時孔子正在齊國,便去問孔子,孔子說:"這鳥名叫商羊,來了商羊暴雨必到。”齊景公便下令修築防雨工程,結果不出三日下起暴雨,齊國避免了一次洪災。

    古人用總結出的經驗預報天氣的變化很不準確,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了,用衛星雲圖的資料分析預報天氣變化準確又及時,所以古代的這些辦法早已過時,沒實用價值了。

  • 6 # 凡喜

    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既然存在,為何?當今衛星氣象預測也僅是照照鏡子而異,沒有發現真相!無為無所不知!――是與頻率,能量,振動,有關!即與自然界生物體(當然人也不例外)喜怒哀樂密切聯絡!

  • 7 # 浩論古今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農業大國,三皇五帝開始,人們已經開始進行農業生產,

    由於沒有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與大規模水利設施,天氣狀況也成為了影響農業產量重要因素。正所謂靠天吃飯。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需要,智慧的古人發明了多種預測天氣的方法

    一:陰陽五行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將世界萬物分為陰、陽兩種狀態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種形式,依照陰陽五行的轉化規律進行天氣預測。

    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經有風、雨、雪、雲、虹、雷等天氣現象,還利用占卜來預測天氣資訊,說明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認識到天氣對農牧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二:經驗總結

    可以說,經驗是古人預測天氣的主要方法,透過總結,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農諺應運而生

    如“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

    同時還有入選非遺的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三:設立專門機構——欽天監

    欽天監是一個政府部門,

    秦漢時期就已設立,具有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的職能,類似於今天的氣象局。

    明清時期,開始有西洋傳教士在欽天監任職,如湯若望,南懷仁。

    四:利用專業器具測量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

    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

    在杆子上,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

    然後,便可以依據銅鳥的轉動方向,而確定風吹來的方向。

    到了晉代的時候,人們又將張衡的“銅鳥”改為“木鳥”。

    這比銅鳥更加輕盈,可以預測更微小的風,多設定在城牆上以及天文、交通等部門。

    五:看雲和風識別天氣

    《呂氏春秋》將雲分為“山雲、水雲、旱雲、雨雲”四種,對預示著不同天氣的雲進行了簡單分類。古人還根據雲層的薄厚、顏色總結出了一系列天氣和氣象諺語。

    總結:

    而古代由於重經驗總結,輕視科技發展,因此沒有氣象裝置,沒有觀察站,沒有衛星雲圖。

    還只是將自己的肉眼觀察與前人的經驗總結相結合,來做出天氣預報。

  • 8 # 紅花王先森

    古人當時根據星位天象推算,其實也是在書籍上學習的,預測天氣還有一種,就是鹽罐,嘗一嘗溼度大不大。現在用這種方法不實用,一是有高科技產品,二是地方太大,以前的方法資訊傳遞比較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身邊很多假勤奮的怪圈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