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提倡回到雞犬之聲相聞,人人向望而老死不往來的原始社會,《論語》提倡回到周朝,孔子很是推崇周王朝的周禮。
14
回覆列表
  • 1 # 樓子疃

    感謝邀請。《道德經》和《論語》得作者老子和孔子分別代表著道家和儒家思想,這兩派思想雖然都向往著古代樸素的的社會生活,到這都只是一種憧憬,不會成為現實,至少離成為現實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但這並不能說明兩派的思想是復古倒退的,相反,《道德經》和《論語》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不但可以反應古代社會的人文思潮,還可以指引未來社會人們的思想,對人類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 2 # 陽神7

    孔老夫子提倡恢復周禮可以確定是想要復古。而道德經幾千年來還沒有幾個人能完全看明白。許多人的解說都只是限於文字加自己的猜想,錯漏和達不到深度的解說比比皆是。把道德經當成復古思想也是。

  • 3 # 乾之亨利

    本人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古今中外的所有傳統文化,包括《道德經》和《論語》都會有精華和糟粕的部分,都存在有時代侷限性的問題。我們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其於當今時代仍然有用可用的部分,以時俱進的加以應用,人類才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如果為了怕被扣上“復古倒退”的罵名,而丟掉傳統文化的全部,那就成了歷史虛無主義,那我們就沒有了傳承,沒有了傳承人類就不可能進步和發展,沒有了傳承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燦爛的文化和文明,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更不會有美好的未來、而只會永遠踏步在蠻荒年代!

    前幾年,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觀念,就是華人除了現代拜金主義盛行外,沒有了信仰和精神,並由此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和引起了社會的恐慌!其實,這就是我們忽視了傳統文化、丟掉了自己的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精華造成的。

    所以,現在是我們重拾傳統文化、併為之發揚光大的時候了!

    別再猶豫了,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吧!

  • 4 # 通徹鐳射邢工

    這提問本身就錯亂,反映提問者的思想很不成熟,道德經和論語本就是古代思想,字面邏輯是你想問它產生時就與當時思想相比較具有復古倒退的意思,但你想表達的恐怕是現在學它有點顯得復古倒退不合時宜,這兩部經典是關於人性心性的經驗之談,現在科技是進步了,物質條件發達了而已,但人性卻沒見什麼改變,貪婪自私猜疑嫉妒驕傲痴迷等這些並沒什麼變化,情緒也仍然是喜怒哀樂悲恐驚等,誰能列出幾項這方面是現在有而古代沒有的?能列出來讓大家長長見識?我是沒發現,既然人還是那時一樣的人,那麼這兩部經典就仍然具備鮮活的生命力,仍須認真學習和參考,復古和倒退只可在物質條件上論,比如你放下現代的一切,去終南山自搭茅棚,現代的網路手機交通都不用去自耕自種的生活,相反沒了文明之光的傳承,活得和動物沒兩樣,就知追逐名利享樂,才是真的倒退復古到猴子了。

  • 5 # 可樂19739675

    老子和孔子都是倍受外華人敬仰的華人,老子參透“道”留下道德經責備後世,吳清源每次下棋前都讀一次道德經,孔子更不用說,儒術在後世的傳承與發揚光大,對孔子的歌功頌德怎麼也不為過。他們都是華夏的先哲,樹立了名族的價值核心與名族之禮器,將同期地球上的其他人類種族扔在野蠻時代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一部《論語》可救當今世界的每個人,定天下!但不是以往的解釋的《論語》的意思,是《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還原的《論語》真意。

  • 7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真實的情況是:人們的認知能力已經衰減到幾乎無人理解由道延伸而來的《道德經》《論語》《中庸》《大學》等經典,因此,不是那些經典復古,而是人們的認知能力逐漸衰減。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測這個情況,因此,他說:”貴而無位,高而無在,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8 # 老莊絕學

    《道德經》的精華是辯證法,《論語》的精華是道德倫理,都跟復古無關。至於什麼老子嚮往原始社會,孔子推崇周公之類,不過是華人習慣崇古的思維方式的反映,藉助古人提高自己理論的說服力,並不是所謂的復古。

    華人向來認為今不如古,比如魯迅先生借九斤老太之口說:“一代不如一代”,比如人們愛說的一句話:人心不古。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像華人一樣敬重古人,崇拜古人,敬仰祖先。我們國家還說要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呢,難道是意味著我們要回到漢唐時代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僅僅根據老子、孔子的隻言片語,就說他們是在搞復古,幾乎可以肯定,題主根本就沒有認真讀過這兩本書。

  • 9 # 閒看秋風999

    假設讓孔子和老子二人分別來回答他們各自的問題,答案會如何?

    老子: “我的理想生活是這樣滴。地方不要大,人不能多。家裡什麼都有,可就是不用。別出遠門,出去了太危險。車船都準備著,我可不坐。槍有,鎧甲也有,只是做個擺飾。有什麼事怕忘了,誰還用備忘錄提醒,在繩子上打個結就搞定。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衣服自己做,房子自己蓋。周圍社群裡養的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得見,一輩子都不想和他們打交道。

    ”小國 寡 民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遠 徙 。雖 有 舟 輿 , 無 所 乘 之 ,雖 有 甲 兵 , 無 所 陳 之 。使 民 復 結 繩 而 用 之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樂 其 俗 。鄰 國 相 望 , 雞 犬 之 聲 相 聞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來 。《道德經》第八十章

  • 10 # n是名n

    歷史是無法倒退的,它最多是個“誤入歧途”而走到“此路不通”。

    “理想模型”這種東西,一般是放在“過去”比較合適,條件是過去曾有值得借鑑的輝煌,恰好我們一直都有,最不缺的就是“過去的輝煌”。把“理想模型”放到未來,那叫“空想”,古今中外的實踐,基本上都實現不了。因為“未來”是飄忽的,靠不住。當然我們早年間是先噴一頓“空想”,然後假裝自己不是“空想”,騙老百女生挺管用。

    現在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實際上也語出於《禮記》,就是儒家對“堯、舜、禹、湯、文、武、周”的社會描述,難道有人會覺得建設“小康社會”,讓我們歷史倒退了?茹毛飲血了?

  • 11 # 靈至清

    道德經是李耳博學後對自然和人生的頓悟,不存在復古和倒退。因為老子受邀留下五千字闡述自己的思考和頓悟,並不是讓人學習。而是讓人瞭解怹對世界事物及宇宙自然的理解,人們可以有不同看法和理解。但如果真正全部理解當時李耳五千言的真實內涵的人,和讀了當時所有書是一樣的博學。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弟子們言行的書,2千多年前的言論使人瞭解歷史,如果拿古人言論學習只能學道理,不能八哥學話,否則真的穿越了,思想全部迷信古人思想你不倒退也覆成古人了。

  • 12 # 梅里一了

    謝邀,華人對歷史的重視程度可以說舉世無雙,這一點可以從古代的史官世襲制度就可以證明,這裡就不贅述了。重視歷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積累經驗,二是制約君王。積累經驗好理解,歷史是人類的實踐過程,其中成敗的典型案例就叫經驗,供後來者作為社會治理實踐的參考。制約君王怎樣講呢?就是透過史家的褒貶,遏制君王的肆意妄為,人總是要臉(榮譽感)的,都想羸得生前生後民。老子是史官,孔子是私塾先生。兩人的學識積累不一樣,其學說的側重點也不一樣。老子《道德經》側重從歷史經驗中去發現社會執行的必然規律,這種規律稱為道。遵循這種規律去進行社會管理所取得的效果稱為德。這就是道德經的本旨。而孔子的《論語》是平時教學中的語錄,其側重點在正人君子正確的言行規範,偏向史書的第二種作用,告訴你怎樣做有臉,就明白怎樣做會沒臉了。這種標準的建立,也需要提供大家認同的歷史事例作為榜樣,這就是儒家言必稱堯舜的緣故。無任《道德經》和《論語》以史為據的敘述都只是為了增強說理的力度,而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厚古而薄今,而應該理解為援古以喻今。因為所謂百家爭鳴只會出現在歷史的岔路口,爭鳴的目的,是尋找正確的路線,著重點還在一個″今″字。

  • 13 # 曾銘瀾

    破釋《論語》學而篇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知識而時常練習之,不過只是經常說而已,就是各種表達方式,熟背,交流,演講,著書立說等。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友自遠方而來,不過只是平常樂於助人而已。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一問三不知而不敢生氣,不過只是國君世子而已。

    孔子是春秋末年魯華人,君子是指一個層次,正常是國君,世子,也可能包括公子,都封大夫,有食邑。可能包括思想家,子,四等爵嗎,就是接待的地位名望等同子爵之禮儀。

    2.有之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有子(孔子弟子)說:其為人來而不往非禮也入孝出弟(悌),而好行小慧犯上作亂者,德薄才鮮矣;不輕才好士犯上者(像吳王闔閭,清八王爺),而好評如潮(劉邦擔心蕭何,王翦置田)作亂者,防患未然可乘之機有恃無恐也。國君世子務實去華本固邦寧,強本節用巍然屹立而正道坦途生機勃勃。入孝出弟必也正名者,其所作所為當仁不讓之各安本業與日俱增?

    注:這好行小慧等在亂世,皇家爭太子亂世才可能。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弄巧成拙流言蜚語利令智昏狗馬聲色,屢見不鮮閱人多矣麻木不仁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日積月累一而再再而三清心省事自己身體力行,所作所為與人同諮合謀而不忠實心誠乎?與朋友心照神交而不言信行果乎?口傳心授不習久成性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稱孤道寡(周天子諸侯國君)千乘之國(能動員千輛戰車和輜重車人力物力的諸侯國,當時好像就齊晉秦楚),敬天愛民茲事體大而推誠佈信,開源節流物盡其用而愛人好士,宣之使言民眾以時和年豐。

    破釋《論語》學而篇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受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入門則考道,出門在外則兄友弟恭,謙虛謹慎而言而有信,知識廣汎(泛)自愛自憐博採眾長,隨遇而安事必躬親當仁不讓,身體力行奮發有為不遺餘力,聞過則喜一以貫之學以致用道德文章。

    7.子夏:“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見賢思齊規賢鉅聖平易近人和

    顏悅色;分內之事父母,能竭盡其心力;盡瘁事國君主,能言行一致其以身作則;與朋友物外之交,言而有信。雖然曰方興未艾學無止境,我有問必答謂之教學相長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國君世子不尊師重道則不恩威並濟,後生晚學則不擇善固執。主道忠孝仁義禮智信,無良師益友不如己者,改過自新,有物有則勿怠勿忘憚赫千里改弦更張。

    《道德經》第一章今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簡單描述,易於落實。朗朗上口,耳熟能詳,才是真正的大道理。

    可以明確定義的標準,方法,便於學習,傳承,經驗技能積累的,方為實務價值的學問。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初開,萬物自然天成,尚無名義定義。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人類繁衍生息,為事物起名定義,仍天地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因此從無的常態觀察無中生有的本質,從有的過程觀察細節變化的規律。無與有的因果關係,相互相成,無中生有,有中分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名不同。道理都玄妙精奧,像從0-1,又從1-N的過程,事物的創造生長都遵循著這門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五千塊左右的男士腕錶,有什麼值得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