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1陽

    總有很多人認為兒童犯錯就要大力懲罰,甚至還有人認為“不打不成材”,但是在當今的科學社會,這句話是不成立的。相反頻繁的打罵只會使孩子受到傷害,如果孩子的童年充滿了斥責和打罵,這會對他以後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一、不良影響

      首先,如果孩子經常受到家長的打罵,就會對家長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這種心理會導致孩子在生活當中更多的去注意怎麼不犯錯、怎麼迎合家長,從而喪失了真正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能力。並且,由於孩子的記憶力較弱,所以他腦子裡的事物就會越加的混亂模糊。

      孩子如果因遭受打罵而受到刺激,那麼很有可能也會思維混亂,變得糊塗;如果頻繁遭受打罵,要麼會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甚至會產生心理問題。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正確做法

      每位家長也都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能縱容孩子也不能冤枉他,因為一旦孩子覺得受了委屈,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陰影,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1.給孩子陳述機會

      在問題發生時,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機會陳述事情的經過,不能想當然,覺得問題發生肯定是自己的孩子犯錯在先,一味的對孩子進行打罵。家長應該先穩定孩子的情緒,對他進行安撫,並對孩子表示自己內心對他的同情,這能夠最快的得到孩子的信任。之後,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事情的經過,並透過雙方的意願將問題解決。

      2.平等式教育

      家長在瞭解問題之後,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的錯誤,那麼就不能縱容孩子,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教育,但不一定是懲罰。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建立孩子的正確觀念。家長在給孩子提意見時,要與孩子平視,最好是蹲下與孩子平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使用命令或責備式的語氣,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承認錯誤,接受教訓。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物,更不是負擔,家長與孩子的地位時相平等的,兩者之間要相互尊重,家長在教導孩子時要有耐心,要有平等觀念。這樣的教育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 2 # 小麥156

    孩子犯錯了家長不該做的就是打罵孩子,如果孩子經常受到家長的打罵,就會對家長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這種心理會導致孩子在生活當中更多的去注意怎麼不犯錯、怎麼迎合家長,從而喪失了真正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能力。並且,由於孩子的記憶力較弱,所以他腦子裡的事物就會越加的混亂模糊。家長該做的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能縱容孩子也不能冤枉他,因為一旦孩子覺得受了委屈,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陰影,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問題發生時,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機會陳述事情的經過,不能想當然,覺得問題發生肯定是自己的孩子犯錯在先,一味的對孩子進行打罵。家長應該先穩定孩子的情緒,對他進行安撫,並對孩子表示自己內心對他的同情,這能夠最快的得到孩子的信任。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的錯誤,那麼就不能縱容孩子,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教育,但不一定是懲罰。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物,更不是負擔,家長與孩子的地位時相平等的,兩者之間要相互尊重,家長在教導孩子時要有耐心,要有平等觀念。這樣的教育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3 # 姜塵默

    第一,首先,該認識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犯錯是成長中必然的結果。如果孩子犯錯,那麼有六分的責任在你身上。孩子什麼都不懂,是你沒教好啊!

    第二,犯錯誤,要分清是原則性錯誤還是一般性錯誤?如果是原則性錯誤,該打就打,該說就說。什麼反對暴力?就一般而言,不打他孩子能長多少記性?我印象深刻的都是小時候打出來的,那些沒被打的到現在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很清楚,我小時候吃飯吃的好玩吧,飯全部浪費到桌子上面。我爸就用筷子打我手,直接打哭了。直到現在我吃飯碗裡都是很乾淨的。對於一般性錯誤批評教育為主。

    對於孩子的錯誤,更主要的是反思你自己。

  • 4 # 我和她的故事

    孩子犯了錯誤,要看錯誤的嚴重程度來教育孩子。

    不要一味兒的縱容孩子,也不要過於嚴厲。

    但 是每次犯錯誤,家長都要告訴孩子錯在哪了,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怎麼做才好。這樣孩子才會明瞭。

    有時孩子理解不了,家長可以舉例說明。怎樣做不行,為什麼?孩子知道原因,大都會虛心改正的。

  • 5 # 植夫親子家庭教育

    孩子在學校讀書,每天都會有錯誤。錯誤並不是洪水猛獸,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客觀地對待它呢?

    犯錯誤真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就算是最頂級的人物,也會犯最低階的錯誤。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

    不管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既然已經犯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正錯誤。再責問已經是浪費能量。改錯的意義,遠遠大於追究責任的意義。

    每個錯誤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每個錯誤的修正,都能帶來一個收穫。

    找到孩子頻繁犯錯的原因

    孩子每次犯錯的時候,家長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責備孩子,而不是改正錯誤上。

    每次犯錯,孩子並沒有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更不要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犯了。因此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錯誤:不擴散、不蔓延,但遇到錯誤就一定要改過來。錯誤一旦出現就是客觀事實,狠批孩子並不能避免錯誤。接納錯誤並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是唯一恰當的選擇。如果每次犯錯都被嚴厲地批評,孩子就會放棄主動學習、主動嘗試的機會,這也是很多孩子不主動的原因。不管對待孩子,還是對待成人,有錯改過來便是,慢慢地這個錯誤就不再出現。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翻舊賬,不帶負面情緒,不用語言攻擊孩子,而要把精力放在改錯上。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改錯效率最高的方式。

    我們不妨用建設性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錯誤,看重孩子在錯誤中獲得的成長。

    部分內容節選自,楊傑老師的《讓孩子心悅誠服:親子溝通的訓練和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年都忘不了一個人怎麼辦?